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等教育新思维:中国特色的服务研习
- 马学嘉 陈章明 刘诚 麦梅芳主编
- 13字
- 2025-02-21 20:36:08
第一章 服务研习的理念与发展
第一节 服务研习的理念
一 服务研习的定义及背景
服务研习(Service-Learning)的概念的兴起源于20世纪初美国的高等教育。它是一门把学术知识及社区志愿服务合二为一的教学方法,透过学校与社区的合作,为学生提供不同类型的社会服务机会,在服务体验中鼓励学生将课堂知识应用于实际,独立思考及深入反思。通过服务研习,不仅能深化学生从书本中学习的理论知识,而且能为学生提供全人发展的学习环境,亦能满足社区需求,加强大学与社区之间互惠互助的合作关系。
服务研习强调身体力行。在深入社区、帮助别人的过程中,引发学生自我反思。通过鼓励学生主动、积极地关注社会议题,探知社区需求,帮助弱势群体,提升学生的公民意识及社会责任感。服务研习不同于一般的志愿工作,它将课堂上的理论学习和社区志愿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学生通过服务社会的方式进行体验式学习,在实践中获得对课堂知识更为全面、深刻的理解,提高对知识灵活操作、合理运用的能力。
服务研习有别于单向的“老师教,学生学”的传统教学法,要求课程导师、学生和社区服务机构之间积极沟通、相互合作。课程导师启发学生将理论学习与服务实践挂钩。在设计、筹备、开展服务研习活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以及独立思考能力。课程导师和学生也需要与社区服务机构进行深入交流,确保所提供的服务项目符合社区的真实需求,尊重社区意愿及要求,切实改善社区问题。通过采用这种全面的教学模式,学校可以培养出高素质人才,学生可以实现学术水平、实践能力和德育水平多重提升的目标,社区可以借助高校及学生的力量解决自身问题,最后达致学校、学生及社区三赢的局面。总而言之,服务研习强调三大核心要素:①课堂理论知识与社区服务相结合;②在学习与实践的过程中进行积极、深入的反思;及③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促进其全人发展。
服务研习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自20世纪初出现以后,在大学、政府、社区、公众的大力支持下,迅速在美国高校中普及,成为将经验型学习与社区服务成功结合的教学典范。之后,其影响力很快扩展到欧美、亚非的高校。由于服务研习具有动态、灵活的特点,许多高校都能根据自己的院校文化、社会环境对服务研习的施行方法进行调整,摸索出最符合自身特点的实践模式。近年来,这种先进的新式教学法更是在亚太地区的高校得到推广并广获好评,尤其是在中国香港、中国台湾、新加坡、日本及菲律宾等地。
二 服务研习的理论基础
作为一种科学的教学法,服务研习拥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其中影响最大、最受推崇的是1938年由约翰·杜威(John Dewey)提出的经验学习理论。杜威认为“经验”是教育最基本、最核心的部分,提出了“以经验为中心”、“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等重要的教育主张。
服务研习提倡的将课堂理论学习与社区服务实践相结合的理念呼应了杜威的主张,强调学习与实践之间互相促进、巩固、加深的关系。
此外,服务研习的宗旨与“经验性教育”的三大目标——“让学生成为改变社会更有效的力量、培养他们作为社区成员的归属感,及发展他们的潜能”
——也高度吻合。
科勃(D. Kolb)在1984年提出的经验学习模式(见图1)已成为许多教育工作者开展服务研习的主要理论依据,以及开展项目或课程设计时的重要参考。该模式将经验学习的过程分为四个主要阶段,同时强调学习的持续性及反思的重要性。首先,学生通过在社区中的服务获得具体经验;其次,通过不断的观察和深入反思,用批判性思维将服务经验与课堂所学知识相结合;再次,根据实际体验,修正和深化对理论的理解,将其内化为新的抽象概念;最后,把新的概念归纳和转换为自己的知识,将其运用到其他相似的实际情境中,并在必要时做出适当调整。可见,这一基本的学习步骤由经验开始,最终又回到经验,使得学习的过程得以循环往复。而反思则是确保这一学习过程不断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学习者获取新知识、新技能的核心要素。

图1 经验学习模式
资料来源:Kolb, D.1984. Experiential Learning. New Jersey: Prentice Hall。
在高等教育中,学生学习的理论知识范畴广泛,而课堂上却无法提供与之对应的实践机会,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习的内部循环。服务研习通过倡导学校与社区的合作,为学生创建贴近现实的多样化体验平台,再加上批判性的反思过程,最终达到有效推进学生学习及发展的目的。
三 服务研习在当代社会的功能
服务研习在亚洲的出现和盛行不是偶然现象,而是符合时代特征、有利于社会长远发展的必然趋势。教育的方式应该与时俱进,根据变化及时进行调整。自1990年起,在亚洲出现的新型经济模式使社会环境发生了变化。这种新型经济模式的特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数码化、全球一体化和资本主义垄断。
第一个方面,当今社会是一个资讯爆炸、数码化加剧的时代。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电子产业的腾飞,人们越来越难预测多变的未来,唯一可预测的只有改变。如何适应日新月异的社会变化已经成为当代青年人面临的一大挑战。年轻人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创造力、适应力,丰富社会经验并坚持终身学习的理念,才能跟随时代的脚步,把握时代的脉搏,为自己找到合适的社会定位。第二个方面是全球一体化的巨大影响,跨区域、跨国界的交流与合作已成为各个领域发展的主旋律。从政治经济到文化艺术概莫能外,教育更是其中的重要环节。例如,许多中国高校都聘有外国教师,其他国家也欢迎中国教育工作者的加入。学生群体的多元化也颇受重视,例如,高校对海外留学生的开放政策、丰富多样的国际交流生计划等。面对这样多元化的环境,培养青年人的国际视野、世界公民意识,提高其跨文化的沟通与交流技巧亦成为当代高校的重要教育目标。第三个方面是资本主义垄断。生活在物质主义和享乐主义盛行的现代社会导致一部分人过于强调功利性与物质回报。青年人代表国家的未来,影响主流价值观的导向。因此,培养青年人正确积极的价值观、高尚的道德品格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是消除不良风气、促进社会健康持续发展的重大举措。
当代教育应该着眼于如何促进青年人全面发展,帮助他们更好地迎接挑战、服务社会。然而,传统单一的课堂教学法已无法达成新时代的教育目标,校内的理论学习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对社会知识及实践技能的需求。作为一种先进的体验式教学法,服务研习通过将学术知识和社区服务联系起来,用多样化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多种技能:①提供机会让学生走出学校这个象牙塔,及早与社会接触;调查、了解社区需求并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尝试解决社会问题,从而提高自己学以致用的能力和解难技巧。②学生通过身体力行的方式,由内而外培养自己服务社会、关心他人的高尚品格,并在与不同群体的交流、合作过程中提高沟通技巧,增强团队精神。③在跨领域、跨地区的社会教育平台上鼓励学生开阔眼界,追求社会公义,减少歧视与偏见,树立世界公民意识,用开阔的心胸深度观察这个世界。
服务研习在培养人才的同时,也对社会发展产生直接、积极的影响。中国及其他许多国家正面临贫富悬殊、人口老化、全球气候变暖、能源及粮食短缺等危机。全球化的浪潮促进了不同国家、文化及种族之间的交流,除了友好合作,亦带来不少冲突、矛盾。在全球一体化进程中,没有人可以置身事外,许多社会问题都与我们息息相关。服务研习可以充分团结学校、学生、社区甚至社会各个行业的力量,用关爱及行动去了解社会需求,有效改善社会问题,并带领他人服务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