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全学程式”双创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

岳佳坤,张红玉

(黄河科技学院创业教研室,河南郑州 450001)


摘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党的十八大以来,创新驱动发展成为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突破口。而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作为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突破口,也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研究重点。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即是构建与之适应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使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各环节。本文以全学程为视角,构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并对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设置提出实施建议。

关键词:创新创业;高校;课程体系;全学程

1 引言

近年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国制造2025”“创新性国家建设”等热词频现,创新创业正逐步成为时代的潮流。在此背景下,如何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创新创业人才,服务现实社会发展,已经成为各高校重点研究的热门课题之一。因此,各高校进一步推进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如何构建更加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研究!

2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现状

目前,越来越多的高校逐渐把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了学校的改革发展规划和人才培养体系中。各高校普遍设立了专门的创新创业教育机构,开设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搭建了创新创业实践教学和孵化平台。据《麦可思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大学毕业生毕业半年即创业的比例有了一定的上升,如图1所示。

图1 大学生毕业半年即创业比例图

创新创业教育初见成效,但是仍存在诸多问题。例如,缺乏足够的重视和科学的认识、缺乏完整的课程体系、缺乏师资、缺乏实践操作性和针对性,等等。尤其是在课程设置方面,我国大部分高校当前的创新创业教学模式基本上都集中在某一门或几门传统的公共必修课和选修课[1],既未结合自身学科专业优势开发创新创业特色课程,也未做到创新创业课程与专业课程的有机融合,更未形成完善的课程体系。有学者曾对某省几十所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情况进行专题调研,结果发现,专门开设创业教育课程的高校以及将创业教育课程纳入必修课的高校所占的比例均不到50%,而且没有覆盖到所有学生[2]

3 构建“全学程式”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必要性

创新型国家的建设离不开具有高创新型的人才。创新创业教育是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突破口,是提升人才核心竞争力的迫切需要。但是,目前的双创教育既不利于高校毕业生高质量的就业及自主创业的顺利实现,也不利于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改革的实施进程,更不利于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有序推进。所以,从社会现实方面、高校人才培养方面及国家政策方面,高校“全学程式”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设计显得尤为必要。

3.1 社会现实方面

社会对创新创业型人才的需求明显。以往学者对企业对创新人才的需求情况的调研结果显示:在被调查的企业中100%的企业明确表示非常需要创新型人才,90.9%的企业每年需求10个以上创新型人才。有的企业对创新型人才的学历有要求,要求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有的企业要求有实际工作经验与能力的创新型人才。高校是向企业输送人才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的重要平台。所以,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就呼唤全学程、递进式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3.2 高校人才培养方面

社会的发展,国家的进步,呼唤创新创业型的人才。现实情况的改变正在倒逼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创业教育应作为高校“素质教育”的有效抓手,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创新创业教育旨在创新意识的培育,创业精神的激发,创业能力的锻炼。这是一个相互联系且逐次递进的过程,所以创新创业教育也应该呈现逐次递进的教育教学的过程性。所以,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需要全学程、递进式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因此,课程体系的设计应从基础知识课程入手,逐次递进到创新思维培育类课程,技术技能创业培育类课程,创业实训及实践类课程。从大一到大四,从基础到高阶,从理论到实践,有序衔接,层层深入,全程式的课程体系才能更好地提高创新创业教育的效果,促进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

3.3 国家政策方面

2010年,进入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全面推进阶段。中国政府印发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部同年印发的《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以及2012年印发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都对加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作出部署、提出要求。特别是2012年教育部还专门印发了《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明确了中国高校创业教育的教学目标、教学原则、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等。随之,创新创业教育在全国高校全面有序推开。

2015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从国家层面作出系统设计、全面部署。《实施意见》中明确提出:“把解决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作为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着力点,融入人才培养体系。”同年6月及10月,教育部专门召开相关会议,就落实《实施意见》、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工作进行了全面动员及工作部署。

2017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中关于创新创业教育方面明确提出:“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建立健全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完善课程体系,加强教材建设和实训基地建设,完善学分制,实施灵活的学习制度,鼓励教师创新教学方法。”[3]

