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青阁文训》一卷

赵吉士 撰

按:赵吉士(1628—1706),字天羽,号恒夫、寄园,原籍安徽休宁,寄籍钱塘(今浙江杭州),顺治八年(1651)举人,官交城令。著有《寄园寄所托》《万青阁全集》《续表忠记》等。

《万青阁文训》为清代时文话专著。赵吉士长于时文创作,《万青阁全集》中便收录有其时文集《万青阁自订制艺》,可见其对自己时文的自信。《万青阁文训》在《全集》中,位于《自订制艺》之后,集中体现了其时文创作的理念,全书分《总论》《作文法》《读文法》三篇。《总论》先列出常见的行文之病:一是文章主题不显而杂论间出,一是文章有时文调无古文气。赵吉士主张临文先做解题功夫,确定文章主意之后,再分解出每股的意思,每股之中也要注意起承开合。在解题之后,要从古文之中借鉴结构、议论、机调、字句。他认为好的时文,“亦必自古文得来”。为了打破惯常的时文程式即所谓的“门面”,他提出《作文》与《读文》二法。《作文法》分为四纲领、六条目、一归宿、二诀。四纲领是理、气、骨、法。因理有真、伪之分,故他提出要取诸先儒,最好以朱子注为准。理足则气充,气要取资于大家。骨是文章品格、气象,要端凝超迈。法指的是文法,有局法、股法、句法、字法、整法、散法、浓法、淡法等。赵吉士主张追求活法,认为“其法亦莫备于古文”。在四纲领中,赵吉士认为理、气、骨不易言,可以明言的只有法。法分为六条目,即局、意、机、调、句、字六者。一归宿指的是“神”,“神”贯穿于理、气、骨、法之内,又超越于理、气、骨、法之外,达到“神”的境界则有二诀,一是炼,一是灵,二者不可分,“炼是工夫,灵是进见”。他以幼儿学步为例,指出先会爬再炼(练)步是常态,步行相对于爬就是“灵”。步行之后再炼(练)跑,学会跑时,相对于步行也是“灵”。赵吉士说的“炼”不等于炼字、炼句,而是指对文章整体格局的调整、改变:“格局板而不化者,炼之使化。”“字句旧而不新者,炼之使新。”在《读文法》中,赵吉士明确提出“古文者,散八股也。八股者,整古文也”,打通古文与八股的文体界限。对于古文阅读,赵吉士提出了一整套由宏观到微观再到宏观的方法,即先通读全文,感悟其命意、眼光。然后逐段细读,分析其章法。然后更进一步,分析其用笔。最后再通读全文,感受其奇正、浓淡等文章特色。这样就可在临文时,将古文特色融入时文之中。

《万青阁文训》虽为时文专论,其中偶尔论及古文之处,也多有见解。如评《史记》中的长句云:“句法不可太长,然史公一句,每至二三十字,甚至五六十字。盖其长句,乃是一气卷舒,浑灏流转,而非芜冗累坠之谓也。”清代古文家多以复、繁为文章之累,赵吉士能将《史记》长句与“芜冗累坠”区别开来,欣赏其“一气卷舒”之美,较为难得。

总体而言,此书逻辑性强,层层推导,善于提炼名目,这在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著作中比较少见。它在清代较早地提倡“以古文为时文”,对清代文章学的发展也有明显影响。

常见版本有康熙二十九年(1690)《万青阁全集》本,《清代诗文集汇编》《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据之影印,今人整理本有《历代文话》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