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经辨证与八纲辨证的关系

《伤寒论》是东汉张仲景所著,为中医学中一部理、法、方、药比较完善,理论联系实际的古典医籍。

《伤寒论》总结了秦汉以前的医学成就,创造性地把外感疾病发展过程中的错综复杂、变化多端的证候,归纳为六经辨证纲领,创立了六经辨证施治的独特体系,实践证明,它不仅是诊疗外感疾病辨证施治的纲领,同时成为中医临床各科疾病辨证施治的基础。

六经辨证与八纲辨证,临床上均广泛运用,二者关系极为密切,要了解二者的关系,必须先对六经辨证有初步认识。

一、六经辨证的概念

1.六经辨证的来源

六经辨证是《伤寒论》中辨证施治的纲领,六经是指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而言,它来源于《素问·热论》,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完善起来。《素问·热论》只提出六经分证的纲领,而未论述施治的法则,只论六经热证,未论六经虚证、寒证。而《伤寒论》中,六经概括了脏腑、经络、气血生理病理的临床表现,依据正气的强弱、病势的缓急等,将疾病演变过程中的各种证候,进行综合、归纳,进而讨论病变部位,损及脏腑,寒热趋向,邪正盛衰,作为诊断治疗的依据,形成理、法、方、药比较完善的六经辨证施治体系。因此六经不仅作为辨证纲领,亦为施治准则。

2.六经病证

将所属脏腑、经络病理变化表现的各种症状,根据部位、性质、病机、病势,加以分析归纳,分别定为某经病证,作为辨证施治的依据,此即为六经辨证。六经病证为《伤寒论》中的重要内容,是六经辨证的核心,兹分述于后。

(1)太阳病证:为外感热病初期的证候群。主要表现为发热、恶寒、头项强痛、有汗或无汗、脉呈浮缓或浮紧等,为太阳表证,治以解肌或发汗,解肌宜桂枝汤,发汗宜麻黄汤。若经邪不解,随经入里,内传膀胱,形成腑证。表现为发热、小便不利、消渴或水逆等,为蓄水证,治以化气利水,宜五苓散。若表现为少腹硬满、少便自利、如狂、发狂、脉沉结或沉涩,为蓄血证,治以逐血祛瘀,宜核桃承气汤。

(2)阳明病证:为外感热病过程中,阳亢邪热炽盛的极期阶段。表现为身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烦渴引饮、脉洪大、舌苔黄燥等,为阳明经证,治以清热生津,宜白虎汤。若表现为潮热谵语、大便秘结、腹满而痛、濈然汗出、脉沉实等,为阳明腑证,治以攻下里实,宜承气汤。

(3)少阳病证:为外感病发展过程中,病邪既不在表,又未入里,而外邪居于半表半里的证候。表现为往来寒热、胸胁满、心烦喜呕、嘿嘿不欲饮食、口苦、咽干、目眩、舌苔薄白、脉弦等,为少阳证,治以和解表里,宜小柴胡汤。

(4)太阴病证:太阴病是三阴病之一,具有三阴病的共性,凡机体抗病力开始衰减,出现脾胃机能衰弱等证,为太阴病。表现为腹满时痛、吐利、不欲食、脉象缓弱等,治以温中散寒,宜理中汤。

(5)少阴病证:为疾病发展过程较为危重的阶段。表现为机体抗病机能显著衰减,心肾机能不足,全身虚衰之证。临床表现分为寒化证和热化证两大类型。寒化证是少阴虚寒本证,表现为无热恶寒、蜷卧欲寐、心烦吐利、四肢厥逆、脉象微细等,治以温经回阳,宜四逆汤。热化证为少阴变证,表现为下利口渴、心烦不得卧、咽痛、脉细数等,治以滋阴清热,宜黄连阿胶汤。

(6)厥阴病证:疾病发展最后一阶段,为寒热错杂证。表现为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或厥热相间。据不同病机转归,分为上热下寒、厥热胜复、厥逆证、吐哕下利等四个类型,治疗原则根据不同类型,可上下兼治或寒热并用。

