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我们的责任更大了
校车不是一辆车,校车是一种责任。
俗话说,孩子在哪里,父母的心就在哪里;孩子走多远,父母的牵挂就有多远。在中国,这既是所有做父母的心灵写照,也是千百年来的一种传统文化。然而,在地区差异、经济条件极不平衡的中国,所有父母的期盼也就不可能像德清的学生家长一样幸运。在2009年年底的时候,专业校车全国实际上牌只有900多辆,国家尚未出台校车制造标准。所以,2011年11月注定因为甘肃正宁学生交通事故而成为中国人的校车梦的分水岭,并使“校车”成为年度网络最热词之一。
就我的工作体会而言,对校车安全责任的感悟也是从那时开始有了更进一步的提升。
那天,杭嘉湖一带下着小雨。午饭后,我驱车赶到良渚参加全县安全工作会议。待我办理好手续,会议尚未开始。大概在13:40,我收到一条来自手机的新闻:
据了解,今天9:40许,甘肃省庆阳市正宁县榆林子镇西街道班门口发生一起交通事故,该镇幼儿园接送校车被撞。据甘肃省安监局介绍,目前已经造成19人死亡,其中2名成人。事故原因正在调查之中。

整装待发的德清校车
也许是分管工作的敏感性使然,我的第一反应就是联想到我们自己的校车工作,脑海里瞬间涌出的问题是:“面对这样重大事故的发生,我们必须把自己的校车开得稳稳当当。”没有多久,教育局局长任桂荣在第一时间来电告诉我这一消息,并要求我们把自己的校车安全工作落实到位,确保每一位被接送学生平安上下学。
我随即打电话给安全科长张帆,告知甘肃发生的重大交通事故,并希望他通过网络作进一步了解;同时,我要求及时通知德清县永安学生交通服务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永安公司)经理丁勇,向全体校车驾驶人通报该事故基本情况,重申要求、强化意识,确保校车行驶的绝对安全。
会议开始不久,县领导在讲话中也及时提到甘肃发生的重大交通事故,并提出了明确要求。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没有办法静下心来开会,一方面因为在接下来的时间里,领导、科室、公司及其他相关部门打来的电话接连不断;另一方面,总觉得自己的心好像悬在空中,放不下来。直到15:30后,张帆、丁勇分别来电,告知我校车驾驶人紧急培训会议已经结束,各路校车按要求出发接送。这时,我似乎轻松了一点,但不完全如此。17:30,下午会议结束,此时又接到丁勇来电,告知今天所有车辆的接送任务已经圆满完成。这时,我悬着的心才放了下来。
“你真的能够放得下心吗?”我问自己,但没有答案。自从分管安全工作以来,我的心里一直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对于安全工作,有人说这是“如履薄冰”,有人则喻为“在悬崖边上跳舞”,两年多来,我已经深有体会。因为每当有类似的事故发生,尽管发生在千里之外,但它所产生的阴影,好像就在我眼前,总是挥之不去。
晚上,张帆来电问:“有媒体来电话要求采访德清校车,怎么办?”
我说,我在外面,又能怎么办?还是明天下午回到单位再说吧。“甘肃发生交通事故,记者来采访德清校车干什么?”在开始的时候,我没有明白其中的道理,因为我们不想通过与这种悲剧的比较来显现德清校车工作的出色,原因是这样做会给社会造成一种假象,以为我们做这项工作是在作秀;另一方面,校车工作的推进有着许多因素,对于不同地区而言没有直接的可比性和可复制性,这一点,我们作为具体工作的操作者有着深刻的体会。还记得在今年的4月下旬,德清县学生交通安全保障工程计划中的第三批校车全部到位,这意味着“分阶段、全覆盖”的目标已经基本实现。原来我们设想在“六一”前举行一个“授车仪式”,没有想到,4月26日,《浙江日报》记者陆瑶不知道从什么渠道得知德清校车“已经实现乡村学校全覆盖”的消息,特意来武康进行采访,并在节后上班第一天的5月3日《浙江日报》第二版,以“乡间驶来新校车”为题整版报道德清校车。5月24日,中央电视台《新闻1+1》栏目以“校车,何以最牛?”为题报道了德清校车的“黄色特权”。至此,德清校车的运营模式被宣传到全国。到9月初,德清本地媒体及部分报纸、杂志,从正面对德清校车作了较为充分的报道。所以,我感到有点意外,这次甘肃正宁发生交通事故,怎么会促使媒体再度来关注德清校车呢?然而,想归想,全国各路媒体记者还是蜂拥而至。或许,这是社会寻求平衡的心理需要。

笔者(左二)接受央视记者何盈(左三)团队采访后在校车行驶道路现场合影
第二天午饭后,我从良渚回到武康,连家也来不及回,就赶到办公室。这时,已经有多路记者等着了。
按照局班子成员的分工,教育局的新闻发言人是朱晓华副局长。由于学生交通安全保障工程从一开始就由我操作,情况比较熟悉,所以,此前的记者接待,根据局长任桂荣要求,均由我和张帆负责。而这一次,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当时,我们有两点“基本要求”:一是县外媒体记者需经县委宣传部备案、同意后才可接受采访,必要时应有人员陪同;二是只介绍德清校车管理模式,对其他类似甘肃正宁的交通事故等问题不作评论,报道时也请“回避”对比方式。
那天下午,我先后接受了德清电视台刘同生、浙江电台“城市之声”潘康康、《辽沈晚报》陈志强等媒体记者的采访;晚上十点,又接受上海电视台“新闻夜线”栏目的连线采访。回到家里,已是子夜。
次日,可谓是我的“记者接待日”,整整一天,围绕“德清校车管理模式”这一主题,不断地重复,和安全科张帆一起,先后接受了《南方都市快报》杨传敏、苏州电视台苏明、南京电视台杨光、《新润晨报》张源等八家媒体的专题采访。
当梦想呈现在世人面前的时候,德清校车成了全国媒体的焦点,受到网民的一致好评,赞誉之声不断。所以,“德清校车”也成为德清的一张靓丽名片。后来央视主持人问我:
“(德清校车工作)面对这么多的赞誉之词,你们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态呢?”
我回答:“赞誉对我们来说很坦然,但我们觉得会有更多的压力。因为这件事本来做了也就这么做了,我们只要把自己的工作做到位就可以了。现在人家要来学习,那就不一样。因为我们觉得做到现在,只有工作中的一些体会,还没有什么经验可谈。美国有经验,因为它有历史,有几代人的努力,在校车问题上,有许多方面值得我们借鉴。”
做好校车工作,只有起点没有终点,今天我们的责任更大了,做好它还是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