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一 研究方法

1.系统分析方法

将公共文化服务作为一个整体系统来考察,构建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治理的体系框架,对网络治理的内涵与特征、构成、目标、结构、机制以及治理方法等,从整体与部分、结构与功能、关系与交互、系统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等方面进行考察和研究。

2.宏微观结合分析方法

公共文化服务具有多层、多众、多元特征,不同层级、不同区域、不同任务的网络治理目标及治理重点均有所不同。本书将宏观分析与微观分析相结合,既有宏观、整体性设计分析,亦结合实例研究符合公共文化服务运行实际的治理路径,如“动力-行为-保障”三维网络治理作用机制是宏观整体分析,治理要素与多元主体动力因素之间的映射关系则是微观研究,契约治理要素的“精神-行为-分配”三层面构成是宏观整体分析,公共文化服务的政府采购、委托运营与PPP模式则是对契约治理要素内容的微观考察。

3.案例分析与问卷调查方法

在网络治理结构和机制的研究中,对公共文化服务实践中一些具有网络治理特征的案例进行剖析,在一定程度上对本书中有关研究观点做出印证。在治理要素与多元主体动力因素关联分析研究中,采用调查问卷研究方法,借助手机APP系统,对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公民不同身份的对象群体进行问卷调查,进而分析每个治理要素对于该主体的重要程度。应用网络治理分析模型,基于所研究的网络治理结构和机制,对公共文化机构与上网服务企业开展公共电子阅览室合作的案例进行分析研究,并向政府人员、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人员、上网服务企业管理人员、志愿者、个人用户发放调查问卷,分析公共电子阅览室社会化合作项目利益相关者的主要考量因素,据此形成案例研究的模型假设条件。

4.层次分析方法

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简称AHP)是美国运筹学家、匹兹堡大学T. L. Saaty教授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一种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决策分析方法,它是将一个复杂的多目标决策问题作为一个系统,通过划分为相互联系的有序层次,使之条理化,把专家意见和客观结果结合起来,利用数学方法来计算每一个层次元素的相对重要性并进行排序,以作为多指标、多方案优化决策的系统方法。本书在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治理综合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实证研究中,运用层次分析方法,借助Yaahp10.3软件分析工具,结合专家德尔菲法评估,对所设计的由能力、协作与效果三个维度构成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治理综合评估指标进行权重测算,并以上海、北京、河北、吉林等15个省份为研究对象,从《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2015)》和《文化发展统计分析报告(2015)》中选取数据相对完整的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和数据计算,对各省份当前网络治理综合水平进行评估排序和结果分析。

5.演化博弈分析方法

演化博弈着重研究有限理性的个体如何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不断地重复博弈过程中通过自适应地学习,优化收益。公共文化服务各参与主体都是“有限理性”的,经过多次重复交互逐渐形成稳定网络。本书在给出“动力-行为-保障”网络治理作用机制、对治理要素与多元主体动力因素进行关联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应用演化博弈方法,构建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治理分析模型,以识别主要影响因素,进而采取针对性强化治理要素的措施促进合作、规避风险。对公共文化机构与上网服务企业的公共电子阅览室合作进行演化博弈分析,从而识别出主要影响因素,提出治理强化对策。

6.模拟仿真方法

在公共电子阅览室社会化合作案例研究中,采用仿真建模与数值模拟验证的方法,借助NetLogo5.0.5仿真软件,对2 × 2非对称博弈环境下两类成员的演化博弈过程进行模拟仿真程序开发,在此基础上依据演化博弈分析的命题条件进行变量参数赋值,选择若干观察点,通过运行程序模拟两类成员节点的演化博弈过程,进而验证公共文化机构与上网服务企业演化博弈均衡点命题的真伪。

二 研究技术路线

研究技术路线如图1-1所示。主要脉络包括概念界定与文献研究、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形成结论五个部分。

图1-1 本研究技术路线

在概念界定与文献研究部分,综合国内外有关文献,对文化、公共服务与公共文化服务、治理与网络治理的概念、特征、相互关系等内容进行梳理、分析,进而对有关概念及其内涵特征做进一步的凝练与界定。在此基础上,聚焦于网络治理和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治理文献研究,对网络治理的理论框架与治理目标、治理结构、治理机制、治理分析方法与实践应用以及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治理的国内外研究进展进行文献梳理和综合评价。

在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部分,在对当前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主体结构、运作机制等进行归纳基础上,指出公共文化服务存在的基础设施利用率较低、项目设置交叉重复、服务手段陈旧、服务内容与公众需求不符、网络化服务缺位等主要问题,进而分析“服务失效”背后的“一元制”供给结构、行政任务导向的运作逻辑、单向度沟通与配送方式、封闭式运行管理体系等结构性、机制性制约因素,认为当前的公共文化服务运行管理模式是典型的科层管理模式。在此基础上,从当前的社会环境与技术环境出发,提出应引入具有结构多元、用户导向、网络协作、体系开放特征的组织管理模式,以适应信息化背景下社会公众对公共文化的主动参与、自我服务、随时获取、体现价值等新的需求趋势,从而更有效地达成公共文化服务目标。通过对科层管理模式与网络治理模式进行比较分析,认为网络治理模式是公共文化服务未来发展的适合模式,公共文化服务应从传统科层管理模式向现代网络治理模式进行转换重构。

在解决问题部分,本书主要从六个方面进行研究。其一,基于治理理论和网络治理模式已有研究成果,结合我国公共文化服务实际,提出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治理模式的体系框架,分析该模式的内涵与特征;其二,将企业、社会组织、公民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主体范畴,研究多元主体参与下公共文化服务的网络治理关系与结构,并对纵向层面国家、地方、基层的治理侧重进行分析;其三,研究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治理的运作机制与治理要素,将多元主体的动力因素与治理的过程进行关联,分析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治理的作用机理,提出公共文化服务的网络治理机制,并结合公共文化服务活动类型和资源特征,对构成机制的主要治理要素进行研究,分析治理要素的类型、构成与治理策略;其四,基于多元主体结构和网络治理机制,研究公共文化服务活动中促进合作、抑制投机行为的治理方法,从演化的视角提出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治理的分析模型,探讨分析模型的构建方法与应用过程;其五,基于所研究的网络治理结构、治理机制,对公共电子阅览室社会化合作案例进行研究,结合问卷调查与数值模拟仿真方法,应用网络治理分析模型分析公共文化机构与上网服务企业两类主体在合作中的动机与行为,得出影响双方合作的主要因素,提出治理要素的强化对策;其六,依据研究成果,给出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从当前模式向网络治理模式发展的若干政策建议。

在形成结论部分,对本书研究得出的成果进行归纳总结,指出研究中存在的局限与不足,并对后续的研究进行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