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教学风格?“百度”搜索显示找到298万个相关结果。

“风格”者,风度品格之谓也。歌德说:风格是艺术所能企及的最高境界。

通常,教学风格是指教师在一定的教学理念指导下,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富有个性特点的、一贯表现出来的教学方式、方法、技巧等方面有机结合的教学风貌和格调。

中小学教师通常不擅长“教学风格”的理论性研究。本书收录的教学风格文章,是教师们在“教学田野”里对自身长期的教学实践所做的“草根式”提炼。文章框架大致分为“解读我的教学风格——阐述风格形成历程——展示典型教学片段——分享他人眼中的我”几部分。

教学风格属于实践智慧,不同教师“风格”的“离散度”较大,相对难以清晰地描述。下面就从缄默性、独特性、发展性、专业性等视角谈谈教师们提炼的“教学风格”的一些特征。

(一)缄默性

教学风格嵌于教学实践活动之中,属于“可以意会,难以言传”的缄默知识。不过,对“教学风格”的描述难度应该不会比描述“民族性格”的特征更难吧!“清末怪杰”辜鸿铭先生精通英、法、德、拉丁、希腊等9种语言,获得过13个博士学位,他对“民族性格”特征的比较性描述,既高度概括又直观清晰。他认为:“美国人博大、纯朴,但不深沉;英国人深沉、纯朴,却不博大;德国人博大、深沉,而不纯朴;法国人没有德国人天然的深沉,不如美国人心胸博大和英国人心地纯朴,却拥有这三个民族所缺乏的灵敏;只有中国人全面具备这四种优秀的精神特质,因此,中国人给人留下的总体印象是‘温良’”。真是大道至简!

教师提炼自己的教学风格也应该是高度概括的,并尽量把个人的教学风格以“可视化”的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

如程日东老师阐述自己的“本色·圆融”教学风格:“本色,一指本原,坚持回归到语文教学的本质;二指本位,就是用语文本来的方法教语文;三指本真,就是真实的、不加修饰的内心世界及外在表现。圆融,蕴含包容、多元之意,既追求本色语文,又不排斥其他风格,不反对创新和深刻,更不放弃更高更好的追求。”董晓群老师的“实·本·灵”教学风格,经历了“在随性中觉醒‘实·灵’——在否定中遇见‘实·本’——在理性中定位‘实·本·灵’”;而“实·本·灵”之间则包含了:求“实”乃为追“本”、追“本”实为求“灵”、“实·本·灵”和谐统一的辩证关系。蔡呈腾老师认为科学史是科学学习的适切材料,最能体现科学的“理性、实证和体验”的本质特征。他从2014年开始撰写《科学史上的动人时刻》6卷本近100万字,引导学生去探索科学史上充满科学精神内核的故事,由此也形成了“突出理性,重视证据,关注体验”的教学风格。鲁慧老师的教学,重视“在情与境的交融中生成学科知识,在分与合的选择中培育学科素养,在动与静的结合中渗透理性思想”,自然生成了“情境交融,理性严谨”的教学风格……

原本“隐性”的教学风格,通过作者的精心“打磨”,在读者的眼前慢慢聚焦成可感知、可“触摸”的立体影像。

(二)独特性

某个学科的教师普遍具备的教学方式或特色,如理化生、科学的探究性教学风格,数学建模教学方式等,或者接近于描述教师个性气质的“自然亲切型、睿智创新型、语感品悟型、情思激荡型、幽默风趣型、技能技巧型、交叉综合型”风格,将其称之为“学科性”或“普适性”的教学特色或许更为贴切。没有深入到学科教学实践之中,不能称为真正意义上的教师个人的教学风格。因为“教学是教师在与学生互动过程中实现的……教学风格不仅表现为教师个人的学养气质在教学理念、教学语言和教学风度上的投射,还体现于正确的师生关系和交往意识对教学设计、智慧应对和方法选择等的影响(著名特级教师周一贯)”。

不同教师的教学风格允许有重叠、交叉,不过,“风格”的核心要素应该是独特的个性和深邃的思想。从“理想化”的角度考量,优秀的教学风格应该是个人专有的,能彰显出个人的独特教学经验。

如体育老师曾荣的“有汗有笑,健体促德”教学风格,就是遵循教育规律和体育教学原则,设计中等强度、较高密度的教学促进学生出“汗”;优化教学组织与方法,促进学生好学、乐学,体现有“笑”的有效课堂。汗,体现一定的运动负荷,培养坚韧的意志品格,促进身体健康;笑,乐练运动技能,有效调节身心,促进心理健康。

梁世累老师认为,“严”和“慈”是老师必备的两种“情商”,应该辩证地融合在老师的教育理念里,体现在教育实践中。老师应扮演亦师亦友的角色,让孩子对老师“尊”而不“远”,“敬”而不“畏”。他的班主任风格就是“因为爱,严慈相济”。“严”和“慈”是辩证、客观、智慧地共存互融,相互补益,以“爱”为前提,以“严”遏制消极,以“慈”化解矛盾,使师生关系呈现爱而不溺、严而有格的局面。

