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对《古泉汇》三拓“西夏梵书钱”的辨识
一、缘起
同治三年(1864年)刊出的李佐贤《古泉汇》利集卷十五,著录西夏文钱钱图三拓,统称“西夏梵书钱”,并说“皆不可识”。需要说明,这三拓早在1940年,赵权之先生便做了辨识。他在《介绍新发现一种西夏文钱》一文中称:“《古泉汇》共载三种,审为‘大安’、‘乾祐’、‘天庆’”。总的说来,这是对的,因为《古泉汇》三拓正是这三种钱。既然是对的,为什么还要重新辨识?这是因为:第一,赵文只有结论,未说审定依据,不知这三钱是如何认定的;第二,下面将要谈到《古泉汇》三拓从上到下依次为“天庆”“大安”“乾祐”,而赵文按三钱时间先后排序,与《古泉汇》排列次序不符,极易引起误解而将“天庆”定为“大安”,“大安”定为“乾祐”,“乾祐”定为“天庆”,等于没有得到正确的认识。笔者见到一文,就是根据赵文的第二钱,将一种“大安宝钱”,错定为“乾祐宝钱”的
。这就是为什么要重新辨识的原因。
二、对三枚“西夏梵书钱”的辨识
前文谈到“梵书钱”就是“梵字钱”。出土西夏文钱的文字,与《泉志》“梵字钱”的文字有很大差异,尽管如此,仍然可以看出它与“大安宝钱”之间的蛛丝马迹,可以肯定地说,“梵字钱”就是从“大安宝钱”衍化而来(图2-6)。《吉金所见录》“西夏梵字钱”,也系据“大安宝钱”摹刻,基本正确(图2-7)。
《古泉汇》三拓,由于摹刻不清,字迹模糊,每字皆有缺笔、误笔,甚或以墨丁代笔,甚难辨认。但认真剖析,就会发现这不是任意为之,而是有实物依据的。其所以处理不好,主要原因有三:一是西夏文字笔画繁复,“字若符篆”,甚难辨认书写;二是钱文字迹模糊不清,笔画亦难辨识;三是当时的人不识西夏文字,对看不清的笔画只能以意度之,这也是重要原因。故而,《古泉汇》三拓,或作缺笔,或打墨丁,也是不得已而为之。重要的是撰者李佐贤能区分这是三种不同的“西夏梵书钱”并加以著录,实在难能可贵,给我们留下了重要的资料。
既然是据实物而为,钱图文字和实物钱文必有相似之笔画。笔者正是根据两者之间相似的笔画,辨识了这三拓的钱文。在这三拓钱文中,最具有特点的是每拓的第二个字。前面谈到三拓依次为“天庆”“大安”“乾祐”,正是根据实物钱文与三拓文字,特别是每拓第二个字相较的结果。
第一拓是“天庆宝钱”,如图2-8,第一、第二、第四三字中皆有墨丁,与图2-9“天庆宝钱”相较,第二字的右侧作“”,正是西夏文“
(庆)”字的右侧的误笔字。

图2-8 天庆宝钱

图2-9 出土天庆宝钱
第二拓“大安宝钱”,如图2-10,第一、第三、第四三字尚属清晰,第二字横下左半作墨丁,右半作“”,正是“大安宝钱”(图2-11)“
(安)”的右下部。应该指出第四字“
(钱)”字右下侧作“
”,显然是一大笔误。正确的写法是“
”或“
”。

图2-10 大安宝钱

图2-11 出土大安宝钱
第三拓“乾祐宝钱”,如图2-12,第一个字有墨丁,第四个字全是墨丁,但与“乾祐宝钱”(图2-13)相较,更易识别,其中第二个字“”,不正是“
(祐)”的误刻吗。

图2-12 乾祐宝钱

图2-13 出土乾祐宝钱
《古泉汇》是清代著录“西夏梵书钱”,即西夏文钱最多的钱谱。纠正赵文次序上的错误,想来对研究西夏文钱币还是有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