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捷论(35)
伤寒总要论
伤寒为人之大病,生死如反掌间。大凡治法要得其纲领,如拾草芥耳。若求之多岐(36),则支离破碎,如涉海问津,为何也?盖症与理而已。症理既明,病因可识,而用药必中。如人有发热恶寒,头项痛,腰脊强者,则知病在太阳经也。身热目痛,鼻干不得眠者,则知病在阳明经也。胁痛耳聋,寒热,呕而口苦者,则知病在少阳经也。腹满咽干,手足自温,或自利不渴者,则知病在太阴经也。恶寒,舌干口燥者,则知病在少阴经也。烦满囊举,则知病在厥阴经也。潮热自汗,谵语发渴,不恶寒反恶热,扬手掷足,或发斑狂,五六日不大便者,则知病在正阳明胃腑也。设若脉症不明,误用麻黄,令人多汗亡阳;误用承气汤,令人大便不禁;误用姜附,令人失血发狂。正谓寒凉耗其胃气,辛热损其汗液,燥热助其邪热,庸医杀人,莫此为甚。抑以伤寒之邪,乘虚入经,实无定体。自背得之,则入太阳,或入少阳,或入少阴;自面感之,则入阳明之类,不必皆始于太阳,次第传诸经。或寒邪首尾只在一经者,或间传一二经者,不可以一理而推,但据脉与外症验之。假如病人脉浮紧,头痛项强,发热及恶寒,以至过经,每日如此者,只是太阳受病,更不传诸经,但只治太阳,此为真诀。有初得病便见少阴症者,直攻少阴;若见真寒,直救真寒,此最为活法也。仲景云:解衣不开,不可攻里,日数虽多,但有表症而脉浮者,尚宜发散。若表症解而里病者,不可攻表。日数虽少,但有里症而脉沉实者,急当下之。若有直中阴经真寒之症,审无身热头疼、不恶寒、不口渴、脉沉无力者,急宜温之。是故阳症似阴者下之,阴症似阳者温之。阳毒分轻重下之,阴毒者分缓急温之。阳厥者下之,阴厥者温之,湿热发黄者利之,血症发黄者清之,结胸者解之,痞满者消之。正伤寒者大汗之,大下之;感冒暴寒者微汗之,微下之;劳力感寒者,温散之;温病者,微解之。此经常之法也。有病一经,有用热药而又用寒药者,如少阳症用白虎汤、四逆散之寒,少阴症用四逆散而真武汤之热,庸医狐疑,岂能知之。予谓寒药治少阳,乃传经热症也;热药治少阴,乃直中阴经之寒症也。辨明定经,明脉识症,验症用药,真知其邪在表而汗,真知其邪在里而下,真知其寒直中阴经而温,如此而汗,如此而下,又如彼而温。辛热之剂投之而不差,寒凉之药用之而必当者,名良医也。大凡妇人有胎产,伤寒不与男子同治,药中当兼养血,切不可大汗下。无胎产者,治相同也。妇人经水适来适断,寒热似疟者,此是热入血室,当解表里矣。医者贵明活法,通变施治,不可概论而固执也。
伤寒表里论
伤寒病脉浮大是表症,当汗;其人发热烦渴,小便赤,当下。此是表里俱见,五苓散主之。又有六七日不大便,头痛有热者,是里症,当下;如人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却当汗,此是两症俱见,即未可下,用桂枝汤主之。又病人心下满,不欲饮食,大便硬,脉沉实,是里症,当下。其人头出汗,恶寒,手足冷,却当下,此亦两症俱见,小柴胡汤主之。凡表里症俱见,疑似之间,最宜详辨。在表宜汗,在里宜下。今既两症俱有,大率表症多者则治表,里症多者则先治里也。又其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此热在皮肤、寒骨髓也,可先与白虎汤加人参汤,俟热除,以桂枝麻黄各半以解其外。又云:表寒热者,脉必滑而厥,口燥舌干,以大柴胡汤下之也。
