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伦威尔是英国历史中最具争议性的人物之一。在英国内战中击败了保王党并于1649年斩杀了查理一世后,克伦威尔废除英格兰的君主制,随后征服苏格兰和爱尔兰,在1653年至1658年期间以护国公身份出任英格兰、苏格兰和爱尔兰联邦的最高领导。

1637年,英格兰国王查理一世要求苏格兰长老宗在举行宗教仪式时必须采用英格兰教会的祈祷书,结果遭到苏格兰人抗议。1638年,苏格兰人订立《民族誓约》,对查理一世的宗教政策进行抵制。为讨伐苏格兰,查理一世被迫召开长期议会,结果又与议会决裂,导致英国内战爆发。

因怀疑国会有人串通苏格兰军,查理一世在1642年1月4日带卫队闯入下议院,却扑了个空。这一行为带来了一场政治灾难,因为此前从未有国王敢武装闯入下议院。1月10日,查理一世被迫离开伦敦,逃往北方。在那里,他将组织一支军队对抗议会。

爱德华·海德是“大叛乱时期”第一位历史学家,也是一位务实的保王党人,在漫长的复辟王位斗争中最终取得胜利。

约翰·兰伯特是护国公制时期仅次于克伦威尔的二号人物,一直都被视为克伦威尔的接班人。兰伯特是一名杰出的军事家和政治理想主义者,但他的宗教信仰至今仍让人难以理解。

乔治·蒙克是苏格兰军队指挥官,也是一位“君主主义克伦威尔派”。他采取的决定性行动促成了查理二世复辟,他也因此获得了大量土地和公爵爵位。

马斯顿荒原战役是第一次英国内战中的一个转折点。1644年7月2日,国王军与议会军在约克城西郊的马斯顿荒原交战。在两个小时的战斗中,由克伦威尔指挥的议会军骑兵将国王军骑兵击溃,并歼灭了残余步兵。克伦威尔在军队中的声望也是在该战役中树立的。

在国王与议会双方都召集完军队后,查理一世在开战前夕召开了一次军事委员会,决定把军队集结在埃奇希尔的悬崖峭壁上。由于国王军和议会军的士兵都没有什么战斗经验,这场战役造成的拉锯势态使第一次英国内战持续了四年。

相比于保王党的军队,议会从民间招募的士兵作战能力较差,议会为此于1645年授权克伦威尔训练新军,即后来著名的新模范军。1645年6月,新模范军在纳斯比战役中重创国王军,基本奠定议会胜利的局面。克伦威尔亦在此战中截获了国王的一些私人文件,这些文件证实了国王勾结爱尔兰天主教徒和外国势力的意图。

位于英格兰南部汉普郡的贝辛庄园是保王派的一处重要驻军基地。1645年10月,克伦威尔率军对贝辛庄园进行围困,并于10月14日成功攻破庄园宅邸。由于议会下令要将贝辛庄园夷为平地,所以就通告士兵和附近居民,任何人都可以随意拆毁宅邸并拿走所需东西。

查理一世被俘后,议会本想在以宪政限制王权的体制下恢复其王位,但由于其勾结外国势力的文件曝光,以克伦威尔为首的议会成员决定对国王发起审判,起诉的罪名包括叛国、战争造成的谋杀、掠夺毁坏以及对国家的损害等。

1649年1月30日,查理一世被斩首。据说,由于天气很冷,他在上刑场时穿了很多衣服,因为他不想让公众看到他由于寒冷而发抖,由此误以为他很胆怯软弱。在短暂的祈祷后,查理一世把头放在刑台上,示意刽子手他准备好了。斩首干净利落。他的最后一句话是:“朕将从肉身转变为不朽,不复蒙尘。”

一般来讲,被判叛国的人都会被公开处以绞刑,身上会写下诸如“叛国者鉴”之类的话。虽然查理一世的首级被当众展示过,但其尸体上没有写任何东西。克伦威尔还同意将他的首级缝回到尸体上,以示尊重。1649年2月7日,查理一世被下葬于温莎城堡圣乔治礼拜堂亨利八世的墓穴中。

查理一世死后,保王党开始聚集在其子查理二世身边,并于1650年5月1日宣称查理二世而英格兰国王,随后便开始召集军队准备反攻。同年9月3日,克伦威尔率领议会军与国王军在邓巴交战,大获全胜。

在邓巴战役失败后,保王党在苏格兰重新集结军队,并于1651年8月由查理二世领军攻入英格兰。9月3日,双方在伍斯特展开作战,最终克伦威尔率领的新模范军赢得了英国内战最后一场战役的胜利。此后,有组织的保王党抵抗运动瓦解,查理二世亦开始流亡海外。

