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黄婆婆走了以后,云三嫂他们很快回到了饮水台。

等大家收拾好东西,就直接向木屋走了过去。不过,关于藏在山洞里面的东西,以及樵夫坝的情况,云三嫂只对补锅匠大哥和陈秀才他们,讲得稍微多一些。而对大多数乡亲,就只讲了一个大概。因为眼见为实,耳听为虚。在没有真正找到之前,云三嫂不敢把期望值抱得太高了。

大家离开饮水台,没走多远,窜脸胡叮叮咚咚跑上前来,说:“云三嫂,你见过邱茶壶和郭大汉儿他们吗?”

“哎呀,还真是。”云三嫂急忙停住脚步,问,“他们到哪里去了呢?”

江泥水匠想了想,说:“很可能又悄悄走了。”

“对。”杨郎中也说,“好像中午过点,就一直没有见过他们。”

是的,邱茶壶他们午后就走了。乡亲们从赵庄出来,许多人惹不起郭大汉儿,就把怨气发在郭大娘身上。邱茶壶是郭大娘的亲侄儿,他见姑母受窝囊气,心里很不舒服。叫郭大汉儿私下怂恿,便悄悄离开了大伙。

云三嫂说:“郭大汉儿要走,可以理解,但邱茶壶不该离开大家呀。”

周大爷说:“实在要走,那就没办法。反正他们两老表,一个想法多,一个办法多。”

李幺姑说:“搞得不好,邱茶壶又当棒客去了。”

大家都知道,邱茶壶本质不坏。而且,家庭观念和责任心非常强。虽然他曾经当过棒客,但早已浪子回头。这一次,生活这样逼他,究竟要把他逼到哪一条路上去呢?反正他这一走,真的令人担心呀。

“邱茶壶呀邱茶壶,”云三嫂说,“希望你一定管住自己,不能心生邪念,不要再入歧途呀。”

“怪谁呢?还是要怪老天爷。”良补锅匠气冲冲地说道,“只要不是勤吃懒做,只要不是游手好闲,即使去当棒客,我看也是情有可原。”

不久,云三嫂便把乡亲们带到了木屋。大家休息一会儿,她喊了几个人悄悄来到后面,说:“这里面有一个仓房。”

“什么?”杨郎中惊奇地问道,“仓房?”

“对。”云三嫂把钥匙提在手上,晃动了一下,“这是刚才黄婆婆给我开后门用的,我心想到后面去看一看,无意间发现了一个仓房。”

“那你知道里面,”良补锅匠迫不及待地问道,“装有东西吗?”

“黑黢黢的,不敢进去。只知道门口有一袋豆子,大概五六十斤。”

“这样吧,找盏油灯来。”杨郎中说,“我们进去看一看。”

周大爷随即走到前面厨房里面去,找来一个油壶子。用火镰点燃,大家便走了进去。后门外面的仓房,其实是靠着山崖搭建的房屋。如果不仔细看,根本看不出来。

“哈呀。”走在前面的良补锅匠,突然惊喜地说道,“这里好大一个木桶。”

“木桶?”李幺姑问道,“里面装了什么东西?”

“还不清楚。”良补锅匠在木桶外面拍了拍,感觉里面装得满满的,于是他把油灯递给后面的李幺姑,用双手掀开压着的盖板,把手伸进去一摸,说,“好像是麦子。”

“麦子?”李幺姑把灯盏举到前面,抬起头来看了看,高兴地说,“我们运气太好了。”

“来。”良补锅匠说,“我们把木桶往外边挪一挪,这里太窄了。”

良补锅匠和陈秀才,一人抬着一方,使劲把木桶挪了挪。李幺姑看他们用力的样子,问:“相当重,是吗?”