伤寒两感论
伤寒病两感者,乃阴阳双传也。膀胱与肾为表里,一日传之,其症头痛身热、烦满而渴,其脉浮大。胃与脾为表里,二日传之,其症身热鼻干、妄言不食、中满不睡,其脉沉而长。肝与胆为表里,三日传之,其症耳聋囊缩厥逆、水浆不入口,其脉沉而弦,三日而死。再传不过六日矣。
伤寒四季论
凡春二月后至秋分八月前,有头痛发热、不恶寒而渴者,此为瘟病;加大热者,名热病也。宜用辛凉之药,以解肌汤,不可大发汗。里症见者,用寒凉之药下之。若误发汗变症,不可言救也。
凡春夏秋三时有犯头痛身热,并有恶寒者,即是感冒,非时暴寒之症,不以冬时正伤寒为重,俱用辛凉之剂小发其汗而愈。若里症,用寒凉药下之。
凡四时有患头疼发热,恶寒,身体倦痛,微渴自汗,脉浮大而无力者,此为劳力感寒症,当用补里温凉之剂温经散寒,忌大发汗。里症见者,用中和之剂,转用药微下,不可急攻。
凡四时有患头疼身热、老幼共传者,名时疫症,亦用辛凉之剂微解其表。里症见者,用寒凉药下之,不与冬时正伤寒同治。
伤寒对症论
凡治伤寒,若见头痛恶寒欲热、脊强腰疼、脉浮者,即是表症,不拘日数多少,便用解表药无疑。
凡治伤寒,若见耳聋胁痛、寒热、呕而口苦、脉见弦数者,即是半表半里症,不拘日数,用和解汤无疑。
凡治伤寒,若见目痛鼻干难眠、恶寒身热、脉见微洪者,即是表多里少,不拘日数多少,只用解药也。
凡治伤寒者,若见头疼恶寒悉除,反见怕热发渴、谵语、扬手掷足、发狂黄斑、或潮热自汗、大便不通、小便短赤、或胸中连脐腹注闷疼痛、脉来沉实有力者,即是传里热症,不拘日数,可用通利药无疑。
凡治伤寒,若初起病无头疼身热,便怕寒而四肢厥冷、引衣倦卧、口中不渴、或腹痛呕吐作泻、或口流白沫冷涎、或战悚、面如刀刮、或阴毒身痛如被杖般、脉来沉迟无力者,即是直中阴经真寒症,不拘日数多少,便用温里药无疑。
伤寒用药论
冬月正伤寒用升麻发表汤,冬月伤风用疏邪实表汤。春、夏、秋病无汗或烦躁,用羌活冲和汤发表;春、夏、秋有汗者,用加减冲和汤实表。又太阳经病发热咳嗽者,用小青龙汤、小柴胡汤主之。又太阴经病头疼发热、无汗而喘者,用麻黄汤主之;有汗喘者,用干葛汤、黄芩黄连汤主之。又云:太阳经有病脉浮而滑者,用小青龙汤去半夏加土蒌主之。
伤寒辨脉论
伤寒病,尺脉弱而无力者,切忌汗下;寸脉弱而无力者,切忌发散,俱宜小柴胡汤和之。
伤寒已经汗下,脉尚洪大有力,两目似火,发狂燥渴,不省人事者,用三黄石膏汤或大承气汤下之。
伤寒病发汗后作热者,脉静则吉,脉躁则凶。若脉沉实,不恶寒,如身热言狂者,用调胃承气汤下之。
伤寒病汗后恶寒者,用芍药附子甘草汤主之。
伤寒病汗后体虽弱,不可就用参芪大补,只用小柴胡汤加减和之。若大补,邪气愈盛,定变他症。
伤寒病下后再热者,用栀子豆豉汤主之。
伤寒病陡起昏迷卒倒、不醒人事者,用滚酒同生姜汁灌下,醒后即用加味理中汤主之。
伤寒病至五六日,头脑出汗,身无汗,频饮水浆者,此瘀血症也,宜用犀角地黄汤或桃仁承气汤。
伤寒病至七八日未得汗出,大便闭涩,面发黄,并生班、谵语、口渴者,用桃仁汤主之。
