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校扩招以来大学生的流动状况
- 马莉萍
- 1924字
- 2025-03-31 07:37:11
四 研究数据
本书所使用的数据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第一部分数据是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分别于2003年、2005年、2007年、2009年、2011年、2013年、2015年和2017年进行的全国毕业生就业抽样调查数据。从2003年开始,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育经济研究所每隔一年对全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对象是当年的应届毕业生,调查时间是当年的6月。每次调查都参照中国高等教育的地区结构、学校类型结构、学历结构、专业结构、性别结构等进行抽样,调查样本具有较好的代表性。在发放问卷时,对每所抽样高校根据毕业生学科门类和学历层次按一定比例发放500—1000份问卷,每所高校调查数据并不能代表该校的毕业生总体,但是对全部调查高校的汇总数据作为全国高校毕业生的样本具有代表性。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学生的背景信息(包括性别、民族、受教育水平、所在院校类型、家庭收入、父母受教育情况、家庭社会关系等)以及就业信息(目前的就业状况、就业单位的性质、就业单位所在地、工资起薪等)。
这8次调查的数据具有很好的时间代表性。第一,样本包含了2003—2017年的高校学生信息。由于2003年的本科毕业生是1999年入学的,2017年两年制的专科生和硕士生是2015年入学的,因此样本数据包含了1999—2015年入学的学生信息。第二,1999年开始高校扩招,实际上只有1999—2005年的扩招速度达到两位数,2006年之后都是以个位数的速度增长,而1999—2005年扩招入学的本科生于2003—2009年毕业,因此样本数据包含了大幅度扩招后进入高校的学生信息。第三,2001—2010年,中国 GDP 的年均增速高达10.5%,是改革开放以来发展最快的时期。2001年中国人均GDP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首次超过了1000美元,之后经济发展进入了起飞阶段,2006年人均GDP超过2000美元,2008年超过3000美元,2010年超过4000美元,在这一年中国超过德国成为世界第一出口大国,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四,2010—2017年,中国经济发展逐渐呈现出“新常态”,表现为经济增长从高速转为中高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经济增长模式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在经济增长上,2015年是中国“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经济增长速度出现新低,仅为6.9%。这一数字不仅是“十二五”期间最低的,也是1991年以来最低的。从产业结构来看,第一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不断下降,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不断上升,2012年第三产业的占比首次超过第二产业,成为占比最大的产业。2015年又是特殊的一年,第三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占比首次超过半壁江山,达到50.5%,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从驱动要素来看,劳动力成本持续上升,大量资金游离在实体经济之外,创新驱动不再是经济发展的一种选择,而是不得不面临的现实和挑战。
2003—2017年既是高等教育规模和毕业生总量迅速扩张的重要阶段,也是中国经济腾飞和经济结构调整升级的关键时期,对这一时期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和变化趋势进行分析,对于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创造更多适合大学生的就业岗位、提高就业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21]。
表3呈现了8次调查的样本数据说明。在问卷调查实施过程中,抽样中的个别高职院校由于某些特殊原因未能完成调查,使得样本中的学历结构波动较大。
表3 全国毕业生就业调查数据

注:删除了样本量过小的被调查学校。
由于本书主要分析大学生的流动,因此主要聚焦在那些已经就业的学生群体,8次调查中已就业学生的学历和性别分布如表4所示。
表4 已就业学生数据情况

第二部分数据为全国高校上报教育部的就业调查数据,该数据的特点是涵盖了2008年全体毕业生的受教育状况和就业基本信息,对其进行分析可以了解全体毕业生的就业及就学流动状况,但缺点是变量较少,无法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
第三部分是麦可思公司于2010年完成的对2009年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调查数据。抽样50万人,回收问卷24.5万份,其中有效问卷22万份,涵盖了“211工程”院校、非“211工程”院校、高职高专院校的应届毕业生。本书依据此调查数据,删除了样本中的高职高专学生以及缺乏关键信息的个体,最后筛选出78756个本科生样本。
第四部分是2016年面向北京大学在校学生发放在线问卷数据,回收了300份有效问卷,其中男性占46.2%,女性占53.8%,本科生占34.9%,硕士生占44.9%,博士生占20.3%。这部分数据主要用于在第六章中分析大学生群体的留京意愿。
第五部分是访谈数据。为了了解大学生留京意愿的产生机制,一共访问了10名北京大学在校学生,表5展示了受访者多样化的学部、年级、生源地来源。
表5 受访者基本信息及就业地选择

在分析地区间流动时,本书沿用中国区域经济划分方法将中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划分为东、中、西三部分,其中: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上海、河北、辽宁、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和海南;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和湖南;西部地区包括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