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尊严就业:管理软件应用工程专业创建与实验
- 李台元 著
- 2231字
- 2025-02-17 23:17:14
前言
2014年,“就业难”再次成为这个国家的热点词汇之一,就业压力史无前例,全社会都深切关注,紧绷心弦。
727万!—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创历史纪录。这个数据比号称“史上最难就业季”的2013年699万人超出28万人,堪称“更难就业季”。在激烈的求职竞争中,许多人为了工作根本无法顾及专业是否对口,先就业再择业是最务实的选择,而更多人则在焦虑、失望、徘徊中屡败屡战,面试中没有讨价还价的资本,要求一降再降,毫无尊严可言。
这种情况早在我的预料之中,未来的就业形势还将更加严峻。我在教育领域近30年,也曾是传统教育体制和高校培养模式的实践者与研究者,后来又进入管理软件行业从事企业经营管理。通过从育人到用人的工作转变和对照反思,我深刻体会到,在我国高校教育体制中,存在专业的创建设置和培养目标与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严重错位、培养方式过于注重理论课程学习而忽视实践和动手能力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正是“就业难”的关键症结所在。
无论从情感还是责任来说,我一直想通过全新的教育思想体系和专业创建方式,打破高校人才培养困境,缓解“就业难”的社会问题。在我的内心深处,不仅要以此方式解决就业难题,还要让大学生尊严就业,这也是我写作本书的初衷。
从1998年开始,我有意识地系统思考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并以创建管理软件应用工程专业为对象,研究如何创办一门崭新的专业。我花了三年探寻专业原理,又花了三年搭建课程体系模型,尤其是2006~2007年在中欧国际工商学院脱产学习的两年时间内,与国际级大师进行过许多次探讨、论证、研究,再次重新系统化全面梳理、搭建新的专业创建模型,我将其命名为“LTY三角形”,这是我创建管理软件应用工程专业的核心思想。
本书以管理软件应用工程专业的创建与实验为研究课题,分成创建、实验、案例三大部分,由浅入深,互为印证。
专业创建部分,我由科技史谈起,从全球视角和未来趋势做出预判:未来需要“动手又动脑”的管理信息化人才,所有“动手又动脑”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应该把握好直接知识和间接知识的灵活运用。我将“复利型人才培养模型”理论引入其中,以分析直接知识和间接知识之间的关联,并结合明茨伯格“管理是科学、艺术、手艺”的思想,以此为原理创建“LTY三角形”。
教育关系到国计民生,创建一门专业必须严谨科学,求真务实,我认为创建一个崭新的应用型专业学科必须包含三级要素:一级要素是条件与目标,二级要素是原理与体系,三级要素是检查与实验。
具体从管理软件应用工程专业来说,它符合我所论证的专业设置“具备50~100年的生命力、具备不同层面的培养能力、具备与世界主流产业发展的相关性、具备杂交优势、专业名称和培养目标”的一级要素条件。培养目标则是,通过研究,我首创性地为管理软件与管理软件应用工程给出明确定义:
管理软件是将管理理论、管理思想、管理经验、政策法规、企业文化等需要在组织管理运用的各种因子通过计算机技术固化的工具。
管理软件应用工程根据管理实践与相关理论,以计算机软件为载体,以信息技术为手段,着重研究管理软件在企业的有效应用和运行过程。
结合这两个基本定义,我给管理软件应用工程专业设定的培养目标是:①运用所学知识,合理解释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活动所采用的相关理论;②娴熟掌握一两个主流管理软件;③具备发现企业管理现存关键问题,可以提出用管理信息化方案解决问题,并且实施该方案的能力。
对于二级要素“原理与体系”,我用到的原理包括复利型人才培养模型、“LTY三角形”、明茨伯格对管理的定义等,而体系则是根据教育体系、教学体系、课程体系所做出的相对应的体系布局。
检查和实验用到的理论是生物学家罗纳德的思想,它包含比较、随机、复制、封锁、析因五个实验内容,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哲学思想来验证专业创建的成败。
第二部分是实验。我按照市场化运营要求,以用友管理软件学院为实验平台,以管理软件应用工程专业的创建思想和方法搭建教育体系、教学体系、课程体系,为年龄不一样、经验不一样、学历不一样、专业不一样的学员进行为期6个月880个课时的全日制脱产培养,最终实现“毕业生=行业合格入门劳动者”的“出口效果一样”。通过抽取2009年年初到2011年11月28日共19期、784名毕业生的各项培养数据资料,经过比较、随机、复制、封锁、析因五个实验过程的检验,验证管理软件应用工程专业具有独创性、权威性、系统性、成熟性四大优势和巨大社会价值。
结合实验结论,通过对世界各国信息产业规划和产业变革与宏观政策带来的机遇进行分析研究,我认为管理软件产业大有可为,而管理软件将会像英语、计算机一样,作为一项基本工具被广泛普及。
第三部分是案例。内容全部来自用友管理软件学院管理软件应用工程专业历届毕业生中部分学生的真实成长故事,通过他们对管理软件应用工程专业的学习生活、职场经历的自我回顾及感悟,以及我对每个案例的简短分析点评,再次验证管理软件应用工程专业的优势和社会价值。
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在一门崭新专业的创建与实验方面,为教育系统管理者、高校老师、教育机构从业者、大学在校生和毕业生、家长以及关注中国教育改革的热心人士提供借鉴和帮助,它显然不局限于管理软件应用工程专业,适用于其他专业创建或修正时做出行之有效的判断。另外,我也希望管理软件乃至信息化产业的从业者能够从中受益,这本书是我从事管理信息化工作二三十年总结出的精华,对于职业规划、学习方法、行业认识的提升都不无裨益。
由于作者水平有限,时间紧迫,行文难免有值得商榷或错漏之处,恳请各位阅读者批评指正。
李台元
微信:LTY13909201639
QQ:1957092808
邮箱:13909201639@139.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