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最后以人道主义为理由高票胜出,决定给晋国提供粮食援助。于是秦国的粮食就从水路上经过渭水,在进入黄河,然后进入汾河送到了晋国,晋国的粮食危机得到了极大的缓解,而这次的运粮食行动双方都派出了不少人员参与,不亚于一场战争的投入量,因此秦穆公把这个举动称呼为“泛舟之役”,结果第二年,秦国遇到了灾荒,也需要粮食,就派人向晋国求援,而晋国这头也开始讨论了,一方认为应该给秦国粮食,因为秦国去年援助了晋国,相互帮助这是应该的,起码一报还一报。而另一方认为不应该给秦国粮食,理由如下:
第一,如果因为秦国帮助晋国,给粮食算是晋国欠了秦国一个人情的话,那么秦国帮助晋惠公登记就是更大的人情,我们现在欠着秦国无座城池没有给,已经欠人情了,不如再欠一个人情。第二,给粮食是小人情,秦国得到粮食后,必然让晋国还大人情,给秦国城池,这样下去,晋国损失更大,第三,趁着秦国闹饥荒,咱们不如联合其他国家一并灭了秦国,好解除后顾之忧。于是晋献公进这么同意不给粮食,并打算联合梁国一起攻打秦国。
秦国这头得到消息后,是勃然大怒,既然你忘恩负义,以德报怨,以别怪我不客气了,于是带着百里奚,公孙枝,西乞术这些老司机们带兵就去攻打晋国。晋国这头得到消息后,不知道怎么办,有个叫庆郑的大臣说了,这几年,影响秦国和晋国感情的,就是那无座城池,不如把城池给了秦国,一切都好说。而另一方主战派却认为,现在必须兵戎相见,还没打仗,就割地求和,算什么道理?晋惠公一听,觉得有道理,就要让人杀了庆郑,但被其他人组织,觉得还没打仗,就先杀自己人不吉利,于是晋惠公这才作罢,自己要亲自上战场,要和秦国决一死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