伤寒十余日尚有表症,宜汗者,用羌活冲和汤主之。
伤寒病十余日尚在里症,宜下者,用大柴胡汤主之。
伤寒病下早,致心间硬痛、燥渴谵语、大便结、脉来沉实有力者,为结胸症,宜用大陷胸汤加枳壳、桔梗下之。如体弱者,只用大柴胡汤通表。
升麻发表汤
治伤寒头痛、发热无汗者。
麻黄 桂枝 甘草 杏仁 升麻 川芎 防风 白芷 羌活
如恶寒身痛者,去杏仁,加苍术、芍药。
疏邪实表汤
治伤寒发热有汗者,无汗忌服。
桂枝 芍药 甘草 防风 川芎 羌活 白术
如汗不止者,次加黄芪;若喘,加柴胡、杏仁;胸膈饱闷,加枳壳、桔梗。用姜、枣引。
九味羌活汤
治春、夏、秋感冒,此太阳经要药。
羌活 防风 苍术 白芷 黄芩 甘草 细辛 川芎 生地
如胸中饱闷者,去生地,加枳壳、桔梗。
柴胡双解汤
治耳聋胁痛、寒热呕而口苦者。
柴胡 黄芩 半夏 甘草 人参 陈皮 芍药
如咳嗽,加五味、金沸草;痰多,加瓜蒌、贝母。
桂枝大黄汤
治腹满痛、咽喉干渴症也。
桂枝 芍药 甘草 大黄 枳壳 柴胡
如作燥者,去甘草,加大腹皮,姜、枣引。
茵陈将军汤
治腹满,身目发黄,大小便结闭。
茵陈 大黄 甘草 厚朴 黄芩 栀子 枳实
如大便通活,去大黄、厚朴,加大腹皮。
六一顺气汤
治伤寒邪热传里,大便结实,口燥咽干,谵语黄班,阳厥,潮热自汗,绕脐疼痛者。
大黄 枳实 黄芩 厚朴 甘草 赤芍药 柴胡 芒硝
但伤寒过经,气血两虚之人,或下后不解,或表症未除,里症又急,当用此汤去芒硝。
回阳救急汤
治初起恶寒,四肢厥冷,战栗腹疼,吐泻,指甲口唇青黑,沉重倦卧,其脉无力者。
人参 白术 陈皮 甘草 半夏 熟附子 干姜 肉桂 茯苓 五味
如呕涎及小腹痛者,加盐炒茱萸;泄泻,加升麻、黄芪;吐呕,加生姜。
桃仁承气汤
治大便结、小腹痛、身黄谵语者。
桃仁 桂枝 芒硝 大黄 芍药 柴胡 当归 青皮 甘草 枳实 苏木
煎汁,同姜引。
大柴胡汤
治伤寒十余日不解,邪热入里,谵语便结,腹痛者。
柴胡 枳壳 赤芍 黄芩 大黄 半夏
姜引。但身体疼痛者,不可服。
温经益元汤
治伤寒汗后大虚,头眩振振,肉悚筋惕,卫虚亡阳,汗出不止,身体疼痛者。
人参 白术 黄芪 甘草 芍药 生地黄 当归 陈皮 肉桂 茯苓 川芎 熟地黄
如饱闷,去地黄,加枳壳;如利不止,加白术、升麻。
当归活血汤
治无头疼恶寒而身发热,渴燥,小水利,大便黑,口中妄言。此传心肺二经之病,人皆呼为热病而用凉剂者,误人多矣,名夹血见崇。
人参 甘草 生地 赤芍 桃仁 当归 柴胡 枳壳 红花 桂心 干姜
连服三贴,去桃仁、红花、干姜、桂心,加白术、茯苓,姜引,温服。
和解汤
治四时伤寒发汗后,内有余热未解。
柴胡 桔梗 枳壳 前胡 甘草 茯苓 半夏 黄芩 干葛 薄荷 连翘 芍药 川芎
姜为引。如燥烦者,加麦门冬、淡竹叶。
附子甘草汤
治伤寒风邪入里,小便不利。
附子 甘草 桂枝 白术
水煎,不拘时服。
大承气汤
治伤寒狂躁谵语,大便不通,腹痛,口干烦渴。去芒硝,即小承气汤。
厚朴 大黄 芒硝 枳实
用水一大碗,先入枳实、厚朴,煎至五分,次入大黄,煎去渣,再入芒硝,又煎一二沸,温服,以利为度,未利再服。
大陷胸汤
治伤寒大结胸,痛甚不可近者。
将水一大碗,先入大黄,煎至五分,去渣;次入芒、遂,再煎一沸,温服。
