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 “三农”信息服务需求

“三农”信息化的宏观层面的问题是国家的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问题,微观层面的问题就是如何为“三农”服务。这就需要在了解“三农”信息需求的特点和目前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才能研究出相关对策。已有学者对“三农”信息需求进行了分析研究,本节主要介绍“三农”信息需求服务的内容,信息服务的特点及其存在问题的原因,以及现有的一些相关解决方案。

“三农”信息服务的主要内容包括农业生产中的问题、农民生活中的问题以及农村建设方面的问题,主要服务对象是广大的农民群众。和其他信息需求的特点的相同点,农民对“三农”信息的需求尤其存在着在信息化建设中信息资源大量产生造成“信息爆炸”和由于大量信息资源无序排列且难以有效获得带来的实际针对性的信息资源相对匮乏之间的矛盾,即通过信息服务提供的信息不能有效满足需求,大量建设了的信息资源又不能通过有效的信息服务传递给需求者。因此,信息爆炸和信息相对匮乏之间的矛盾实际上是信息服务的落后所造成的。

对此,有相当数量的学者进行了研究。例如,于良芝[9]和张佳曼等人[10]分析我国“三农”信息供求矛盾的原因主要包括:信息服务建设经费的投入不足、信息服务方式落后、服务体制和机构不健全、信息服务人才匮乏、农民的信息素质比较低。在这些原因和服务体制的问题之外,信息服务商的信息提供方式不能有效地满足农民的需求,也是导致这个矛盾的重要原因,本书就是基于此而展开了相关研究。

针对“三农”信息服务的问题,我国政府已经开展了大量的工作。2006年,农业部就在全国范围内开通了“12316”农业系统公众服务统一专用号,可以通过这个号码咨询种植、养殖、政策法规以及劳动力转移等关系农民生活的各个领域的问题,有关专家和部门会为这些问题提供相关解决方法。各个省市也建立了相应的机构,甚至同广播电视结合,开辟“三农”专题节目,相对发达的地区还建立了互联网服务。另外,政府还利用农闲对农民进行信息素质教育。教育部教育管理局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大力推进农村信息化”“健全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体系”的有关文件精神,于2010年6月26日正式启动全国农村信息化人才培养认证教育项目,面向全国高校开展全国农村信息化人才培养认证考试[11]

以上措施主要是从更新服务方式和提高农民信息素养等方面提高农民利用信息化技术和资源的能力。这些措施都起到了一定的效果,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要采取这些措施,就需要聘请大量的相关专家,耗费大量人力,且服务还会受到时间限制。要弥补这些方面的问题,可以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低成本、省人工、24小时服务等方面的优势,通过网络提高农民对现有的网络信息资源的利用率。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满足农民通过自然语言的提问获取信息的检索方式,这也成为“三农”信息服务研究的新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