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等教育新思维:中国特色的服务研习
- 马学嘉 陈章明 刘诚 麦梅芳主编
- 2783字
- 2025-02-21 20:36:09
第三节 服务研习在中国推广的必要性
一 中国高等教育的现状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教育事业经历了巨大的历史变革。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全国超过80%的人口是文盲,现今九年义务教育已在全国普及,高等教育事业蒸蒸日上。尤其是在70年代末高考制度恢复及在重视高等教育的政策推动下,高校入学率更是逐年递增,规模不断壮大。政府、民众、社会各界也越来越重视教育。但在高校的规模数量、招生人数急速膨胀的同时,教育质量的提升却相对滞后。随着社会变化步伐的加快及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提高教育质量已成为当代中国发展的核心任务之一。
改革开放后,中国与国际接轨,其教育也受到亚洲及世界形势的巨大影响。因此,针对时代特征进行教育改革就成为提高中国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首先,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加速了知识的传播和老化。中国高校仅仅依靠传统教学方式教授常规课程,学生无法及时吸收新知识,获取新讯息,可能一毕业就已经落后于时代。高校无法培养符合社会需求、有助于时代进步的人才既是对国家资源的极大浪费,也是对人才个人前途的延误。因此,高校需要提升大学生对社会的认识,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也要提升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其次,在地球村的形成过程中,中国高等教育系统与世界先进教育系统间的差距对中国高等教育来说既是压力也是动力。全球化的合作与竞争对中国高校的教育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对世界先进教学方法的讨论和借鉴可以为中国高校指明方向,提供参考。最后,资本主义垄断助长了利己主义、拜金主义。尤其是在经济急速发展、选择机会众多的当今中国,年轻人容易盲目追求物质财富,忽略精神文明的创造或导致价值观出现偏差。所以,对大学生进行道德品格的培养,使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就显得尤为重要。
中国政府及教育部门陆续颁布了多个重大文件和相关政策,大力推进高等教育的改革进程,包括2001年《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2007年《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2012年《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等。文件中的方针政策为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指明了方向,确定了当代高校的责任和宗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识丰富,能够学以致用、开拓创新的实践型人才;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高尚的品德;增强学生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各大高校纷纷响应,纷纷根据教育改革的目标和方向制定相应的制度和课程整改方案。素质教育及近年来迅速崛起的通识教育都是以培养“全人发展”人才为目标的教育理念。但由于许多高校仍处于改革的摸索阶段,面对新型的教育理念缺乏具体的操作方式,所以改革步伐相对缓慢。服务研习这种体验式教学法具有极强的操作性和灵活性,其根本理念与全人发展的中心思想一致,在20世纪出现后迅速在欧美国家成功普及,近年来更是在亚太地区蓬勃发展。如今服务研习的概念渐渐被中国高校了解,部分高校甚至已经开始尝试开展服务研习项目,并且收效良好,获得师生们的一致肯定。本书的目的是向中国的高等院校更详细地介绍服务研习,并深入分析服务研习如何有效造福于国家、社区、高等院校及学生。
二 在中国推广服务研习的益处
虽然不同地区的高校在各个时期开展服务研习的原因和侧重点略有不同,但服务研习的主旨始终是将大学与社区联系起来,让学生在社会服务中实践所学、改善社会问题。这非常符合中国目前的国情和高等教育改革的要求;再加上服务研习与传统儒家思想、当代高等教育改革宗旨高度的一致性,推广这一新型教学法对国家、社区、高校和老师以及学生的发展都大有裨益。
1.对国家的益处
服务研习的三大核心思想都能在传统儒家思想中找到相对应的理念,包括:①在实践中学习;②培养奉献精神和高尚品德;③树立社会责任感。因此,服务研习不是一种完全陌生的外来思想,中国古代伟大的哲人和教育家早就提出了这些重要的教育概念,只是在中国社会飞速发展的进程中,有些概念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而服务研习系统地将这些概念整合起来并切实应用到教育活动中。因此,推行服务研习能够将传统儒家思想、传统美德发扬光大;建立教育、交流平台,促进中国与国际接轨;加强社区、高等院校、社会各部门之间互惠互利的友好合作关系,有利于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长远目标。
2.对社区的益处
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重大的社会变革及经济的迅猛发展既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和挑战。例如,贫富差距扩大、环境破坏严重、城乡发展不均衡所导致的外来务工人员的融入及留守儿童教育等问题。为了国家长远的可持续协调发展,在增强经济实力的同时也应该促进社会和谐、减少歧视与冲突、重视社区需求及群众的呼声。服务研习鼓励师生深入社区,直观地观察、研究社区现状,倾听群众的声音,甚至与企业和机构合作,帮助切实改善社区中的隐患和问题。这不仅团结了高校、政府、企业等多方力量,克服了政府调查社会问题面临的人手不足、资源有限等困难,也可以更细致、具体地了解社区动态及人民需求。政府的宏观调查加上学生的微观研究,为社会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更全面的资料。
3.对高校、老师的益处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对中国的高等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大的挑战,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核心部门自然身负重任。在加强原本的学术研究、教学育人工作的同时,也要不断摸索创新,以更好地完成当代高等教育改革这一艰巨任务。服务研习可以从多方面协助高校达到这些目标。老师可以通过开设服务研习课程,将研究的范畴扩大到更广大的社区。与社会动态紧密相关的学术研究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能直接有效地推动社会进步。由于服务研习已经成为世界许多高校的重要教育模式,推行此教学法能够帮助中国高校更好地与国际接轨,提高学校声誉,创造更多的学术交流与合作的机会。在培养人才方面,服务研习能够丰富高校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潜力。通过将课堂学习与社区服务联系起来,在理论和实践领域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锻炼机会,促进其全面发展。
4.对学生的益处
当代大学生在瞬息万变的时代潮流中要想成功立足,需要有全面发展的人格、能力及国际视野。服务研习打破中国高校传统的学习方法,让学习不再局限于教室和书本。通过在学校和社区之间搭建桥梁,让学生的学习从学校中的知识累积到社会上的实践补充一气呵成。在服务研习过程中,学生在多方面都会得到锻炼,例如,团队合作性、组织领导能力、沟通交流技能、研究解难技巧等。更重要的是,服务研习能加深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理解,强化应用,了解世事动态,为将来步入社会和职场打下坚实的基础。
服务研习这种先进的体验式教学法不仅能为大学教育注入一脉清流,也与中国的素质教育和新兴的通识教育相辅相成,理念一致。本书第二章将深入分析当代中国高等教育的责任和要求,以及服务研习与中国传统儒家思想及当代高校教育改革目标之间的密切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