麻黄汤
治伤寒头痛发热,骨节痛,喘满无汗。
麻黄 桂枝 甘草 杏仁
葱姜引,水煎,热服。
桔梗汤
治伤寒心胸气壅,燥渴烦闷,咽干咳嗽及小便黄赤,大便结滞。
桔梗 贝母 当归 瓜蒌 枳壳 桑皮 防己 苡仁 百合 黄芩 杏仁 甘草
姜引,温服。如大便秘,加大黄;小便秘,加木通。
三黄石膏汤
治阳毒发热,眼珠似火,急躁奔狂。
石膏 黄芩 黄柏 黄连 麻黄 栀子 豆豉
姜、枣引,水煎,温服。
真武汤
治伤寒后发热腹痛,头目昏沉,大便自利,小便涩结,或吐或咳,心下怔悸,眩晕。
芍药 茯苓 白术 甘草 附子
姜引,温服。如咳嗽,加五味子、细辛;呕者,去附子,加生姜。
升麻干葛汤
治时令瘟疫,头疼发热,欲疮疹。
干葛 升麻 芍药 甘草
姜二片,同煎服。
理中汤
治伤寒五脏中寒,正气不足,口噤失声,四肢僵直,胃脘停痰,冷气刺痛。
白术 人参 干姜 甘草
姜二片引,温服。
大青龙汤
治伤寒头痛,发热恶寒,无汗烦躁。
麻黄 桂枝 甘草 杏仁 干姜 石膏
用大枣五枚引,温服。取汗为度,亦忌多汗。
小青龙汤
治伤寒表症不解,肺受寒邪,发热咳嗽。
姜引,食后温服。
五苓散
治中暑,伤寒身热烦渴头痛,咳,泻,小便赤少,心神恍惚。
猪苓 泽泻 肉桂 茯苓 白术
姜引,温服。
四逆汤
治阴症伤寒,脉微欲绝,手足厥冷。
附子 干姜 甘草
姜三片引,不拘时温服。
白虎汤
治伤寒大汗后欲吐,或下热结在里,脉浮,烦渴不解。
石膏 甘草 知母 粳米一撮
姜引,烦渴加人参。
羌活冲和汤 即九味羌活汤。
此太阳经之圣药也,治春夏秋三季感冒,暴寒头痛,发热恶寒,项强无汗及脉浮紧,俱服此药,稳效。
羌活 防风 苍术 白芷 黄芩 细辛 川芎 生地 甘草
用姜葱引,无汗加苏叶。
柴葛解肌汤
治伤寒头疼,眼痛鼻干,发热不睡。
柴胡 干葛 甘草 黄芩 芍药 羌活 白芷 桔梗
如无汗出、恶寒者,去黄芩,加麻黄。
犀角地黄汤
治伤寒上焦紧痛及诸般血积。
犀角磨汁 赤芍 丹皮 生地
水煎,掺犀汁,温服。
调胃承气汤
治太阳阳明经不恶寒,反恶热,大便秘结,谵语呕吐。
大黄 甘草 芒硝
先煎大黄,次入芒硝,温服。
小陷胸汤
治伤寒热结,痰咳不出。
黄连 瓜蒌 半夏 枳实各等分
姜引,温服。
栀子豆豉汤
治伤寒懊结,郁郁欲吐。
生姜二片,同煎服。
【注释】
(1)秘授脉诀:原无,据原书目录补。
(2)志心皈命礼:道教最高的顶礼模式,有“将此身心奉上真”之含义。
(3)良能:天赋之能。《孟子·尽心上》:“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此处指君臣佐使的作用。
(4)苍赤:百姓。
(5)真宰:宇宙的主宰。杜甫《遣兴》:“性命苟不存,英雄徒自强,吞声勿复道,真宰意茫茫。”
(6)孙老君:当与“辨药名”为对文,“孙”字义不可解,或为误字,待考。
(7)畜:通“蓄”。《易·大畜》:“利贞,不家食吉,利涉大川。”汉书帛本“畜”作“蓄”。
(8)胃:《景岳全书》卷之五“脉要歌”作“卫”,可参。
(9)实:《景岳全书》卷之五“脉要歌”作“滞”,可参。
(10)浓:“膿”“濃”为同源词。水厚为“濃”、汁厚为“膿”、酒厚为“醲”、衣厚为“襛”、华木厚为“穠”,均有厚重之义。下同。
