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有企业的战略地位和面临的困难

改革开放以来,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不断取得进展,总体上已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融合,并基本上成为市场主体,运行质量和效益得到明显提升,并且在国际国内市场竞争中涌现出了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骨干企业,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开拓国际市场、增强我国综合实力作出了重大贡献。但是在改革和发展过程中,新的问题和新的矛盾也在不断出现和不断积累。这些矛盾和问题如果不能及时解决,那么将严重影响国民经济的结构性调整以及整个国民经济的转型升级和发展。

(一)国有企业的战略地位

国有经济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有企业从无到有,由弱到强,逐步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未来,国有企业面临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和转型升级的巨大挑战,在推动我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和迈向中高端水平、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进程中,国有企业肩负着重大历史使命和责任。

第一,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者。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有企业一直起着主导作用,在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国民经济发展中始终扮演着重要角色。国有企业拥有丰富的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良好的技术装备、一流的技术管理水平,特别是很多国有大企业在行业发展中起着排头兵的作用。所以,国有企业在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以及结构调整和产业改造升级中发挥着引领作用,成为抵御国际经济风险、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主要力量,是国民经济发展的真正支柱。

第二,国有企业是国计民生的承担者。国有企业是生产资料公有制的重要实现形式,是实现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共同富裕的重要保证。例如,国有企业不断提高上缴税费水平,为社保基金提供了重要的资金来源,为保障和改善民生提供了物质基础;而在加强资源环境保护和生态重建中,国有企业为完成国家节能减排目标作出了积极贡献;在应对重大自然灾害和事件中,在实施定点扶贫与以及脱贫战略中,国有企业都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大批公益性国有企业,承担着各种经济和社会的保障责任,不以效益为首要目标,甚至以亏损为代价,为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提供了优质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

第三,国有企业是国家战略的实施者。国有企业的利益与大众利益和国家利益是一致的。特别是在具有公益性、自然垄断性、部分资源性,以及关系国家安全而民间资本无力投入的高资本与高技术行业,国有企业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可以说,国有企业的力量显示着中国的力量,国有企业是国家战略的主要实施者。改革开放以来,国有企业的数量和其布局的行业有所减少,但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却不断增强,国有企业的运行质量和竞争力也不断提高,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力显著提高,一批富有活力的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不断壮大,成为国家战略实施的重要抓手。

第四,国有企业是结构调整的先行者。国有企业主要集中在国民经济的高新技术产业、基础性产业、公益性产业,可以说,国有企业的转型、升级和发展决定了国民经济结构的水平。中国当前正处在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关键阶段,在交通、军工、环保、金融等很多领域还有大量的基础建设和升级需求。对这些重要部门和行业的大规模投资所追求的都是中长期宏观经济目标,这类投资民营企业一般难以承担,必须由国有企业承担。所以,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结构调整的先行者。

第五,国有企业是科技创新的领跑者。国有企业特别是部分央企具备强大的科研力量,能够承担民营企业所不能承担的科研风险。国有企业集中创新资源的能力强,基础性研发实力雄厚,在培养工匠型人才等方面也拥有历史累积优势。从我国经济发展历史上看,国有企业和科研院所贡献了大部分科研成果,为我国科技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及推进国民经济的转型升级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而在全球科技创新浪潮方兴未艾的格局之下,国有企业必须继续承担科技创新领跑者的角色。

(二)国有企业经营面临的困难

近些年来,特别是金融危机以后,发达国家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大大放缓。受国际经济大环境的影响,我国经济也不可避免地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进入新常态阶段。在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阶段,国有企业面临着较为严峻的经营环境,并遇到了较为罕见的经营发展困难。

第一,效益持续下降。根据国家财政部的资料,2015年全国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主要经济指标如下:(1)营业总收入为454704.1亿元,同比下降5.4%。其中央企为271694亿元,同比下降7.5%,地方国有企业为183010.1亿元,同比下降2.3%。(2)营业总成本为445196.1亿元,同比下降4.8%,而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同比分别增长1.7%、0.5%和10.2%。其中央企营业总成本为262407.6亿元,同比下降6.9%,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同比分别下降0.3%、下降0.3%和增长10.3%;地方国有企业营业总成本为182788.5亿元,同比下降1.6%,其中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同比分别增长5.3%、1.7%和10%。(3)利润总额为23027.5亿元,同比下降6.7%,其中央企为16148.9亿元,同比下降5.6%,地方国有企业为6878.6亿元,同比下降9.1%。2016年上半年,国有企业利润为11272.4亿元,同比下降8.5%,其中石油、化工和石化等行业实现利润同比降幅较大,钢铁和有色金属等行业严重亏损。

