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科技评价若干重大问题研究总报告

深化高校科技评价改革,对于加速实现高校创新驱动发展、大力提升高校创新能力以及深入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战略研究重大专项的总体研究思路是:在分析高校科技评价改革背景的基础上,首先,从探讨科学研究及其评价的本质入手,对高校科技评价的类型、分类评价的方法进行总体分析。其次,从大学排名和评价日益兴盛、影响日益复杂的现实出发,选取四个全球性大学排名作为研究样本,对大学排名中的科技指标进行深入对比分析,并通过对不同类型科技指标出现的频率、所占权重与排名结果之间的相关性分析,探索近年来科技指标对大学排名的多方面影响。同时,在科学的分类评价思想指导下,针对高校科技成果、科技人才、科技创新平台和科技项目等不同对象的评价改革问题进行专门探讨。最后,对高校科技评价体制机制改革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总研究共分八章,主要特点是:通过借鉴发达国家(如英国、荷兰、德国、意大利、日本等国)高校科技评价的经验,通过深度的国际比较,获得有价值的启发,并尝试性地对我国高校科技成果、科技人才、科技创新平台和科技项目评价的改革提出可行性政策建议。

第一章从科技进步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入手,回顾了我国科技政策演进及高校科技职能的确立过程。在创新驱动经济发展的背景下,我国的科技体系逐渐从政府主导转向多元化的国家创新体系,高校在其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随着高校科技规模的扩大,有效利用科技资源,提升高校科技质量,是当前高校科技管理面临的重要问题。科技评价在高校科技成果、科技人才、科技创新平台和科技项目的发展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导向作用。近年来,国际科技评价改革呈现出如下趋势:政府主导的第三方评价、多主体参与的同行评价、分类科技评价、引入计量学指标的评价、科技评价结果的广泛应用等,这些为我国高校科技评价改革与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

第二章首先从学术共同体和科学计量学的视角分别阐述科学研究质量的内涵与外在表现。根据高校科技评价不同的使用群体(即高等教育管理、政府与政府机构、个体、企业合作方和组织以及资助者和私人投资者等)以及科技成果在评价中的角色,分别提出相应的科技评价内容,并进行科技评价分类。其次,研究英国、荷兰、德国和奥地利等国在国家层面的多学科高校科技评价以及地方层面的单学科高校科技评价的典型案例。同时,考虑到同行评价和文献计量学两种评价方法在当前高校科技评价实践过程中的广泛使用,本章进一步探讨两种评价方法各自的起源、概念、特点和类型,比较其优势与不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运用基于文献计量指标的同行评价法开展高校科技评价的重要意义。

大学排名是高校科技评价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三章尝试从大学排名的视角出发,通过对大学排名中科技指标的梳理和分析,探讨高校科技评价指标的特点和发展。此外,这一章在介绍大学排名的产生和发展历史以及对学生和家长、大学教师、高等学校、政府等多方利益相关者的影响的基础上,选取世界大学学术排名、THE世界大学排名、QS世界大学排名和欧洲多维排名四个全球性排名作为样本,对大学排名中出现的科技指标进行整理和分类,通过分析这些科技指标出现的频率和所占的权重,分别探索科技人才、科技成果、科技项目等指标与排名结果之间的相关性,揭示大学排名中科技指标的地位及启示。

在第四、五、六、七章,本战略研究重大专项针对高校科技成果、科技人才、科技创新平台和科技项目等不同对象的评价改革问题分专题进行探讨。第四章首先梳理高校科技成果的概念和类型,并从评价主体、方法、指标及结果的应用等多个方面探讨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评价的现状,发现了现行科技成果评价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指标相对单一、评价导向功利化、分类评价实施不到位、同行评价系统存在“失效”等。通过多维度呈现部分发达国家高校科技评价体系(如英国的REF、荷兰的SEP、德国的“研究等级评定”和意大利的VQR),为完善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评价提供可借鉴的实践经验。