(11)员:通“圆”。《孟子·离娄上》:“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员。”下同。
(12)牢:通“劳”。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牢……假借为劳。”
(13)班:通“斑”。《释名·释长幼》“皮有班点”,王先谦疏证补:“吴校‘班’作‘斑’。”下同。
(14)鷇(kòu扣):需母鸟哺食的雏鸟。
(15)(gǒu狗):哺乳。
(16)产门:原作“产问”,于义不通。文后有自注文曰“出尺脉外,名曰产门”句,则正文当作“产门”。“门”“问”二字形近而误,据注文改。
(17)药性总赋:原作“新刻摄生总论诸药性赋”,据目录改。
(18)羌活明目……挛痛肿:《珍珠囊指掌补遗药性赋》作“羌活明目驱风,除筋挛肿痛”,义胜。
(19)支:通“肢”。《晏子春秋》:“犹心之有四支。”孙星衍音义:“四支,韩诗外传作肢。”
(20)扁柏:《珍珠囊指掌补遗药性赋》作“卷柏”,可参。
(21)米醋除……破血之攻:“米醋除消肿益血”文义不顺。《珍珠囊指掌补遗药性赋》作“米醋下气散寒,于紫苏、扁豆助脾,则酒有行药破血之用”可参。
(22)当归补血而养血:《珍珠囊指掌补遗药性赋》的此句前有“鹿茸壮阳以助肾”。
(23)止:原无,据《珍珠囊指掌补遗药性赋》中“乌贼骨止带下”补。“乌贼骨止带下”与“鹿角胶住血崩”为对文,故本句当脱一“止”字,据《珍珠囊指掌补遗药性赋》及文义补。
(24)疯瘫:瘫痪。
(25)樗:原字模糊不清,据《珍珠囊指掌补遗药性赋》补。
(26)桃仁:原作“杏仁”。杏仁功效为止咳平喘,润肠通便,不具破血之功。桃仁有破血行瘀之功,故“杏仁”当为“桃仁”之误,据《珍珠囊指掌补遗药性赋》及医理改。
(27)开胃:《珍珠囊指掌补遗药性赋》作“开脾”,义胜。
(28)射干:原作“麝干”,据《珍珠囊指掌补遗药性赋》及医理改。
(29)黄柏用兜而止嗽:于义不通。《珍珠囊指掌补遗药性赋》作“黄柏疮用,兜铃嗽医”,义胜,可参。
(30)鼻血:《珍珠囊指掌补遗药性赋》作“鼻衄”。
(31)腻粉:亦名汞粉、轻粉,由水银、白矾、食盐合炼而成,气味辛、苦,有毒,主治小儿涎喘、大小便闭、血痢腹痛等。
(32)砂糖补……伤风下血:《珍珠囊指掌补遗药性赋》无此二句。
(33)又能除血消肿牵牛逐水:《珍珠囊指掌补遗药性赋》作“若乃消肿满逐水于牵牛”,义胜。牵牛子功能泻水通便,消痰涤饮,杀虫攻积,故“除血”二字当是衍文。
(34)便:《珍珠囊指掌补遗药性赋》作“偏”,二字通。《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甲本道经》:“是以吉事尚左,丧事尚右;是以便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居之也。”
(35)伤寒捷论:原作“新刻摄生总论秘传伤寒妙诀”,据目录改。
(36)岐:通“歧”。《国语·晋语八》:“昔成王盟诸候于歧阳。”宋庠本“歧”作“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