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忠愍致辞

宋代出过不少的名相,在宋代初期,最喜欢的无非是真性情的寇准。

寇准,影视剧里,一般唤作“寇老西”,而读史的人,更乐于叫他“寇莱公”。

宋太宗,太平兴国年间,寇准中进士及第。入仕后,任过知县,因治民有方,迁殿中丞兼判郓州。随后在三司任上做过推官判官,再任同知枢密院事、参知政事。二度入相,一度任职西府堂座,一度任使相。最后,乾兴元年贬谪雷州,天圣元年病逝于贬所。

寇准在太宗朝任职的时候,是任职直言谏官,也就是天天兑着皇帝鼻子骂的那一拨人。不得不说,宋、明两朝,谏官这个人群,是真的一群不怕死的人,他们信奉因直言进谏而死,虽死犹荣。

宋太宗五十来岁了,还没有立太子。寇准年轻气盛的,完全不顾及太宗老爷子的心情,直接就逼着老爷子把继承人给定了,没多久老爷子就上天了。参知政事吕端赶忙找寇准把诏书搬出来,奉诏立宋真宗赵恒即位。

按道理来说,赵恒能坐上皇帝的位置要多亏了寇准。靠着拥立之功,在宋真宗一朝,怎么说也得是位及人臣之列吧。可是,历史的安排,偏偏不按着常理出牌。

自打宋真宗即位以后,寇准的仕途人生,就跟坐升降机一般。

真宗景德元年,寇准任工部侍郎加衔集贤殿大学士。宋代的殿、馆、阁大学士的加衔,类似于唐代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加了大学士头衔,就意味着进入了宰相班子的行列。寇准这个时候的相位是高于计相三司使,仅次于副相参知政事的三相位置。

景德元年九月,辽圣宗耶律隆绪发动南征。

辽军发兵二十万从幽州出发,辽威虏军攻定州,定州团练使正好是杨延昭。杨延昭在辽军的外号是杨六郎,六郎的意思是,天上的北斗第六枢——天狼星,意思是凶残难驯。那杨天狼是白叫的么,杨延昭誓死抵抗,辽军攻城未果还损失了数千精兵。接着,辽军发现这是个硬茬,碰不起,不碰了。辽军随即改道南下,这一南下就不得了了,从燕云十六州出发,避开定州城,那就是河南平原了,直逼北宋开封都城。

开封城里宋真宗刚即位没多久,瞬间就怂了。

赵恒问宰相班子,面对北边来的如狼似虎的二十万铁骑怎么应对。

副相王钦若和枢密副使陈尧叟开口就是迁都,寇准那暴脾气能忍的?对着王、陈二人开口就是一堆臭骂,联着宰相毕士安上奏要爆cei北蛮子。

虽然主张迁都的是大多数朝臣。但是毕士安是首相,是皇帝参考的第一意见来源;最重要的,还是朝臣都怕跟寇准怼,宋初霸道怼王的名号不是开玩笑的。

景德元年十月,辽军到达澶州北城。假设,澶州城破,开封就门户大开了,辽军南下便如入无人之境。自古以北攻南易,以南攻北难,虽说宋初名将不少,但架不住辽军一路势如破竹的滔天气势。

寇准见况,又奏上一个让赵恒吓尿的折子。

“陛下,咱御驾亲征吧……”

赵恒听着就怂了,寇准驾着赵恒的御驾就往北城抬。赵恒极不情愿的,被寇准给抬到澶州南城,赵恒就此估计也就记恨上寇准了。澶州的宋军见着皇帝都跑一线战场来了,士气大振。当夜,宋军发起远距离箭弩偷袭,倒霉催的的辽军统帅萧达凛正好这时候在城楼上巡视,最大的那支箭直接射中萧达凛右眼,当晚萧达凛上天了。

辽军统帅嗝屁了,辽军也慌了。宋军这时也好不到哪去,经过前几年王钦若主张的大兴土木,宋国这边也是军疲民乏。

趁机,寇准申请和谈,并申令和谈使曹利用一定要降低和谈金,不要再跟百姓增添太多的负担。

两边都怂了,立马就签下了“澶渊之盟”。

谁知道,签之前,赵恒没觉得有啥不对的;签完了之后,赵恒怎么想怎么不对劲。

刚停战没俩月,参知政事王钦若又跟赵恒挑起事来。赵恒本来就觉得不对劲来的,被王钦若一挑事,越发是觉得,这签的是个《城下之盟》。赵恒小脾气一上来,把寇准贬黜出朝,任知陕州辖知天雄军军务事。

陕州是宋辽的西北交接处,寇准在陕州的时候也没闲着。好好的整顿了西北边军,为后来的北宋王牌军事力量——西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寇准在西北的时候,辽军都老实了不少。寇老爷子一直坚守你打我一巴掌,我揍你十拳的准则,西北的辽军纷纷表示惹不起、惹不起。

没多久,赵恒又开始整幺蛾子。赵恒说,上天给我赐了三部昭显文治天书,有一部正好落在西北陕州。寇准立马就明白了,赵恒这是要召他回京咯。寇准也不知道从那找了份假天书,厚着脸皮就回京去了。除开寇准是比较热爱权利之外,也是实在看不下去王钦若天天大兴土木。寇准在西北都能听到百姓怨声载道,寇准觉得得回去收拾一下这个二傻子的副相同志了。

寇准一回朝就把王钦若也干了下去,然后又是一路高升。刚回京任枢密院枢密使,接着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再度入相。这个时候的宰相是老好人王曾,和寇准关系挺好,干脆也不跟寇准争,直接把朝臣第一的位置让给了寇准。

