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劳动力市场分割与城乡、部门和职业流向

除了就业地区,高校毕业生的城乡、部门和职业流向也是反映就业情况的重要指标。表2 -5呈现了高校毕业生的城乡、部门和职业流向。其中,主要劳动力市场的就业部门包括国有企业、股份公司、民营大公司、外资企业、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公共部门,次要劳动力市场的就业部门包括小规模民营企业、个体私营企业和乡镇企业。主要劳动力市场的职业包括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事业负责人,专业技术人员和办事人员三类,次要劳动力市场的职业包括生产运输工人,服务性工作人员,商业工作人员,农林牧渔劳动者以及其他不便分类的职业共五类。其中,行政管理工作包括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群体团体行政管理工作;企业管理工作包括经理、部门经理等;专业技术工作包括工程师、会计师、教师、医生、律师、编辑以及记者等;服务工作包括保安、餐饮服务、销售服务和市场销售等。

表2-5 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流向 单位:%

资料来源:根据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调查数据计算而得。

从城乡流向来看,只有0.9%的毕业生去农村就业,3.4%的毕业生流向乡镇,其余95.7%左右的毕业生都在县市以上地区就业。由此可见,尽管中国劳动力市场存在着城乡二元分割的局面,但由于高校毕业生不管是来自农村还是来自城市,一旦入学都变为城镇户口,毕业后都可以突破城乡结构的束缚进入城市就业。因此,对高校毕业生而言,其就业并不存在城乡分割,城市尤其是大中城市仍然是高校毕业生最主要的就业流入地。

从就业部门流向看,主要的就业部门为机关、企业和事业单位。其中,约有10.5%的毕业生选择在国家机关就业;约12%的毕业生选择在事业单位就业;选择到企业就业的毕业生的比例高达80%,其中多数选择私营企业和国有企业。按照上文对就业部门依照主要劳动力市场和次要劳动力市场的划分[37],则可发现约有六成的高校毕业生流入主要劳动力市场就业,到次要劳动力市场就业的比例约为四成,就毕业生的就业部门而言,存在较为明显的分流现象。

从职业流向来看,有超过半数的毕业生会从事与技术相关的工作,而与此相比,一毕业即从事管理工作的约有30%。按照前文对职业依照主要劳动力市场和次要劳动力市场的划分[38], 3/4左右的高校毕业生毕业后从事主要劳动力市场工作中的职业,而其余1/4的毕业生则从事次要劳动力市场中的职业,就职业而言,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也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分流。

概括来说,对高校毕业生就业流向的考察可以发现,几乎所有高校毕业生都选择在城市就业,选择在农村就业的比例很低。如果将主要劳动力市场和次要劳动力市场按照地域、职业以及就业部门进行划分,则发现约有两成的毕业生进入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就业,约有四成的毕业生在次要劳动力市场中的部门就业,约有三成的毕业生从事次要劳动力市场中的职业。这说明,尽管高校毕业生是劳动力市场中相对优势的就业群体,但是随着毕业生人数的逐年递增,一部分毕业生已被挤压到次要劳动力市场就业。那么,进入主、次要劳动力市场就业的毕业生具有哪些特征上的差别?他们在主、次要劳动力市场中的收益是否相同?下文将试图回答这些问题。

图2-3为各学历层次毕业生的就业部门流向。不同学历层次的毕业生的就业部门分布有很大差异:博士毕业生中近90%都流向了主要劳动力市场的部门就业,硕士毕业生中有80%以上流向了主要劳动力市场的部门就业。本科毕业生中,有近1/3进入了次要劳动力市场就业,专科生进入次要劳动力市场就业的比例最高,接近60%。

图2-3 分学历层次的毕业生就业部门流向

资料来源:根据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调查数据计算而得。

图2-4为各学历层次毕业生的职业流向分布。不同学历层次的毕业生的职业分布有很大差异:博士毕业生中90%以上都流向了主要劳动力市场的职业,硕士毕业生中有86%以上流向了主要劳动力市场的职业;而本科和专科毕业生中则分别约有1/4和1/3从事着次要劳动力市场的职业。

