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我的成长历程
(一)为师之道:好学不倦
自踏上高中语文讲台,我便知为师之道当好学不倦。
我1992年从瑞安师范毕业即以优异成绩被学校推荐保送进入温州师范学院,1996年从温州师范学院汉语言文学系毕业,分配到温州第十五中学工作。刚到温州第十五中学的我可谓诚惶诚恐:当时学校没有培训新教师的制度,外出听课培训的机会几乎没有。幸运的是,我碰到了退休返聘的沈益芬老师(我妹妹的语文老师)。我不是沈老师的“嫡系”学生,但他视我如“己出”。记得第一次上公开课(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时,我请教了沈老师许多问题。沈老师二话未说为我详细作答;让我意想不到的是,次日一早,他还递给我两张读书卡片,上面密密麻记着他自己对《荷塘月色》一文的解读,包括朱自清先生的人生经历、写作背景,以及通感修辞等内容。当时,我既感动又羞愧。感动的是沈老师好学不倦、严谨扎实的为人为学为教之道;羞愧的是我发现我对文本的解读是如此肤浅,我的备课竟如此粗糙。于是,我重新研读文本,仔细阅读相关教学资料,认真设计课堂每一个环节。第一节公开课《荷塘月色》获得极大的赞誉。
这种精磨细研的备课态度,好学不倦的治学精神成了我终生追求方向。
教学路上,也有上完公开课,不满意到自己伤心落泪的时候。罗曼·罗兰说:累累的创伤,就是生命给你的最好的东西,因为每个创伤都标志着前进的一步。今天,回想那些曾经的伤与痛,恰恰是专业成长的生发点和契机。
作为一名教师,要诲人不倦,首先要学而不厌。一个教师学不好,就无法担当教书育人的重任;教师成长这一路,当学而不倦。
(二)教学之艺:如琢如磨
不灰心
在你立足处深挖下去!
就会有泉水涌出!
笃定了要当一名优秀的高中语文老师,便立下一个信念:“不灰心”,在“语文教学”这一“立足处”扎实“深挖”,再苦再累再折腾,也一定能汲取到甘甜的“泉水”。
2003年对于我来说,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一年。这一年我获得中学一级教师资格,取得浙江省级普通话水平测试员资格,还被评为“浙江省中小学教坛新秀”。我知道,对于入教坛仅七年的我来讲,我只是个“新秀”,我的课堂依然存在很多问题。有时课堂上我会讲得很多,总觉得不讲不放心;而学生更多的是听,大部分时间处于“被学习”之中,课堂效果可想而知。于是,我一直在思考:语文课堂如何突出学生的“学”?如何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004年正值龙湾中学创办之际,我选择去了离家更远的龙湾中学。在龙湾中学的三年,我汲汲自修,努力为学,积极探索语文课堂实效性。期间,积极参与各类教研活动及评比活动,学而不倦,及时反思,勤于动笔,撰写多篇文章并在省市发表或获奖。同时,为了深入研究课堂教学,我渴望得到更多的帮助。我立点于“课题研究”,深挖下去,开展了《依托案例促进语文教师专业成长的实践研究》《高中语文课堂获得情感体验的实践研究》等省市级课题研究,越深挖越多疑惑,越多疑惑越深挖,在做课题的过程中,专家的指导、同伴的互助、自身的努力,让我对语文教学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形成了一系列系统的认知:语文课堂应该突出学生的“学”,应该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让学生学习真实发生。我视这些研究成果为“甘泉”,滋养我的一生。追寻语文教学本真,扎实开展语文学习活动,求“真”务“实”,是语文教学的本质回归,也是高中语文教育的根本诉求。
(三)教研之途:孜孜求索
2007年下半年,我调到龙湾区教师发展中心,从事中学语文研训工作。虽然离开中学教学第一线,但我从未停止对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探索与追求。从2008年开始,我与一线教师一起致力于求“真”务“实”的高中语文教学实践研究,主持多项省市级课题研究(其中省级三项),如《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二次开发的实践与研究》《基于“诊课”的中学语文骨干教师专业成长的实践与探索》《高中语文学习任务设计实践研究》等;并时常“上下水课”,检验研究成果,引领课堂教学。
值得一提的是,从2013年至今,我进行了“中学语文学本课堂建设”课堂变革实践研究,提炼了语文学本课堂“一二四”基本结构,探索基于“学本”的语文学习任务设计,创造性研发指向核心素养的中学语文学本课堂评价量表,形神兼备,将“语文”和“学本”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让研究成果落地开花,更好地指导、服务一线教育。其研究成果《指向核心素养的中学语文学本课堂实践》获市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省二等奖。
同时,组织区域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中心组、课堂变革指导小组以及各类培训班,创新培训模式,优化培训内容,摸索出了“基于诊课”的骨干教师培养模式,通过“选苗子”“压担子”“引路子”“架梯子”“搭台子”“树牌子”六大举措,一批在省、市较有影响的骨干教师脱颖而出。积极参加省市教学交流活动,传播区域语文教研成果、课堂变革、课题研究成果,引领市、区中学语文教学。
诗人金波说:“愿站成一棵树,为的是真正地理解鸟儿的叫声。”语文教学,我愿“站成”一位学生;语文教研,我愿“站成”一位教师。为的是真正倾听语文的声音,倾听学生的心声,感受语文的魅力,感受课堂的魅力,努力做一个求“真”务“实”的语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