那寇老爷子坐上东西府一把手的位置后,能放弃自己的zuo的历史么?又得罪了赵恒的媳妇,后来的仁宗朝的太后刘娥。赵恒准备给刘娥封后,寇准急了,刘娥什么身世,怎么能封后呢,寇准怎么也不答应。刘娥后来干脆不要皇后的名分了,但是肯定的是记恨上了寇准。

寇老爷子的某种清高的态度,得罪了不少的人,还尽往帝国大佬的人堆里得罪,或者就是得罪未来的帝国大佬。

有一次京内的帝国大佬们宴会,寇准喝了口汤,汤汁溅在胡须上。三司使丁谓眼尖,抓住这个逢迎的机会,就上手帮寇准擦拭干净。寇老爷子一点不领情,还当众讽刺丁谓,呵斥丁谓的行为有失大臣的尊严。丁计相怎么说也是帝国排进前五的决策层领导人,当着这么多朝廷大佬的面被斥骂,丁谓心里对寇准那叫一个恨。

丁谓利用大兴土木恭迎赵恒,又利用三司使的职权,不断的搜刮民财,来充实皇帝私有的左藏库。大中祥符年间国库不停的支出没有收入,赵恒看见自己个儿荷包越来越鼓心里高兴。赏赐丁谓以计相职加授政事堂参知,这个时候,丁谓的位置是宰相班子的第二位。

丁谓入相的当年,赵恒就快不行了。病入膏肓的赵恒被丁谓迷惑,迷迷糊糊的加授丁谓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让丁谓位列首相。估计,赵恒事后自己都不知道自己颁的什么诏。

丁谓入主东府后,第一件事就是弹劾枢密使寇准。这个时候皇宫里的掌权人可不是赵恒,赵恒这个时候已经神志不清了,所以上呈皇宫的奏疏都是让赵恒的媳妇刘娥批红。刘娥虽然不咋喜欢丁谓,但是在对于寇准的态度上,这两位宫内宫外的第一掌权人是统一战线的。

宋真宗在位最后一年,寇准先是被贬雷州通判,再贬雷州司户参军。但是,就在寇准被贬雷州的第二年,刘娥掌权后立马将丁谓给贬谪到了比雷州更远的崖州。最终,寇准在雷州的第二年,也就是宋仁宗天圣元年,病逝于贬所。

谥号忠愍,追赠莱国公。

寇莱公的一生仕途,定储君、安社稷、平党争。澶渊之盟的签订,保住的是大宋北疆的百年安定;三十万的岁贡,换来的是大宋百姓不再因战火而流离失所。自从真宗朝开始,国情逐渐稳定,大宋走上史无前例富饶昌盛之路。

其实寇准最好的朋友,应该是安排他坐仕途升降梯的宋真宗赵恒。随着赵恒登基,寇准登上朝堂最高位,最后赵恒去世后不到一年,寇准也随着这个老冤家一起去了。赵恒虽然好大喜功,但是心里是非常的清楚寇准的品行,赵恒知道只要寇准在朝一日,朝中的奸邪鬼魅就不敢作乱一日。当赵恒也挺烦寇准,而赵恒又可以自己控制朝局的时候,赵恒就把寇准给踹出去。但是,一旦朝局被奸邪所掌控的时候,赵恒会立即叫回寇准,肃清朝局,而且赵恒还会特别的宠着寇准,寇准要什么给什么。直到最后一次,赵恒也保不住寇准了,因为赵恒自己都保不住自己了。

不得不说,宋真宗赵恒不一定是个仁君,但绝对是个有人情味的理智之君。他和寇准的政治拍档,为大宋的百年富饶文治鼎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古代的谥号,是评定一个人一生的最后总结。

忠愍。谥法中对忠的解释是:危身奉上曰忠,危身惠上曰忠,让贤尽诚曰忠,危身赠国曰忠,虑国忘家曰忠,盛衰纯固曰忠,临患不反曰忠,安居不念曰忠,廉方公正曰忠。忠这个谥号,对于寇准来说,绝对是足够贴合的。但是,愍这个谥号的意思,让人对赐予寇准谥号的刘娥很是愤怒了。愍的谥法解释是:在国遭忧曰愍,在国逢难曰愍,祸乱方作曰愍,使民悲伤曰愍。

无论刘娥在仁宗朝有怎样的女中尧舜的功勋,但单看刘娥对寇准的身后处理方式来说,刘娥的心胸绝对达不到她丈夫赵恒的高度。

其实,对于这么一个放浪成型的寇准,这么一个花烛月厢的寇准,忧国忧民的寇准,安定朝纲的寇准。任何人的评价都是不公平的。寇准的随性,是另一种治世安邦的哲学。

他奉行孔孟之道,但是他同时也知道实践与理论的具体差别。

有人说,寇准不顾朝臣颜面,风流无度,但是这却偏偏是寇准直率的一面。有人说,寇准公正,寇准应该会说,这绝对不是他公正,而是寇准是捋清的一个事实。寇准只是尽自己的能力,抚平他认为应该持平的天平。

寇准从不把自己放在道德的制高点之上,而常常将自己置身于事外。他将自己当作是一个摆渡的人,他帮助北宋度过了初期最艰难的辽宋战争时期,稳定了北宋初期自赵普以后的朝局动荡。

然后,虽系名节于一生,但,最终是归于自然。

莱公的一生,不应该被各式有所利益的评论。而交给他所倾心一生的千年百姓去公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