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罗马帝国的辉煌(套装共4册)在线阅读
会员

古罗马帝国的辉煌(套装共4册)

赵林
开会员,本书免费读 >

历史世界史56.9万字

更新时间:2023-09-06 19:08:39 最新章节:后记

立即阅读
加书架
下载
听书

书籍简介

歌德曾说:“一个人如果看到了罗马,他就看到了一切。”作为古代世界中首屈一指的大帝国,罗马人曾将欧亚非的广大地区纳入疆域,罗马人开创的一系列政治制度、法律规范、管理模式以及公共工程等,至今仍影响着西方社会,成为现代西方文明永不衰竭的活水源头。诸王传说、政体沿革、凯旋荣光、权力辉煌、英雄陨落,都将在这一部波澜壮阔的罗马帝国发展演变史中清晰呈现。让我们一起在历史、人文、哲学智慧中获得浸润,激荡心中的美德和恢宏理想,了解有温度的“永恒之城”罗马,了解当今的西方社会与世界格局。
品牌:人邮图书
上架时间:2023-07-01 00:00:00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本书数字版权由人邮图书提供,并由其授权上海阅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制作发行

最新章节

赵林
主页

同类热门书

最新上架

  • 会员
    法国大革命是信徒的事业,很少被信徒之外的人理解,对这一事业,有人切齿痛恨,有人高歌盛赞。时至今日,它依然是一种教条,要么被人全部接受,要么被人通盘摒弃,这一切都与理性逻辑毫无瓜葛。
    (法)勒庞历史22万字
  • 会员
    16—17世纪,中国丝绸风靡太平洋两岸,从王公贵胄的独有之物变为跨越社会阶层的“尤物”。跨洋丝绸贸易的出现,象征着全球商业网络的形成,一种世界性的物质文化随之产生。与印度洋航路相比,太平洋航路的独特之处是将明代中国与西班牙帝国直接联系在了一起。这引发了一系列新的问题:为什么中国的生丝与丝织品会在美洲市场流行?面对丝绸全球化的浪潮,明代中国和西班牙的应对有什么异同?全球世界,如何影响这两个历史悠久的
    段晓琳历史15.9万字
  • 1843年,法国考古学家博塔的团队在伊拉克摩苏尔东北的一个小村庄附近挖出了几块奇怪而有趣的浮雕和刻着铭文的石头,一个神秘古文明的面纱自此被揭开。这个古文明就是亚述。从公元前23世纪见于历史记录,到公元前612年帝国首都尼尼微沦陷,亚述约2000年的历史,是一个底格里斯河畔小城邦经过几起几落,成为横跨亚非两洲的大帝国,然后又骤然陨落的故事。
    (美)埃卡特·弗拉姆历史29.1万字
  • 网野善彦是20世纪日本最具原创性的历史学家之一,以一己之力开创了日本中世史研究的全新局面。在本书中,他从文字普及、货币流通、阶级与歧视、女性的社会地位、天皇和日本国号的起源、不同地区的文化和生活差异等多个方面展现近代以前日本国家和社会的变化,打破既有常识,重新思考和解读了日本历史。在他笔下,中世日本不是一个孤立岛国,生活于其上的居民也不都是固定在土地上劳作的农民,也不只是有披坚执锐的武士、争权夺利
    (日)网野善彦历史15.8万字
  • 会员
    本书以时间为线索,将西方几个国家的发展概况及历史事件以故事的形式讲述出来,每个国家都有一条鲜明的叙事线索,并且在每一时期都配以图片和图注,语言通俗易懂,结构清晰,适合大众阅读。
    文聘元历史30.1万字
  • 会员
    一场环游印度5000年文明历史的狂野之旅!55天、70个城市、上百处文化遗址、20000多公里……历史作家郭建龙“亚洲三部曲”之一,带你零距离体验印度次大陆的遥远历史与现实!俞敏洪、罗振宇联袂推荐!在印度,郭建龙遇到了无数旅游者和印度人:工程师、教授,也有士兵、民工、流浪汉,与他们一起睡过车站,吃过饭,说笑过,打闹过……他一边重温印度伟大的历史文化,一边切实体会着印度的当下,在历史与现实间反复穿越
    郭建龙历史15.4万字
  • 会员
    本书从1832年英国通过鸦片贸易逐渐侵蚀清末中国开始,叙述了直到1914年的80多年近代史。当时,清政府关闭国门,与西方仅保持了极少的贸易。英国通过鸦片贸易、发动战争,使得东西方的平衡被打破。西方列强强迫清政府打开国门,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开放了一系列通商口岸。本书以小见大,通过一个个生动鲜活的故事,展示了租界、通商口岸、海关,乃至整个中国社会的变迁。需要说明的是,本书的主要观察视角来自当时在华
    (英)毕可思历史37.4万字
  • 1548年,在法国比利牛斯山区的一个小村庄,一个富裕的农民马丁·盖尔抛妻别子,舍下家业,一去多年,杳无音信。八年后,他却突然出现在村子里,令家人、邻里既惊讶又欣喜。尽管样貌有不少变化,他还是受到了众人的欢迎,与妻子重新过上了幸福生活,并下生一个女儿。可是,他却与亲叔叔爆发财产纠纷,引起家人不满。与他相亲相爱的妻子迫于压力,声称她被一个冒名顶替的骗子蒙蔽了,将他送上了审判席。这个案件从地方法院一直闹
    (美)娜塔莉·泽蒙·戴维斯历史13万字
  • 1982年6月6日,黎巴嫩的边境燃起了战火,以色列兵分三路入侵黎巴嫩南部。当天深夜的黎巴嫩首都贝鲁特,诗人哈利勒·哈维手持猎枪走向自家阳台,面朝大海与学校钟楼,对准脑袋扣动了扳机。他的尸体摔出栏杆,掉到了楼下的一簇茉莉花旁。八天后,以色列军兵临贝鲁特城下。压垮哈维的最后一根稻草,不仅是国家战败的耻辱,还有对整个阿拉伯民族走向复兴的绝望。半个多世纪以来,包括哈维在内的无数阿拉伯人曾为他们的世界构想过
    (美)福阿德·阿贾米历史23.7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