由以上分析可见,学历层次可能是影响毕业生就业部门和职业差异的重要原因。博士和硕士毕业生是劳动力市场中的优势群体,其就业部门与职业流向均比较集中于主要劳动力市场。本科生和专科生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在从高校向劳动力市场的过渡中,有相当比例的学生被挤压进入次要劳动力市场就业。也就是说,主要劳动力市场中毕业生的平均受教育程度要高于次要劳动力市场,学历是决定进入主、次要劳动力市场的重要决定因素。

图2-4 分学历层次的毕业生职业流向

资料来源:根据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调查数据计算而得。

表2-6为主、次要劳动力市场中分就业部门和职业的毕业生平均起薪。可以看出,在主要劳动力市场的就业部门和职业的起薪均高于在次要劳动力市场的部门和职业的起薪,且方差分析结果显示,这种差异均在5%的水平下显著,也就是说,主、次要劳动力市场具有不同的工资特征。分学历层次来看,不管在主要劳动力市场还是次要劳动力市场,专科生都是相对弱势的群体,平均起薪最低,而其在次要劳动力市场的起薪也显著低于在主要劳动力市场中的就业起薪(5%的显著性水平)。本科生的工作起薪比专科生略高,且本科生从事主、次要劳动力市场中的职业起薪差异显著。硕士生的工作起薪则远远高于专科生和本科生,硕士生进入主、次要劳动力市场中的行业起薪差异显著。

表2-6 主、次要劳动力市场中毕业生的平均起薪 单位:元

注:由于样本中在次要劳动力市场就业的博士毕业生规模过小,故在此不做分析。

资料来源:根据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调查数据计算而得。

由此可以判断,在主要劳动力市场就业的毕业生,其平均受教育水平和工资水平均显著高于在次要劳动力市场就业的毕业生,也就是说,在主、次要劳动力市场中就业的毕业生群体具有不同的教育水平特征和工资特征。此外,相同学历层次的毕业生在不同劳动力市场中的工资水平也有较大不同,也就是说,教育的收益率在主、次要劳动力市场也显著不同。由此我们可以判断,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市场存在着主要劳动力市场和次要劳动力市场的分割。

为进一步分析影响毕业生流入主、次要劳动力市场的因素,该部分研究以进入主、次要劳动力市场中的就业部门和职业的二分变量分别作为因变量,以代表个人特征的性别、学历、毕业院校的类型、学习成绩、辅修双学位情况、政治面貌,与代表家庭特征的家庭收入、父亲的职业作为自变量,分别建立两个逻辑斯特回归方程。模型中选择的基准组分别为次要劳动力市场中的就业部门和职业,当自变量系数为正,意味着具有此类特征的毕业生更倾向于进入主要劳动力市场就业;自变量系数为负,表示具有此类特征的毕业生更倾向于进入次要劳动力市场。模型回归结果如表2-7所示。

表2-7 高校毕业生就业流向的影响因素分析

注:∗∗∗∗∗分别表示10%、5%和1%的显著性水平。

从毕业生的个人特征来看,与前文分析一致,毕业生的学历层次是影响其进入主、次要劳动力市场的重要因素。以专科毕业生作为基准可以发现,本科和研究生进入主要劳动力市场部门和职业就业的可能性更大;性别以及是否党员都是影响毕业生进入主、次要劳动力市场的重要因素:男性毕业生比女性毕业生进入主要劳动力市场的可能性更大;党员比非党员进入主要劳动力市场的可能性更大。从毕业生的家庭情况来看。家庭收入高的毕业生进入主要劳动力市场就业的可能性越大;父亲受教育程度高的毕业生进入主要劳动力市场的可能性更大;家庭社会关系对进入主、次要劳动力市场的部门也有一定影响;学习成绩在前25 %的学生进入主要劳动力市场职业的可能性更大。

由此可见,毕业生在从高校到劳动力市场的流动中,若以是否进入主要劳动力市场就业作为判断优势就业群体和劣势就业群体的标准,那么优势就业群体包括学历层次高、党员、家庭收入高、父母受教育程度高、成绩更好的男性本科生,这类优势群体进入主要劳动力市场的可能性更大,其获得工资水平高、提升机会多的稳定工作的可能性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