彭永帆老师阐述的小学语文“入格·出格·风格——立格作文教学观”,认为“格”乃范式、章法和序列,“入格”就是要达成文通字顺、表达清楚、意思连贯的小学生作文的底线目标;“出格”就是不让“格”来禁锢学生的思维,透过语言聚焦思维,在思维训练和言语实践中品得“智慧拔节的声音”;“风格”就是通过智慧的作文教学,让学生学得有效,学得创意,学得快乐,养成自己喜欢的表达方式……

从教学实践中来,到教学实践中去的教学风格,才会独具魅力,给人以深刻感、独特感。

(三)发展性

教师的专业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学风格更应该是动态生成、长期磨砺的结果,或者是连续的起伏变化,或者是“断层”式的跃迁提升。教师的成长经历不会必然地“生成”教学风格,但教学风格的凝练必然与教师的成长经历相联系。从教师的风格形成历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教学风格既具稳定性,又具发展性;是稳中有变的,是变化中有坚守,是守候中有追寻。

如吴怡超老师,之前把王国维《人间词话》里的“深美闳约”作为教学风格来追求。“闳”即宏大,教师应该具有广博的学识;“约”即简约,教学设计力求简洁,寓丰富于无形;“深”即深刻、深度,对文本的解读要有自己的独特理解,要深度解读,适度教学;“美”即美感,课堂教学能呈现语文的魅力,让学生享受语文之美。然而,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她发现这四字短语的立足点都是基于教师的,没有体现“学为中心”!应该让学生在语文课堂里感受到尊重、自由!由此,她的教学风格发生了“从‘深美闳约’到‘自然·自由·自悟’”的深刻蜕变。自然——尊重每一个孩子,基于学习起点,遵循最自然的规律,给予他们生长发展区最自然的教育,如呼吸般自然地学习语文;自由——释放每一个孩子,给予学生充裕的时间和空间,不压制,不束缚,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去观察世间万物,思考、感悟并自由地表达;自悟——成就每一个孩子,帮助学生习得方法,丰厚语文素养,促进孩子们不断自省自悟,倾听自己生命拔节的声音,享受指向心灵的教育。

黄丽芬老师的教学风格,经历了“追梦,为伊人憔悴——顿悟,望尽天涯路——前行,灯火阑珊处”的演变;欧景升老师经历了“研习模仿、学做业师——创造超越、学做经师——回归学生、学做人师”几个阶段……

每位教师的教学风格可能千差万别,但他们似乎都遵循着“模仿——选择(定向)——创新”的发展模式,因为教学风格并非“与生俱来”,亦非“终身不变”,是从“无格”到遵循规律而“入格”,到寻求突破而“出格”,最终独树一帜而形成自己的“风格”。

(四)专业性

这里的专业性,并非指某个学科或专业对应某一种教学风格,而是指中小学教师不能停留于纯“理论层面”来解读自己的教学风格,因为“隐性”的教学风格,需要“外显”才能让读者感悟“庐山真面目”,需要用专业的学科教学内容或典型的教学片段来“佐证”自己的教学风格,也就是体现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在教学实践中“外显”理论性的教学风格。

如陈芝飞老师追求“以文化情怀去教学,实现‘数学’地育人”的教学风格,他把数学与古诗词、书画、修辞方法等互相联系:学习《直线与圆》时对应“长河落日圆”,学习《正切函数》图像时吟诵“遥看瀑布挂前川”,学习《线面垂直》时联想“大漠孤烟直”大气磅礴的空间结构,学习《正弦、余弦函数》图像时体会如何坦然面对人生的起起落落;学习《两角和差的正、余弦公式》时,赋予拟人化描述:“正弦”比较正派,每一项都是既有正弦也有余弦,而且当加就加,当减则减;“余弦”则比较自私,每一项都是安排“自己人”在前,而且当减偏加,当加却减。这种带着人类情感色彩的分析方式,既达到数学学科渗透思想教育的潜移默化效果,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好地掌握了两角和差的正、余弦公式,“数学育人”的效果跃然纸上。

吴加涛老师将“有趣”与“理性”这对貌似矛盾的风格和谐地结合起来。如学习“密度”时分享趣味故事:妻子教训买藕回家的丈夫“真傻,藕里边少说也有半斤窟窿啊!”学生听后拍案大笑。学习“摩擦起电”现象时,教师将气球在头发上磨蹭几下,气球贴近黑板就被吸在黑板上……通过“趣味”满满的故事和实验,原本枯燥的知识在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中被攻克。如玻璃棒与丝绸摩擦、橡胶棒与毛皮摩擦,如何验证同种电荷还是异种电荷?学生在思辨的课堂中完成了理性思维的提升,“有趣”和“理性”很好地融合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