“怎么说呢?”良补锅匠说,“反正要好几个人,才能把它抬起来。”

这时,李幺姑恍然大悟。黄成安老两口,根本不是小气之人(其实,黄公子遇害以后,黄成安夫妻俩,就再也没到这里来过。加上这仓房,是在后门外面,旁边是悬崖,仓门对着悬崖不说,平时又叫一些杂七杂八的干柴遮挡。所以,黄成安夫妻俩,根本就不知道)。李幺姑问:

“云三嫂,这些麦子怎么办?”李幺姑说,“你说了算。”

“黄公子的心愿,就是有难同当,有福同享。”云三嫂说,“我们也早就说了,这是一个大家庭。这些麦子,自然是见者有份了。”

“行,眼下谁都不能饿死。”陈秀才说,“一百多个乡亲,都是我们的同伴呀。”

仓房里面放了许多杂物,周大爷不小心跘了一跤,摔倒在一个说软不软,说硬不硬的物体上。他随手一捏,感觉是麻袋,里面装得满满的。“这里还有一装……哦,不止……是三装……多半还是麦子……”

云三嫂问:“有多重?”

周大爷站起身来,提着口袋估量一番,说:“大约有两三百斤吧。”

“李幺姑,快把油灯拿过来。”说话间,云三嫂又找到了一扇没有使用的木门,她移开一摸,感觉是两只挑篼,里面也有一些东西。“看看这里面装的是什么东西?”

李幺姑提着油灯走过去,弓着腰,看了看。说:“大米。”

杨郎中走上去提了提,感觉不轻,说:“还有点重量呢。”

“这些粮食,”周大爷问,“有没有发霉?”

“怎么会发霉呢?这里面的气温,跟外面不一样,一般来说不会发霉。”良补锅匠说着,抓了一把闻了闻,“还很香呢。”

“这后面,好像还有一些家具。”杨郎中说,“你们来看一下呢。”

几个人在仓房里面,寻了一阵,一共寻到了一木桶小麦,三袋大麦,两挑篼大米,还有一些谷子、胡豆、黄豆、猪老壳、老腊肉。也有铁锹、锄头、斧子、砍刀等劳动工具。仅粮食,就有一千多斤。这些东西,都是黄公子他们,临时放在这里,没有转移完的,大家非常高兴。

“云三嫂,”杨郎中想把云三嫂问实在,“这些东西,只有你才有权利,拿来怎么办……”

“我说了嘛,按人头分。”

“不。”李幺姑私心严重,她假意推云三嫂一把,说,“云三嫂应该多要一点。我们几个,应该多要一点。其他人,多少给点就行了。因为这是云三嫂救人得来的,是我们几个帮忙救人得来的。”

“乖,算了。”云三嫂清楚李幺姑的意思,但云三嫂不同意,“还是那句话,我们拿到这些东西,首先要想到黄公子,因为,这是黄公子留下来的。想到黄公子,就应该了他有难同当,有福同享这个心愿。”

“云三嫂说得好。”但话是这样说,陈秀才还是试探性地说了一句,“不过我觉得,你们几个,特别是云三嫂,多要一点,并不过分。”

“确实不过分,可是乡亲们没吃的,那不是让他们饿死不成?”云三嫂说,“在这山里面,假如就只有我们几个人,不冻死也要叫野兽咬死。我们之所以能够坚持到现在,就是因为人多,才有这种力量……。”

“不管怎么说,”周大爷说,“云三嫂应该多要一点……。”

“不说了。就这么办。全部拿出来,不管大麦小麦,还是其他东西,按人头平分。先用大碗,一碗一碗的量。分到哪里算哪里。”云三嫂说,“自己拿在手里,想怎么吃就怎么吃。”

李幺姑见云三嫂不维护朋友,心里很不舒服。嗖声就把手里的油灯,递给了云三嫂,并在心里道:

我李幺姑虽然没下过水,但我出过力呀。就凭这一点,我就应该多分一点才合适。你云三嫂凭什么不多分一点给我呢?常言不是说了吗?见吃不贪,必定憨憨。都已经是什么时候了,还考虑别人。你云三嫂不要,那是你的问题,可你不能把我们也搞来得不到呀。

李幺姑黑着脸色,退到后面。趁云三嫂把油灯拿到前面去的时候,很快从木桶里面,抓了一些麦子,悄悄揣在衣包里。

走在前面的云三嫂,听见后面簌簌声响。就是不要胡琴笛子,她也猜到李幺姑在搞什么。于是,云三嫂假意咳嗽了一声。

云三嫂这一咳,虽然声音不大。但心眼狭窄的李幺姑,便在心里给她记了一笔在那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