第二,产能严重过剩。近年来,国有企业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提升综合国力作出了重大贡献,但与此同时也出现了大规模地盲目投资和盲目扩张的情况。这是产能过剩的重要原因。例如,早在2003年国家就采取了宏观调控措施以解决钢铁行业的产能过剩问题,但十多年以后产能不仅没有压缩反而成倍增加了。同样,煤炭行业在大整合过程中也大幅度增加了新产能,最终导致煤炭价格一路下跌。其他一些行业的产能严重过剩也主要发生在国有企业中。其中的根本原因就是国有企业盲目投资,只讲数量和规模,不讲质量和效益,追求眼前利益而不考虑长远利益。这种情况既与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功能定位相背,也导致国有企业本身的效益下滑,更加剧了整个国民经济结构的扭曲。当前中国产能严重过剩、库存严重积压的情况主要发生在八大行业中,即钢铁、煤炭、水泥、玻璃、石油、石化、铁矿石、有色金属,严重影响了整个国民经济的效益。

第三,存在大量“僵尸企业”。长期以来,中国经济在很大程度上依靠投资驱动,而国有部门投资占一半以上的比重。国有企业的盲目投资和扩张导致严重的产能过剩,而进一步的结果就是出现大量“僵尸企业”。这是由于国有企业没有形成能进能退、能生能死、优胜劣汰的机制,再加上国有企业的体制机制矛盾,导致国有企业用人多、成本高、效率低、竞争力差。但是,地方政府为了保护地方利益,往往采取补贴方式维持其生存,甚至少数央企也要靠政府“输血”来维持。很多“僵尸企业”基本上是有名无实,已经没有正常的经营活动。维持这些“僵尸企业”不仅占用和耗费了国家大量资金,而且大大降低了整个国有资本的配置和运行效率。

(三)国有企业经营困难的原因

国有经济效益下降、产能过剩和大量“僵尸企业”出现的状况,一方面是国有企业改革滞后造成的,另一方面也有经济结构和发展周期等方面的原因,具体来说,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

第一,周期性原因。我国经济已经保持了三十多年的高速增长,近年来已经进入新常态阶段,其中一个重要表现就是经济增速放缓。例如,2013年中国经济增速为7.7%,2014年为7.3%,2015年为6.9%,都处在中高速增长区间,相比较于1980—1990年、2000—2011年两个时期,经济增速下了一个台阶。在经济增速换挡期,部分国有企业未能尽快适应新常态,致使企业面临经济效益下滑、产能过剩严重、债务问题累积等困难。事实上,资源配置效率不高、产能过剩、库存压力加大等是普遍性问题,与企业所有制性质并无直接关联,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都存在这些问题,都面临着转型升级。当然,作为国民经济主体的国有企业面临的矛盾和困难更为突出。

第二,结构性原因。结构性矛盾在一定程度上也源于周期性矛盾。就是说,国有企业在一定历史时期承担着国计民生和国家战略的任务,而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这种任务是不断变化的,因而也是不同的。当国民经济处在以数量为主要特征的增长时期时,国有企业自然也是以数量增长为主,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也主要是数量方面的贡献。但是,当经济增长进入新常态阶段以后,结构问题凸显出来了,质量问题凸显出来了,而结构和质量的矛盾导致国有企业转型任务加重,国有企业的困难也突出体现为结构性问题。例如,2015年,全国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在交通、化工和机械等行业实现的利润同比增幅较大,而在煤炭、石油、建材和石化等行业实现的利润同比降幅较大,钢铁和有色金属行业继续严重亏损。就是说,在上一个增长阶段对经济增长贡献较大的产业,在新的增长阶段贡献小甚至亏损加剧,拖累了整个国民经济。

第三,体制性原因。体制性矛盾是国有企业的长期矛盾,也是根本矛盾。某种意义上说,这种矛盾是国有企业与生俱来的。一方面,国有企业承担着国计民生和国家战略任务,不能完全以经营效益为根本目标;另一方面,国有企业经营效益下降既影响企业自身的效益,也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和发展产生了影响。所以,不能以短期效益为标准衡量国有企业的成就。当然,国有企业本身存在体制僵化、权责不清、管理不善、经营失误等问题,而在经济增长速度放慢时,这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就会更加凸显。一些国有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尚未真正确立,现代企业制度还不健全,一些国有企业存在管理混乱、内部人控制、利益输送、国有资产流失等问题,企业办社会和其他历史遗留问题还未完全解决。

国有企业的矛盾和困难只有通过改革创新才能得到解决。改革和创新是国有企业做大做强做优的活力源泉和不竭动力。国有企业的改革创新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对此不能有丝毫迟疑、懈怠和动摇。必须加快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创新,使国有企业成为我国未来中长期经济增长和发展的新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