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高质量城镇化发展将有力助推现代化建设

推进新型城镇化工作已经站在新起点上,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彻新发展理念,遵循城镇化发展规律,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锐意进取、久久为功,持续深化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实践,不断丰富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理念,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贡献力量。

(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着力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取得实效

加快细化落实“人地钱”挂钩政策,持续强化对各地户改的监督检查,压实省级政府责任,确保户籍制度改革和居住证制度全面落地,确保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渠道畅通、更加便利,落户居民同等享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着力提高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质量。加强统计监测,将享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情况作为确定城镇户籍人口的重要依据,准确反映落户进程。加强政策跟踪评估,不断完善政策体系。促进新市民全面融入城市社会,使新老市民的生活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

(二)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着力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格局

全面实施城市群规划,提升城市群发展质量,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网络化发展。强化都市圈建设,推进中心城市和周边中小城市的交通设施互联互通、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创新资源高效配置,密切中心城市和中小城市的功能联系,打造通勤高效、一体发展的都市圈。加快培育新生中小城市,增加中小城市数量,推动经济发达镇扩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规范推进特色小镇健康有序发展。

(三)以防治“城市病”为重点,着力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

加快补齐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实施新的三年棚改攻坚计划,有针对性地提高城市供排水、供热、燃气普及率和公共交通出行分担率,持续提升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水平,推动公共服务从按行政等级配置向按常住人口规模配置转变。提高城市绿色、智慧、人文发展水平,把生态文明理念全面融入城镇化进程,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推进绿色城镇化;以数据集中和共享为途径,推动技术融合、业务融合、数据融合,打通信息壁垒,建立健全大数据辅助科学决策和社会治理的机制,提高城市治理水平;强化文化传承创新,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与合理利用,打造历史底蕴厚重、时代特色鲜明的人文魅力空间,以文化繁荣推动城镇化进程。

(四)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摆在优先位置,着力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

推动《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实施落地,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发展壮大乡村产业,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繁荣发展乡村文化,健全现代乡村治理体系,保障和改善农村民生,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以缩小城乡差距为目标,坚决破除城乡分割的体制机制障碍,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加快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

(五)以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瓶颈因素为着力点,着力完善新型城镇化制度体系

要全面推进人口管理、土地管理、财税金融、公共服务、行政管理、生态环境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体制机制改革,形成有利于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制度环境。加快建立多元可持续的城镇化资金保障机制,提高新型城镇化建设资金使用效率和水平。加快建立权责清晰、财力协调、区域均衡的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深化税收制度改革,健全地方税体系。平衡好城镇化项目融资规模与地方债务承受能力之间的关系,健全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制度,建立健全规范的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机制。发挥好政府资金的撬动作用,推进政银企社结合,鼓励规范有序采用PPP模式,撬动社会资本参与城市公共服务领域和基础设施领域建设运营。进一步健全城镇住房制度体系,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实现住有所居。深化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