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知音者稀的感傷
- 古代韵文导读:悠悠情思篇
- 甘玉贞
- 1738字
- 2021-03-17 09:13:24
——《西北有高樓》
古詩十九首[1]·西北有高樓
西北有高樓,上與浮雲齊;交疏結綺窗[2],阿閣三重階[3]。
上有絃歌聲,音響一何悲,誰能為此曲?無乃杞梁妻[4]。
清商[5]隨風發,中曲正徘徊[6];一彈再三歎,慷慨有餘哀[7]。
不惜歌者苦,但傷知音稀!願為雙鴻鵠[8],奮翅起高飛。
註釋
[1]古詩十九首:東漢年代的五言組詩,為南朝蕭統從傳世無名氏“古詩”中選錄十九首編入《昭明文選》而成。
[2]交疏結綺窗:交疏,一橫一直的窗格子,指窗的結構精緻。結,張掛。綺,有花紋的絲織品。結綺,張掛着綺製的簾幕,指窗的裝飾華美。
[3]阿閣三重階:阿閣,指樓閣四面有曲簷。三重階,指樓閣建在三層臺上。這裏描寫的是古代最考究的宮殿式的建築。
[4]無乃杞梁妻:無乃,大概。杞梁妻,春秋時代齊國杞梁的妻子。杞梁戰死,其妻孤苦無依撫屍痛哭,哭倒城牆,待其夫下葬後,投水而死。這裏指在高樓裏彈奏“音響一何悲”的曲調的,大概是像杞梁妻一樣有深長悲哀的人吧。
[5]清商:樂曲名,曲音清越,宜於表現哀怨的情緒。
[6]中曲正徘徊:中曲,指奏曲的當中。徘徊,來往走動的樣子。這裏借以形容曲調的往復縈迴。
[7]慷慨有餘哀:慷慨,情緒激動高歌。餘哀,指歌者的悲哀,不會隨樂曲的終止而停止。
[8]鴻鵠:鳥名,有說即天鵝,常用以比喻志向遠大的人。鵠(hú),粵音酷。
導讀
漢樂府詩以民歌形式為主。到東漢末年,詩歌逐漸形成固定的五言體裁,中國詩歌形式漸趨成熟,其中代表作有《古詩十九首》。這一組詩歌的作者已不可考,是由南朝蕭統編選當時傳世的古詩十九首,收入《昭明文文選》之內,統稱為《古詩十九首》。後人從詩中表現現的感情、所反映的生活和寫作的技巧,總結認為這些詩歌應是東漢末年(約140—190)的作品。而且,這些作品與樂府民歌有別,應出自文人手筆,甚至有傳部分出自文學大家枚乘。《古詩十九首》原無詩題,後世習慣上以詩的首句作為標題,像這裏所選的《西北有高樓》,還有《行行重行行》、《青青河畔草》、《生年不滿百》、《涉江采芙蓉》等。
《西北有高樓》寫詩人路過西北面的一座高樓,聽到有人彈奏悲傷的曲調,引起自己的一番感觸。詩歌分為三部分,前四句寫歌者所在之處,接着八句寫歌聲的悲哀,最後四句寫聽者的感慨。
詩的開始出現一座巍峨華麗的高樓。這座樓“上與浮雲齊”,一方面表示其“高”,另方面也有可望不可即之感。高樓有結構精緻的窗格,裝飾華麗,顯然並非尋常人家。下句寫高樓建在三層台階之上,四面有曲簷,更可能不是民居,而是宮殿式的建築了。詩人來到這座樓前,是因為“上有絃歌聲”,他被歌聲吸引而在樓下駐足傾聽。高樓上傳出的並非歡樂的歌聲,而是十分悲傷的曲調。到底是誰發出這悲傷的歌聲?歌者又為何這麼悲哀呢?詩人自己猜想,歌者大概是和杞梁妻一類的人物了。這裏顯示歌者可能是貴族階級的女眷,她的悲哀不是一時的,而是一種長久、難以解決的深長悲哀。詩人再以四句形容所聽到的歌聲。那是幽怨的清商曲,曲調往復縈迴,歌者一彈再三歎,激動高歌。當樂曲完結,歌者的哀怨彷彿仍未終止。下面詩人寫自己聽到歌聲,生出另一番感慨:“不惜歌者苦,但傷知音稀!願為雙鴻鵠,奮翅起高飛”。他並不是從音律的角度去感受歌曲的哀怨纏綿,而是通過音律進一步體會到樂曲的內在涵義和歌者的心情。他由此想到世間知音難尋,有誰能像他從歌聲中瞭解歌者的心聲?最後他希望與歌者一同化為鴻鵠,奮翅起飛,一展抱負。詩人的感慨似乎是夫子自道,表示自己同樣有難解的哀愁,找不到知音。
從詩中最後四句,可見詩的重心不在敍事,而是借聽曲抒發自己“傷知音稀”的感慨。有論者指出,詩中所寫的高樓、歌者未必是實境,而是作者以特別的手法,化身為悲歌的歌者,又再以過路聽者的身份,自言知音難覓,希望有人知道自己心聲。從“奮翅起高飛”一句可見,詩人的心聲大概是在政治上不得意,有志難伸,希望有人理解,讓自己可以振翅起飛。這種自擬為兩個角色而互訴心曲的手法,是有意識的文藝創作,在漢樂府中並不常見。詩中對高樓和歌曲的仔細描摹,也顯示了比漢樂府更為純熟的藝術技巧。
《古詩十九首》所抒發的,是當時士人的所見、所思、所感,也是人生最基本、最普遍的幾種情感和思緒,能令古往今來的讀者同有所感。這一組詩歌有純熟的藝術技巧,代表了中國五言詩的成熟階段。明代王世貞更認為《古詩十九首》是“千古五言之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