从2015年文件中的“融入人才培养体系”,到2017年文件中的“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国家肯定了创新创业教育极大的作用,即人才培养及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的突破口。各高校要根据人才培养定位和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创新创业方面的必修课、选修课、实践实训课,建设依次递进的、贯穿全学程的、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4 百森商学院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经验借鉴

百森商学院在创业教育方面的巨大成效是众所周知的。百森商学院课程体系具有如下特点: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整合,智力教育与非智力教育的整合,课堂教育与创业实践的整合。因此,百森商学院创业教育课程的整合程度较高,从大一到大四,贯穿全学程。接下来,笔者以创业管理方向的课程体系为研究目标,对百森商学院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进行梳理。

百森商学院本科生基础课程由三个阶段的课程群组成:发现阶段、探索阶段和专精阶段,每一阶段的课程群都包括课内和课外的教学内容,所有专业均需修读[4]

创业管理的课程类别分为核心专业课程、指定选修课程、建议选修课程。学生则要求至少修读两门核心专业课程,并在指定选修课程中至少修读一门,具体课程开设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创业管理的课程类别

通过对百森商学院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设置的梳理,不难发现,百森商学院的课程体系具有如下特点:创业理论与创业实践的结合、专业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的结合、梯次递进并有效衔接。

5 全学程式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设计与构建

通过以上分析,并结合地方高校的现实情况及人才分类培养的情况(就业类、升学类、创业类),就全学程式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作出如下设计。

5.1 创新创业教育通识类课程

创新创业教育通识类课程面向一年级学生开设,由于一年级还属于大平台式教育,全体学生都要学习此类课程。课程主要向学生介绍与创新创业有关的基础知识,包括创业计划、新型企业的创办等方面的内容。当前很多高校已经根据2012年教育部下发的《“创业基础”教学大纲》开设了相应的课程,总体上来看效果较好。笔者认为在此基础之上,还应增加创新思维培育类课程,例如创新思维,教授如创新的来源、创新的思维方法及工具、创新的过程等方面的内容。创新创业教育通识类课程的设计主要在于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使全体学生都能够掌握基础性的创新创业知识。要求学生前置修读就业指导及职业生涯规划等就业指导类的课程。

5.2 创新创业高阶类课程

针对学生在创业过程中面对的实际问题,创新创业高阶类课程主要包括商业模式创业创新、创业管理、新创企业融资、市场调查与研究方法、商业道德与社会责任、经济法规、创业计划书的写作与展示、创业案例分析、网络创业理论与实践。课程的主要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掌握创新创业的方法和技巧,并学会运用这些方法和技巧来分析和解决现实中的问题。高阶类课程主要面向有创新创业兴趣的大二或大三的学生,或者是在分类培养方面选择创业方面的学生,要求学生前置学习创新创业通识类课程。

5.3 技术技能创业培育类课程

此类课程注重专业与人文素养、专业与创业的结合。主要包括创新研讨课、学(专业)理论前沿、(专业)创新课程、人文艺术系列讲座、创客大讲堂、企业家论坛。高阶类课程主要面向有创新创业兴趣的大二或大三的学生,或者是在分类培养方面选择创业方面的学生,要求学生前置学习创新创业通识类课程。此类课程可与创新创业高阶类课程同步进行。

5.4 创新创业实训与实践类课程

此类课程注重创业的实践部分,更多地体现“干中学”的特点。主要包括创业沙盘模拟实训、创新创业大赛赛前特训、创业实践。对于分类培养中选择创业方向的学生,创业实践可替代毕业论文的撰写,学分互认。全学程式课程设计的具体情况如表2所示。

表2 全学程式课程设计

参考文献

[1]林文.刍议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创新创业教育[J].福建工程学院学报,2014(2):172-175.

[2]段丽娟,张跃亭,李杰.河北省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5(8):158-158.

[3]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http://www.caam.org.

[4]李慧清.创业环境约束视角下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基于GEM和百森商学院创业教育的协同研究[J].高教探索,2015(11):83-86.

作者简介

岳佳坤(1984— ),黄河科技学院创业教研室,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创业管理。

张红玉(1981— ),黄河科技学院创业教研室,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创业教育、市场营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