3.六经辨证的方法

《伤寒论》中六经辨证具特有规律,运用过程中,应掌握以下几点:

其一,从各经主症来辨证。即从疾病发生发展的演变中,根据六经病证特征,即各经主症,进行分析判明病变部位,属于何经,结合八纲分析疾病性质及转归,从而做出明确诊断,依据辨证结果,提出确切治法。

其二,从疾病的发展演变中辨证。疾病的变化非常复杂,当临床证候有了改变,即反映出病机的相应变化,此时应据其改变重新辨证,采取新的治疗措施。故不但疾病初期要辨证,其发展演变中也要注意辨证,以便施治确切,如原文25条:“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26条:“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此同为表病服用桂枝汤,其后病情出现了两种不同变化,前种情况虽为大汗出、脉洪大等类似表邪入里的变化,但未见里热烦渴之症,邪仍居表,故仍从太阳施治。后种情况为表邪已去,津液耗伤,里热炽盛,故须清热生津,宜白虎加人参汤。

其三,从不同的复杂的疾病演变中,找出共同之规律。如太阳中风及太阳伤寒两者均具有不同的自身特点,但不论中风或伤寒论,均属太阳病,故皆有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等症,故均宜辛温解表,或在其他经复杂的发病过程,见到这些证候时,也属表不解,仍可从表论治,此为异中求同之法。

再者从相似的症状中,找出不同的特点,据其不同的机制,指导处理疾病。如太阳病、阳明病均有头痛、发热,当须明辨,原文56条:“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宜桂枝汤。”故在其相同的症状中找出差别,分清属表属里,选择治则。此法称为同中求异之辨证方法。不论同中求异还是异中求同的辨证方法,均须掌握疾病内在矛盾,才能正确处理疾病。其辨证和施治关系密切,辨证为了施治,施治有赖于辨证,两者是辨证越精确,诊断越正确,施治方越有针对性,因而辨证是取得疗效的关键。

二、六经辨证与八纲的关系

八纲,即阴阳、表里、寒热、虚实,为辨证施治的理论基础之一,是在实践中总结形成的理论,再用以指导实践。因而对每一病的诊断,都须将四诊所得材料,通过分析疾病的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属性,作为指导治疗的准则。因此八纲辨证是对一切疾病的病位和证候性质的总概括。

六经辨证是《伤寒论》辨证施治的总纲领,六经病的不同证候贯穿着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纲的基本内容,包括八纲的辨证方法,因而懂得六经分证的前提下,必须识得八纲,两者相互结合运用,才能辨证精确,施治恰当,因此六经辨证与八纲在辨证施治过程中,关系是极为密切的,应予以分别认识。

1.六经辨证与阴阳的关系

阴阳属相对的概念,是八纲辨证的总纲,临床上,根据不同证候所表现的病理性质,将一切疾病分为阴阳两个主要方面,原文第7条云:“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从其发热和恶寒的情况,概括为阴阳二纲,作为辨别疾病阴阳两大证型的总纲。其“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概括了三阳证的共同特点,“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说明了三阴病的一般规律。

在六经辨证中,从疾病属性来看,三阳病,多属表证、热证、实证,总归为阳证。三阴病多属里证、寒证、虚证,总归为阴证。从正邪盛衰关系来看,三阳病,正气旺盛,抗病力强,身体呈亢奋状态,此为阳证。若正气衰减,抗病力弱,身体呈虚衰状态,此为阴证。如太阳病,发热,恶寒,头痛,脉浮等。阳明病,身热不恶寒,烦渴,汗出,脉洪大等。从八纲分析属表证、热证、实证,均为阳证。如太阴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等。少阴病,无热恶寒,蜷卧欲寐,吐利厥逆,脉微细等。从八纲分析属里证、寒证、虚证,均为阴证。