科技人才是高校科技发展的重要智力资源,对高校科技人才的评价是高校科技评价活动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国内外高校科技评价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第五章在梳理“科技人才”、“高校科技人才”、“高校科技人才评价”等基本概念的基础上,探讨现阶段我国高校科技人才评价,并以多所高校具体的个案为例证,指出高校教师科研业绩评价、杰出人才选拔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评价体制过度行政化、评价方法过度量化、忽视对长远绩效和发展潜质的评价等。本章还借鉴美国、英国、德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高校科技人才评价的经验进行个案研究(如美国的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和南密西西比大学、英国的剑桥大学、德国的慕尼黑工业大学等),在此基础上对我国高校科技人才评价改革提出若干政策建议。

高校科技创新平台是全面推进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落实“人才强国”和“人才强校”战略的重要措施,也是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第六章首先明确高校科技创新平台的概念与类型(即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高等学校人文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等),并指出目前我国高校科技创新平台评价的一系列问题,如定性指标不够细化、评审专家的水准与国际水平尚有较大差距、评审结果应用的合理性值得商榷等。通过借鉴美国能源部科学办公室下属10所国家实验室、德国的“卓越研究中心”、芬兰的“卓越中心”以及荷兰的“引力计划”四个具体案例的经验,对加强我国高校科技创新平台评价体系提出若干建议。

随着我国高校科技项目规模的扩大,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评价制度以提升高校科技项目的产出效率显得迫在眉睫。第七章首先探讨我国高校科技项目概况,厘清高校科技项目的概念,同时从研究内容性质和经费来源两个维度对科技项目评价进行分类。在此基础上,研究目前我国高校科技项目在评价主体、方法、指标和评价结果应用等方面的现状,发现我国高校科技项目评价存在如下问题:评价主体自主性不强、科技项目评价缺乏系统的定量评价、科技项目分类评价尚不完善、评价结果的利用不充分等。主要发达国家在高校科技项目评价方面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如构建独立的第三方评价主体、进行分类同行评价、关注人才培养评价、评价中引入计量学指标及融入项目流程管理等,这些宝贵的经验值得我国高校在科技项目评价改革中进行尝试与借鉴。

第八章在回顾我国高校科技评价体制机制变迁的基础上,指出我国高校科技评价在体制机制上存在评价主体行政化、评价导向功利化、评价指标过分注重个人及评价方法和标准“大同小异”等问题。通过借鉴发达国家(如英国、法国、荷兰、意大利、澳大利亚等)在评价主体、方法与指标、过程以及结果应用方面的改革,建议我国高校科技评价的主体更为多元,并建立分层次科技评价体系,实施科学的分类评价,评价导向以成果的质量与影响并重,建立评价的监督约束机制以及建立评价结果反馈机制等,进而深化我国高校科技评价体制机制改革。

本战略研究重大专项对我国高校科技成果、科技人才、科技创新平台、科技项目评价的改革提出以下可行性政策建议:

(1)对于科技成果评价,建议实现高校科技成果评价主体的社会化;突出高校科技成果重视质量、创新性和影响力的评价导向;倡导评价方法的多元化,提高评价的适切性;提升人文社会科学在高校科技成果评价中的重要性;淡化成果评价的激励约束功能,营造高校健康的科研环境。

(2)对于科技人才评价,建议建立发展性科技人才评价制度;以创新质量和实际贡献为导向;实施科技人才分类评价;建立兴趣与荣誉双重驱动为主的激励机制;建立鼓励合作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

(3)对于科技创新平台评价,建议细化评价等级,提高评价指标体系的精确性;委托专业科技评价机构,建设专家数据库;发挥好评价对高校科技创新平台进步的后反馈作用;营造鼓励建设高校科技创新平台,从事挑战性研究的评价导向。

(4)对于科技项目评价,建议推进建立独立的第三方评价主体;完善同行评价方法,尝试引入计量学指标,进行重大项目的跟踪评价,对不同项目评价采取不同的评价方法;明确项目评价指标的标准,完善评价指标体系,科学设定指标与权重的确立依据;加强各个阶段高校科技项目评价结果的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