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1:重构城乡要素配置理论的学术求索

叶裕民[1]

永利博士的著作终于付梓,我备感欣慰,也思绪万千。作为他的博士研究生导师,深知这是他长时间的求索与思考的结晶,在他年轻的学术生涯中写上了厚重的一笔,仅此作序,以示祝贺。

《论城市的合约性质》一书重构了城乡要素配置理论,为统筹城乡发展研究提供了新的框架。永利的博士论文题目是《统筹城乡发展制度创新研究——以成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为例》,在对成都多年跟踪观察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统筹城乡发展的本质是通过制度创新,建立城乡要素有效配置的体制机制。但是,迄今为止的统筹城乡发展主要借助传统的发展经济学理论,以及未考虑制度约束的市场模型,不能从根本上揭示中国统筹城乡发展的交易成本,从而导致统筹城乡发展的研究一直存在理论不够透彻的问题。通过研究,创新性地提出宏观合约结构理论,建构了纳入交易费用的城乡要素配置模型,有效解释了城乡要素流动及其效率的内在逻辑,也为统筹城乡发展制度创新构建了新的分析思路。鉴于该研究的关键创新是建构了宏观合约理论,以此为框架分析提出全新的城乡发展逻辑框架,特别是针对城市合约的结构性特征进行了深入分析,因此将本书命名为《论城市的合约性质》。

本著作至少实现了三大理论创新:

第一,构建了包含交易费用的要素配置模型。书中论证了作为新古典经济学核心分析工具的供需曲线是对现实经济运行的“过度”简化,缺失的重要环节是交易费用(制度安排)。基于欧文·费雪的资产—收入理论、新制度经济学对交易费用的相关研究,在传统供需曲线模型所包含的资源配置与收入分配两项内容基础上,该书加入了交易费用曲线并对其做了结构化分析,从而构建了制度化的供需模型。这一创新模型成为更好的研究城乡要素配置的基础性工具,通过该模型的推导,得出了资产增值的“不可能三角”,以需求弹性推导组织要素“侵蚀”能力及合约选择定律,交易费用限定资产交易边界、暗含市场规模界定等创新性结论。

第二,提出了城市合约理论的分析框架。以“包含交易费用的要素配置模型”为基础,构建了纳入政府作用的合约理论分析框架,运用该框架对城市的合约性质进行了论证,创新了城市研究的视角,提出城市可以被视作一类特殊“产品”,由政府提供共用品并与企业家、人力资本、土地等要素合作“生产”出来,各类要素以(结构性)合约的形式合作生产并获取收入,要素合约的集合构成一市之经济,城市发展、城市化进程的本质是改善合约结构并降低制度费用。

第三,基于城市合约理论构建了中国统筹城乡发展制度创新系统。该书运用城市合约理论观察当前中国城市化面临的问题,包括:城乡之间存在产权制度和公共服务水平的差异;城市体系存在结构失衡和要素市场分割;城市内部存在合约结构扭曲、制度性逆向补贴。最后,给出了中国统筹城乡制度创新的系统架构与政策建议。

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是永利的追求。

永利本科毕业于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建筑系并拥有法学双学位,硕士研究生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城市规划与管理系,获得公共管理(城市规划管理)硕士学位,博士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区域与城市经济研究所,获得城市经济学博士学位。这一求学经历使得他的知识结构比较完整,形成了从工学到公共管理再到经济学的学科背景,积累了从建筑学的微观视角、到城市规划的中观视角、再上升到较为宏观的区域和城市经济学视角的知识储备,可谓之“博学”,这为他综合地考察城乡发展问题提供了基本的学术基础。

“审问、慎思”是永利求学的基本方法。或许是由于多学科的转化,每次转化都为他开辟了一个新的学术天地,或许是出于他敏而好学的本性,与永利相处的最大体会就是他对新的学术思想孜孜不倦,感悟能力强,问题意识也非常强,这使得他的学术研究得以逐步深入。记得永利对成都模式考察稔熟于心之后,因对现有理论不满而苦闷不已。于是我介绍他学习张五常的合约理论,他读后异常兴奋,日夜不眠,不太长的时间后,就形成了城市合约理论雏形,此后反复多次找导师及师兄弟,乃至外系外院的同学切磋,直至思想清明,问题透彻,初步完成理论创新,才开始动笔成文。这就是他的“明辨与笃行”,也是我聊以欣慰之处。

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五个统筹”以及成都长期的统筹城乡发展前沿实践,为永利的研究提供了天时和地利。

21世纪初,中国城乡二元结构凸显,成为国家现代化进程的重大障碍。2003年10月,在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五大统筹”作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和任务”,并将统筹城乡发展放在首位。统筹城乡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成都市从2003年开始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并因其成效显著,于2007年成为国家统筹城乡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在很长时期内,成都以统筹城乡发展作为谋划全市发展的总战略,构建了完整、系统的统筹城乡发展制度架构,在多个改革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积累了鲜活经验。“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成都统筹城乡发展的持续探索为研究中国城乡发展提供了难得一遇的研究素材。我从2003年开始跟踪研究这一进程,永利也在2010—2013年攻读博士期间密集调研、跟踪研究成都实践。我们合著的《中国统筹城乡发展的系统架构与实施路径:来自成都实践的观察与思考》已于2013年出版,这本书的目的是系统总结和描述成都统筹城乡发展的政府治理经验,为我国其他地方政府推进统筹城乡发展提供借鉴,以降低我国统筹城乡发展的重复成本。正是以此为基础,永利在理论求索的道路上继续前进,终于有了我们手头的《论城市的合约性质》。可以认为,这是对前一本书理论的深化和完善。我为学生的这种学术继承和创新而骄傲!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永利刚刚为著作封笔,国家又开启了新的征程。十八大所提出的国家现代化目标依旧,道路却更加具体而艰难,新常态、去库存、补短板、市民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系列新的国家改革战略与时俱进,学术研究也要再出发。期待永利耕耘不辍,知行合一,不忘初心,为国家奉献更多的学术成果,期待永利真正成为国民表率、社会栋梁!


注释

[1]叶裕民,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城乡发展与规划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