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书卮言》九则

范泰恒 撰

按:范泰恒(1707—1775),字崧年,号无崖、燕川主人,河内(今河南沁阳)人,“乙丑岁成进士,入史馆”[16],即乾隆十年(1745)进士,为翰林院庶吉士,外补江西崇义知县。曾于安徽霍山衡山书院、陕西同州府讲院、陕西关中书院等地主讲,著有《燕川集》传世。乾隆诏令编纂《四库全书》之时,《燕川集》前六集被列入《四库存目》,今《四库全书总目》集部别集类有《燕川集》六卷存目提要,为翁方纲手笔[17]。齐鲁书社《四库全书存目丛书》补编第十册影印首都图书馆藏乾隆刻本《燕川集》,凡六卷,正是《四库存目》著录的版本。《燕川集》在历史上曾数次重刊,每次卷数都有增加。嘉庆十四年(1809),范泰恒孙范照藜重刊《燕川集》,增订为十四卷,这是《燕川集》内容最全的版本,哈佛大学汉和图书馆等地有藏。《经书卮言》即收录在此版《燕川集》的第十四卷之中,末有杨复吉跋。

民国《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经部中著录有《经书卮言》,著名藏书家、学者伦明(1875—1944)撰写的提要云:“大率以文体论经。以《古文尚书》为伪,谓辨之气骨之间。谓《大学》《中庸》亦汉文,周人无此格。《考工记》亦汉人作。论《春秋》三传,取俞宁世《左传》选本。论《论语》,谓有似《左》《史》者,有似《国语》者。识陋如此,其他所论,抑可知矣。”[18]《经书卮言》从文章学角度研究经书,是以文论经的典型。伦明所作提要大致介绍了《经书卮言》的内容,但伦明对其评价很低,称其“识陋如此”。今按,伦明评价可商。《经书卮言》常据经书文风特点判断其产生时代,其方法论确实容易产生争议,但其所得结论,与今天的学术研究成果相距并不甚远。如其称“《礼记》文最杂,有周、有秦、有汉”,这与今天对《礼记》篇章成书时间的判断基本一致[19]。至于对经书文风的评价,则言人人殊。《经书卮言》称《论语》“淳古淡薄”,称《孟子》“恢奇怪变”,称《考工记》“博奥奇古”,所论均可谓切中要害,未见浅陋。伦明对其评价过低,原因可能还是在于其“大率以文体论经”的特点。《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将此书置于经部之群经总义类,而非集部诗文评类,可见还是将其视为经学著作的。此书实则是一部文章学著作,并非经学著作,以经学的标准审视,自然难免有“识陋如此”的判断。自来文家多号称“以经为文”,但真正将经书作为文章来分析的,在明清以前却不多见。《经书卮言》不论经学,完全从文章学视域评论经籍,是清代较早开此风气者。晚清曾国藩在《经史百家杂钞》中正式将经部选入古文选本,从文章学视域遴选经文,这与范泰恒《经书卮言》以文论经,本质并无二致。

范泰恒以文论经,在他眼中,“五经三传、《周官》、《四书》,皆妙文也”(《燕川集》卷十二《书战国策选本》),《经书卮言》可谓是此种理论视域下的具体批评实践。在《燕川集》中还有十二篇文章可与《经书卮言》相印证,即《燕川集》卷一的《论语论文序》《大学中庸论文序》《孟子论文序》《周易论文序》《尚书论文序》《诗经论文序》《礼记论文序》《周官论文序》《左传论文序》《老子论文序》《庄子论文序》《列子论文序》。这十二篇文章是一组系列论文,对经书及诸子的文章进行评论。范泰恒指出“有德必有言”“性道固罕闻,而文章亦未易言也”(《大学中庸论文序》),认为经书文章本身都是佳作。所论或与《经书卮言》相似,或可与《经书卮言》相互补充。如《论语论文序》:“即以文论,《论语》之文,高简蕴藉。”与《经书卮言》的评语近似。《大学中庸论文序》云:“《大学》之前幅,《中庸》之后半,其尤神妙难言者。”则可补《经书卮言》所未论。

《经书卮言》单行本则有道光间《昭代丛书》辛集本,上海书店出版社、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分别出版的《丛书集成续编》,均据《昭代丛书》版影印,《历代文话》本《经书卮言》亦据之排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