六经辨证中,处处贯穿阴阳,具体表现:其一,为审阴阳二纲,辨发病情况。原文134条:“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也。”以阴阳二方不同情况,概括了结胸证与痞证皆由太阳病误下而成。其二,为审阴阳盛衰,定治疗原则。原文37条:“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说明脉微弱,此无阳也,是为阳虚,即使有太阳表证,也不可发汗。原文286条:“少阴病,脉微,不可发汗,亡阳也,阳已虚,尺脉弱涩者,复不可下。”说明少阴病,脉微阳虚者,不可发汗,汗之亡阳,尺脉弱涩,乃阳血虚少,复不可下,下之伤阴。故在阴阳两虚的状况下,汗、下之法,均当慎用。其三,为审阴阳消长,辨疾病进退。原文346条:“伤寒六七日不利,便发热而利,其人汗出不止者,死,有阴无阳故也。”此阴盛于内,阳浮于外,阴盛阳亡之危候。又如原文58条:“凡病,若发汗,若吐下,若亡血、亡津液,阴阳自和者,必自愈。”凡一般疾病经过治疗,倘如人体机能不衰,阴阳自趋调和,疾病自有向愈之机。

由此看出,在六经辨证中,以阴阳将六经证候分为两大类型,作为辨证总纲,而表里、寒热、虚实,是相互对立的,皆可以阴阳代表,这是一种执简驭繁的方法,在六经辨证中广泛应用。

2.六经辨证与表里的关系

表里,是分析病位的纲领,分清病位所在,决定治疗。从表里分,三阳病属表,三阴病属里。从具体发病来看,邪在肌表,邪在经络,为病在表,太阳病即为表证。邪在脏腑,为病在里,阳明病即为里证。此为单纯病机,表里易察,治疗亦简。但疾病的发生,往往表里同病,证候错杂,须明辨病位,分清缓急,选择治法,甚为重要。表里同病时,尚有表病而里虚者,是以里虚为急,应先里后表。原文93条:“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371条:“下利腹胀,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此乃以大便情况分辨表里缓急,而定先里后表之治则。若不顾里虚而先治表,邪必乘虚而入,病生他变。正如363条所述:“下利清谷,不可攻表,汗出必胀满。”故表病而里虚者,须先救里,待正气增强,而后再治表。此即虚人病表单健其中之意。若表病而里实者,宜先表后里。原文109条:“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这是一般先表后里之规律。在里实较甚,病情较急的特殊情况下,亦可先攻其里。如表里病情均急者,亦可表里同治,如大青龙汤,即为表里双解之剂。

总之,辨清病位在表在里,为治疗提供依据,对指导临床实践,有着重要的意义。

3.六经辨证与寒热的关系

寒热,是辨别疾病性质的纲领。疾病有单纯寒证和热证,寒热错杂证,及真寒假热与真热假寒证。辨别疾病的寒热性质,可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其一,从病因上认识寒热证候。三阳证多因热因实而致。原文128条:“太阳病六七日,表证仍在,脉微而沉,反不结胸,其人发狂者,以热在下焦,少腹当硬满。……所以然者,以太阳随经,瘀热在里故也。”350条:“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白虎汤主之。”又如185条:“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均为实热之证。三阴证则因寒因虚而成。如282条:“少阴病,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也,虚故引水自救。若小便色白者……以下焦虚有寒。”又如379条:“……所以然者,胃中寒冷故也。”395条:“大病瘥后……胸下有寒,当以丸药温之。”故发病有因寒因热之别。

其二,从病机上识认寒热证候。如同为下利病证,但有寒热之分。原文277条:“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此自利是为内有寒邪凝滞,故属太阴,急当温之。若下利,渴欲饮水,为里有热邪炽盛,此属实热之利。原文372条:“下利,欲饮水者,以有热故也,白头翁汤主之。”373条:“下利,谵语者,有燥屎也,宜小承气汤。”此均因热而致,急当清利。临床又有同一发黄之证,亦有湿热与寒湿不同。原文263条:“伤寒瘀热在里,身必黄,麻黄连翘赤小豆汤。”260条:“……身目发黄,所以然者,以寒湿在里不解故也,以为不可下也,于寒湿中求之。”两者身黄表现相同,但病机截然不同。