从1640年11月到1653年4月的长期议会,最初是查理一世为筹措镇压苏格兰起义的经费而召集的,然而议会与国王的矛盾却催生出英国内战。在内战过程中,长期议会因普莱德清洗而变为残缺议会。克伦威尔获得内战胜利后,残缺议会内部的分歧日益增大,其发挥的作用也日渐减少,对此感到愤怒的克伦威尔于是解散了残缺议会。

白厅得名于怀特霍尔宫,是自亨利八世至威廉三世英格兰国王的寝宫。1622年,伊尼戈·琼斯设计建造国宴厅,为怀特霍尔宫的延伸。1647年,克伦威尔迁至白厅,查理一世于两年后在国宴厅前被执行死刑,克伦威尔也在1658年于白厅去世。

国宴厅是英国伦敦白厅街上的一座建筑,是昔日规模宏大的怀特霍尔宫唯一剩下的部分,也是英国建筑史上第一座古典主义建筑。国宴厅始建于1619年,于1622年建成,耗资一万五千多英镑。《尊奉詹姆斯一世》是国宴厅中的著名壁画。

虽然有组织的保王党运动因内战结束而停止,但仍有一部分上层贵族暗中支持着国王,这群人被称为“骑士党”。他们有鲜明的形象特点,包括飘逸的长发,色彩艳丽的衣服,以及蕾丝制的衣领和袖口等。

与骑士党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圆颅党。身为清教徒的圆颅党人将头发理短,外貌与当时的权贵极为不同。由于没有长发或假发,头颅显得相对较圆,因而得名。主张共和制的圆颅党与暗中谋求复辟的骑士党在英国共和时期一直针锋相对。

贵格会,又称公谊会或教友派,由英国人乔治·福克斯于17世纪中叶创立。该新教教派在初创时强调“内心灵光”,反对律法主义,同时抨击英国圣公会和清教徒,而福克斯和一些贵格会早期成员也因此遭到圣公会和清教徒的迫害。

成为护国公的克伦威尔实际上已经是共和国的独裁者,随着身体状况日渐糟糕,政府中的一些领导人希望克伦威尔能戴上王冠,使其统治能以世袭的方式长期延续下去。这一想法遭到克伦威尔的严词拒绝,他明确表达自己“不会谋求戴上那顶天意已将其摧毁并丢弃于历史尘埃中的王冠”。

1657年4月20日,英国海军名将罗伯特·布莱克在获悉一支西班牙珍宝船队驶往加那利群岛的圣克鲁斯-德特内里费港口后,率舰队前往捕获该船队。在圣克鲁斯-德特内里费海战中,布莱克重创了这支珍宝船队,并使西班牙的岸防炮台遭受严重破坏,为英国赢得了作为欧洲主要海军强国的声誉。

在本国的珍宝船队遭到英国海军劫掠后,西班牙决定支持在欧洲大陆流亡的查理二世以对抗克伦威尔政府。1658年6月14日,西班牙的老对手法国与英国结成联盟,围攻被西班牙占守的敦刻尔克要塞。英法联军获胜后,敦刻尔克作为法国给英国的酬谢而归由英国统治。

随着1658年克伦威尔去世,其子理查继任护国公,因无力镇压反叛势力,理查继任近一年便辞去护国公的职位。出于对无政府状态的担忧,新议会于1660年4月25日召开,不久便发布了表示欢迎查理二世回归的《布雷达宣言》。厌倦了清教徒禁欲生活的英国人以热切与爱戴的心情支持查理二世登基。

约翰·瑟洛在克伦威尔执政时期负责掌管情报工作,是伊丽莎白时代间谍组织头目当之无愧的接班人。据称,他是一位天才人物,各方面的才华都很突出。

罗杰·博伊尔在领导议会方面的才干非常突出,他希望能够广泛推行保守的新教,但这招致了军队激进分子的反对。

威廉·佩恩在远征西印度群岛中的表现算不上出色,回国后便被关进了伦敦塔。他的命运因查理二世复辟而发生改变,后来他被委任为海军特派员,塞缪尔·佩皮斯在日记中经常提到此人。

伊丽莎白·克莱波尔是克伦威尔最喜爱的女儿,她嫁给了克伦威尔的御马官约翰·克莱波尔。1658年8月,伊丽莎白在痛苦中病逝,年仅二十九岁。一个月后,护国公也去世了。

1660年5月29日,也就是在自己三十岁生日时,查理二世在伦敦接受公众祝贺并坐上了圣爱德华宝座,史称“王政复辟”或“王室中兴”。查理二世的复辟结束了英国共和时期,英格兰联邦灭亡,英格兰重新成为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