基于特色小镇的全域旅游发展战略研究在线阅读
会员

基于特色小镇的全域旅游发展战略研究

倪维秋
开会员,本书免费读 >

文化民俗文化14.8万字

更新时间:2020-03-05 18:26:27 最新章节:内容简介

立即阅读
加书架
下载
听书

书籍简介

本书分为上下篇。上篇为理论篇,介绍关于特色小镇和全城旅游的内涵、特征及发展模式,为案例研究提供理论提导;下篇是实证篇,选择内蒙古自治区宁城县作为案例,在对宁城县旅游资源进行详实调研的基础上,以皇家温泉和宁城老窖作为切入点,结合宁城其他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提出宁城全城旅游发展战略。
品牌:知识产权出版社
上架时间:2018-08-15 00:00:00
出版社:知识产权出版社
本书数字版权由知识产权出版社提供,并由其授权上海阅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制作发行

最新章节

倪维秋
主页

最新上架

  • 会员
    本书从饮食、丧葬、信仰等方面阐述元代的风俗,展示了元代独有的基于民族融合的风俗特点,具体而生动的反映了这一时期的社会风貌。
    陈高华文化29.5万字
  • 会员
    本书以超越地方史为着眼点,来研究粤西南地区呈现的亦神亦祖祭祀现象。本书认为神明与祖先的形象与祭祀模式,关乎在大一统的礼仪与文化推广中,地方社会如何利用国家礼仪来塑造认同。这个过程,既牵涉明清时期国家礼仪、地方行政、经济环境的冲击,也深受文字运用、宗教科仪、建筑形制等因素的影响。
    贺喜文化21.7万字
  • 会员
    本书内容由两大部分组成,一是对《周易》等先秦民俗典籍及其与民俗的关系展开探讨;二是对客家文化尤其是客家民俗文化进行解读。本书的第一部分讨论了《周易》等先秦著作与中国哲学、史学尤其是民俗的关系,梳理、具体论析了《周易》等书中丰富的先秦生产民俗、生活民俗以及民间信仰等方面的丰富资料,对《周易》等书于我国后世民俗包括客家民俗文化的深远影响,进行了探讨和阐述。本书的第二部分是对客家文化进行研究。其中,有从
    林晓平文化21.1万字
  • 会员
    古代民俗风情是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带你领略古代的民俗风情,为你展示古人的生活方式、节日庆典和传统习俗。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历史和文化。
    高山流云文化12.2万字
  • 会员
    本书主要使用文献学及文本细读的研究方法,对宋代岁时民俗文献的形式和内容展开全面研究,一方面将其置于中国古代岁时民俗文献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试图总结中国古代岁时民俗文献书写的三种模式:月令模式(自上而下的视角),个人回忆模式(平等视角,老百姓节日活动)、节日阐释模式。另一方面将宋代岁时民俗文献置于宋代特有的政治经济及思想文化环境中,探讨宋代岁时民俗中渗透的儒家意识形态以及娱乐化因素,并梳理中国古代节日
    李文宁文化13.1万字
  • 会员
    祭词是佤族祭师“巴猜”们代代口传的祭祀文本,是一种“活形态”押韵口头传统,是佤族口头传统的典型代表。内容涉及佤族生产劳作、贺生送葬、男婚女嫁、建造新居等,语言方面秉承了佤族古歌的特点,在韵律、语义与结构、语用与修辞等方面具有突出的特色。通过祭词,可以了解佤族的民俗、历史,也可以深入分析佤语的特点。
    叶黑龙文化8.2万字
  • 会员
    本书分为三部分,“节气研究”主要包括二十四节气的历史及其现代传承、海外传播,二十四节气歌谣谚语的流变及其与农业民俗的关系,二十四节气的现代保护等内容;“农具研究”主要包括民具学的发展研究,通过实例研究农具与农民、与民俗的关系等;“乡土景观研究”主要包括日本乡土景观研究方法及对中国乡土景观研究的借鉴意义,太湖东部平原“浜村相依”、哈尼族梯田文化、兴化垛田等方面的实例研究。
    季中扬 杨旺生主编文化25.2万字
  • 会员
    不同于溯源、考订和宏观比较的神话研究,本书致力于探索当代西南稻作族群民俗实践中的神话世界。生活在云南哀牢山腹地的哈尼人,在其围绕梯田稻作的文化实践中,有关宇宙、人神、生死、谱牒的基础性观念奠定了山地社会文化传承的基石。“神话观”在哈尼人的本土知识中主要体现为口头传统“哈尼哈巴”,并藉由祭祀、节庆、礼仪、服饰等文化表现形式反复表达和操演。基于对以上文化表现形式的深描,经典概念工具“母题”在动态实践层
    张多文化27万字
  • 会员
    本书为第10辑,设有广府历史地理与城市文脉研究、广府文学与艺术研究、广府民俗文化研究、广府商业文化研究四个栏目。拓宽广府文化研究的领域,加强对现有侨批局旧址等资源的开发利用,将有利于增加广州市的历史厚度,推动荔湾区的文创事业的发展。
    纪德君 曾大兴主编文化19.7万字

同类书籍最近更新

  • 会员
    中国人的神话世界从来不是单向度的,其超长时段的历史积淀和文明绵延,超级复杂的文化多样性和共同体结构,决定了这是一个学术“深渊”。毫不夸张地说,神话就像变幻莫测的云层,若不能抓住其形散神聚之“神”,则无法真正参透其之于中华文明的意义。在“朝向当下”的神话学视野中,女娲、大禹、嫦娥、创世始祖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不仅鲜活地存续于今日中国大地上,更以惊人生命力活跃在影视艺术和互联网社会中,且不断强化有关创
    张多民俗文化22.2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