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先行一步的布局调整

德清县中小学生接送现象的出现,基本与全国形势变化同步或稍早一些,主要源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的教育布局大调整。

据资料《德清县教育志》编撰委员会,《德清县教育志》,浙江古籍出版社,2009年8月第1版,第275—277页。显示,1997年,德清为实现“争创教育事业强县,服务强县经济”的奋斗目标,拟定了德清县教育强镇(乡)的评选条件和实施办法。县委县政府召开了全县教育工作会议,县政府制定了《德清县高标准高质量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实施意见》,提出了义务教育要实现“四高二化”(即普及程度高、师资合格率高、经费投入高、教育质量高,以及学校布局合理化、办学条件标准化)的目标和任务,并对各乡镇实施“两高普九”做了规划。计划分三年实施,各乡镇分期达到“两高”要求,到20世纪末全县通过省“高标普九”验收。会上,县长与各乡镇长签订了“两高普九”目标责任状。同时,各乡镇均成立了“两高普九”领导小组,制定了实施计划和细则。1998年,德清把全县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作为深化教育改革的大事来抓。县教委按照省教委、省财政厅关于学校布局调整的文件精神,经过多方论证和考察,按照“整体规划、一次性建设、分步实施”的原则,制定了《1998—2000年德清县乡镇各类学校布局调整设置规划》。各乡镇根据规划,结合实际,具体制定了三年撤并学校实施意见,经县政府审核,予以公布。规划1998—2000年3年内,全县269所小学撤并为143所,实际撤并学校情况如下(见图3-1)。

图3-1 德清县小学学校布局调整变动情况(1997—2005)

1998年各乡镇撤并小学61所;1999年撤并小学45所,初中1所。2000年撤并小学21所,初中2所。

经过此次教育布局的调整,德清县初中、小学由1997年的28所、269所,至2000年调整到23所和158所(包括教学点),使初中校均学生数规划达到621人,小学校均学生数规划达到242人,基本达到省教育强县要求。2001年,根据省教育厅加大学校布局调整力度的精神,德清县继续调整中小学布局,全县撤并学校及教学点27个,使小学校均人数达到345人,初中校均人数达到941人。此后几年,也有调整动作。1997—2005年德清县小学和初中的布局调整变动情况如图3-2:

图3-2 德清县初中学校布局调整变动情况(1997—2005)

从上面两个图表分析,在1997—2005年间,德清县的中小学撤并主要集中在小学。九年间,小学撤并幅度达到了84.39%。德清的这种情况,与其他地区相比基本一致,只是在时间上比其他地区早了几年而已。如据某省2004年至2012年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9年间农村小学数量从2004年的28252所减少至2012年的10042所,减少总数为18210所,撤并幅度减幅达64%。霍翠芳,《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政策的地方性理解与实践》,2013年8月《教育学报》第九卷第四期。

而从全国层面上看,大面积因地制宜调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是在国务院2001年颁布《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以后。该文件明确规定,此次调整,由县级人民政府对本地农村义务教育负主要责任,抓好中小学的规划、布局调整、建设和管理。针对布局调整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教育部2006年下发通知,要求将中小学布局调整纳入地方教育发展规划统筹安排、稳妥实施。

应该说,这次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在总体上还是取得了积极的成效。假如单从办学规模和效益上来分析,2006年至2011年间,审计署调查的1185个县初中、小学学龄人口总量分别减少19%和11%,撤并布局分散、生源不足、师资力量薄弱的学校9.6万所(其中1.13万所变更为教学点),新建和改扩建设施相对齐全的学校1.22万所,进一步整合了教育资源,校均学生人数增加17%,提高了办学规模和效益,具体情况见表3-1。

表3-1 全国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情况

注:“县镇学校”指县城和镇政府所在地初中、小学;“农村学校”指乡及以下地区初中、小学。

然而,随着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推进,最为现实的问题出现了,这就是学生上学距离明显增加,上学路上耗时偏长。审计调查的1185个县中,2006年至2011年,有833个(占70%)县的学校平均服务半径有所增大,其中:初中、小学的服务半径增幅分别为26%、43%,平均达到8.34千米、4.23千米;特别是西部地区270个县的初中、小学服务半径增幅分别为47%、59%,平均达到14.35千米和6.09千米。重点抽查25127个学校的1257.63万名走读生中,有49.31万名(占4%)上学单程要徒步3千米以上,其中10.03万名要徒步5千米以上,且主要集中在山区或丘陵地区,学生上学路途消耗体力大,导致学习和在校活动时间相应减少。同时,大多地方校车配备和监管不到位,交通安全风险增加。

推进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与学生上学交通安全风险增加是一对新的矛盾,这种情况在全国普遍存在。德清县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任务完成后,学生上下学的路程也随之变远了。但如何来解决这个新矛盾呢?大家都明白,在这个世界上,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积极的态度不是回避矛盾,而是直接面对、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来解决它。经典哲学早就告诉我们,要解决矛盾,就要了解矛盾的两个方面,并且把握它们的主次。很显然,在推进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的调整与学生上学交通安全风险的增加这对矛盾中,如果把“推进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的调整”看作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则是一种消极态度。因为推进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是社会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内在要求,具有客观性,所以,矛盾主要方面就是“学生上学交通安全风险的增加”,这也是我不敢苟同把校车事故频发的原因归结于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上的深层理论根据。

认清了矛盾的主次,就抓住了解决问题的关键。当然,作为一个具有社会性的新矛盾,人们的认识是有一个过程的,更何况它自身的诸多因素阻碍了人们的视线。比如,确保学生安全上学到底是谁的义务?直到今天,无论是学者、管理层还是学校、家长,他们的答案依然见仁见智,如果哪个地方政府能够大胆地说:“我们有义务来承担这个责任。”那么,那里学生上下学的安全就有了保障。假如至今还仍然停留于思考和争论之中,那么,校车安全只能是学生和家长的一种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