其三,从病势上认识寒热证候。凡病势亢进,阳邪偏盛者,多属热证;病势沉静,阴邪偏盛者,多属寒证。因而三阳证,多热证、实证。原文128条:“太阳病六七日……其人发狂者……”187条:“阳明病……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此为正盛邪实,阳邪亢盛,病势极进,是为阳证。而三阴证则多虚证、实证。原文281条:“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295条:“少阴病,恶寒,身蜷而利,手足逆冷者。”正虚病进,阴邪独盛,故病势多为衰竭沉静,是为阴证。

在寒热极盛之时,常常出现真寒假热或真热假寒的反常现象。原文11条:“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近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前者为内有真寒、外有假热之真寒假热证,后者为内有真热、外有假寒之真热假寒证。诊察此类患者,不能仅凭体表的寒热现象,必须通过表面现象看其疾病的本质,其寒热显现表面者,多属标、属假,寒热陷于内里者,属本、属真。由于本质和现象表现不一,故须详察因证,细审病机,方不致误。

临证中寒热错杂之证亦常见,其表现为上热下寒或寒热交错。原文178条:“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汤主之。”此为上热下寒,致脾胃升降失职。359条:“伤寒本自寒下,医复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若食入口即吐,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主之。”此本自虚寒下利,又见食入即吐寒格之象,为寒热错杂,升降失常所致。

总之,寒热两纲是辨证施治的大纲领,阳盛则热,阴盛则寒,在施治中辨清阴阳盛衰与寒热消长的关系,为治疗提供依据,故经云“热者寒之,寒者热之”。辨寒热为辨证施治的重要内容。

4.六经辨证与虚实的关系

虚实,是辨别邪正盛衰的纲领。《内经》云:“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故虚是指正气虚,实是指邪气实。辨别邪正的虚实,一般为阳明邪实,少阴正虚。辨别邪正的虚实,是决定扶正或祛邪的关键。原文70条:“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不恶寒,但热者,实也,当和胃气,与调胃承气汤。”此为汗后虚实两种不同情况,前者为汗后阳虚,故不发热而恶寒。后者为邪盛内传,故不恶寒但热。又以68条补述治法,“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虚故也,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以扶阳益阴之法,补其虚。汗后转实者,当微和胃气,清热去实。又107条:“……潮热者,实也。……以柴胡加芒硝汤主之。”亦为此意。

实证之中又有急危重者,原文254条:“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里证,大便难,身微热者,此为实也,急下之,宜大承气汤。”此为热邪伏盛,真阴将竭,病势危笃,必急下存阴。此外,实证之中亦见夹杂虚象,须当细审。原文201条:“阳明病,法多汗,反无汗,其身如虫行皮中状者,此以久虚故也。”阳明病本因内有实热,迫津外出,法当多汗,今反无汗,是为正虚液亏,不能使汗畅达于表,此实证之中显示虚象,治疗之中尤当养津。又如199条:“阳明病,不能食,攻其热必哕,所以者,胃中虚冷故也。”此时阳明实证之中,呈现中寒本象,治疗之时,切勿虚虚。

更有从症状表现分虚实,如215条:“夫实则谵语,虚则郑声。”说明两种不同的症状,标志了不同的病机。

总之,辨别邪正虚实是治疗时选择扶正或祛邪的关键,辨明了虚实,而后决定或攻或补,治疗恰到其处,故古人提出“勿虚虚,勿实实”之谆谆教导。

在辨证施治过程中,只掌握六经辨证,不识八纲,便难于掌握疾病的属性,或者只依八纲,不识六经病证特点,亦难于准确把握疾病所在,因而在《伤寒论》中,六经辨证与八纲辨证紧密相连,二者相辅相成,六经辨证处处贯穿八纲的内容,故必须紧密配合,辨证施治才能取效卓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