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就业质量和人民收入水平”等战略任务,绘就了未来改革发展的宏伟蓝图。值此之际,由杨雪梅教授、王文亮教授等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创新创业教育论》即将付梓,对此,我表示由衷的祝贺。《创新创业教育论》从创新型国家建设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双一流”建设和应用型大学建设新要求的高度出发,针对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这一高等教育领域重大现实问题,从不同层面、不同学科、不同视角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创新创业热情高涨,创新创业已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党和政府不断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全面深化改革,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和智力支撑。李克强总理在2014年9月的夏季达沃斯论坛上发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关于强化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一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深入发展的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重要政策文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上升为国家战略,创新创业激情和潜力进一步释放。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强调要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促进高校办出特色争创一流。
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强调,要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鼓励更多社会主体投身创新创业,提出要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并提出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要求。习近平总书记2017年10月30日在会见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顾问委员会海外委员和中方企业家委员时指出,人才是创新的根基,是创新的核心要素。培养人才,根本要依靠教育。这些重要论断对我国高等教育全面深化改革、提升创新创业教育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建设创新型国家,基础和关键在于人才,在于源源不断地培养造就大批高素质的具有蓬勃创新精神的人才,致力于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各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共同趋势,教育水平的提升对国家创新起着基础性作用。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问题受到社会普遍关注,2014年,我国大学毕业生首次突破700万名,达到727万名,并呈现出逐年攀升的趋势。到2017年,我国大学毕业生总数达到了795万名,明年即将突破800万名。“就业难”与“用工荒”的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创业难、创业成功率低以及创新创业教育水平不高等诸多瓶颈问题亟须破题!如何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从关注就业率到注重就业质量,从“好就业”到“就好业”;如何鼓励引导更多在校大学生和大学毕业生创新创业,是当前我们面临的一个非常严峻的课题。
解决就业或者鼓励大学生创业,各级各类学校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要进一步提高学生培养质量,尤其是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
创新人才应该具有特定的素质,包括宽广扎实的学科知识基础、健全的身体和心理素质、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批判精神、宽广的国际视野和执着的事业追求等。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不仅是高等教育和大学的使命,也是基础教育和中小学的重要使命,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要协调发展,大学和中小学要协同改革。
我始终认为,孩子在幼儿园、小学和中学教育阶段养成的强烈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培养出来的良好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和基本素质,对他们进入大学深造乃至工作之后的成长、成才具有非常重要的启蒙性和基础性作用。
大学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时期,这是由大学教育阶段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人才成长规律、大学具备的各种优势和特点所决定的。加强对大学生就业观、创业观的教育,对他们进行就业创业的指导和服务,是大学义不容辞的责任。培养创新人才是高校使命和职责的重要体现,也是建设一流学科的重要内容。在“双一流”建设和应用型大学建设的背景下,高校应深入推进科教融合,努力将高校丰富的科研资源及科研成果有效地转化为优质教学资源,构建优良的制度环境,重视实践环节的育人功能,搭建国际化教育平台,营造优良校园文化,在建设一流学科专业的进程中,努力培养创新型人才。
除了要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以外,在就业或创业的工作岗位上能否取得创新型的成果以及开拓性的业绩,也是我们评价创新人才的基本依据。从这个角度讲,大学生毕业走入社会后,所在工作单位的小环境,以及社会政策、舆论、文化的大环境,对他们能否脱颖而出至关重要。因此,培养创新人才也需要教育外部的各个领域提供良好的条件,包括政府、社会、家庭、用人单位形成合力,为我们的孩子成长为创新人才、彰显个性和特长提供良好条件,助力他们在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贡献的同时实现个人的自我价值。在国家大力提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形势下,政府部门应该从政策导向、资金支持等方面进一步鼓励和引导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实践,建立健全教育、实践、服务和保障体系,支持学校培养创新人才。
随着高等教育普及化程度的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群众对高质量高等教育迫切需求与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供给严重短缺且发展不均衡的矛盾,一些深层次的矛盾更加突出,一些瓶颈问题愈加凸显。要破解这些教育发展难题,提升创新创业教育水平,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根本出路在于教育创新,而提高教育质量是教育创新发展的时代主题。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实践表明,任何教育观念的创新都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在对传统进行价值反思和对现实予以深度审视并作出的适时调整和应对,是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平稳涉过教育改革深水区的重要先导。我们必须把握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的大趋势,遵循教育发展规律,树立先进的教育观和教育价值观、富有时代特色的人才观和多样化的质量观、现代的教学观和科学的发展观,努力形成教育改革的共识与合力。要加强系统研究和顶层设计,不断深化综合改革;坚持依法治教和依法治校,不断提高教育治理能力;注重内涵建设和特色发展,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015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总体目标”中提出,2017年取得重要进展,形成科学先进、广泛认同、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成果,普及创新创业教育,实现新一轮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预期目标。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取得了什么经验,还存在哪些瓶颈问题,持续改革的道路怎么走,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研究已经非常迫切。《创新创业教育论》作为一本具有很强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的著作,对这些问题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回应。全书共分为七篇,分别围绕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构建与升级、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模式与机制、创新创业融入专业教育模式与机制、高校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与人才培养机制、创新创业(教育)学院与众创空间等平台的作用与运作模式、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与案例分析、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创业的模式与机制等主题进行了深入研究。该书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实践案例;既有政策建议,也有改革方案;既坚持问题导向,更注重切实可行,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具有很强的可读性、指导性和操作性。
我很乐意将此书推荐给高等院校的“双创”教育工作者以及创客朋友们,期待高质量的创新创业教育能够在中国高校结出累累硕果,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源源不断地培养和输送创新创业的生力军!我坚信,在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在高等学校及教育工作者们的不懈努力下,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的明天将会更加美好!
是为序。
中国教育学会会长
2017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