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 智能金融的兴起动因

任何事物的兴起和发展都离不开独特的时代背景和有利的外部条件,智能金融、互联网金融等新兴的金融概念都兴起于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这并不是偶然的,而是具有其兴起和发展的动因。

1.2.2.1 银行业的危机,智能金融的生机

高度繁荣的银行业在2008年遭受了沉重的打击,尤其是国际大型商业银行。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为确保全球金融机构的安全,对一批大型银行业金融机构大幅提升了资本的监管要求。近十年来,银行业金融机构面临着双重压力:一方面是日益加大的资本监管压力,这直接约束了传统银行业的业务范围及空间,使其创新动力大为减弱;另一方面是银行业金融机构在全球舆论中成为金融危机的“罪魁祸首”,欧美银行业的大量倒闭导致投资者、储蓄者,尤其是年轻人对传统金融业失去了信心。独特的时代背景为那些没有在此次金融危机中受到影响及责难的,以智能网络化、电子化的方式提供投资服务的业务和部门提供了绝好的生存和发展机会。

1.2.2.2 银行业的客户,智能金融的用户

智能金融与传统金融的重大区别之一就在于服务对象的不同。传统金融行业由于成本和效率问题主要针对企业等大型客户,忽视了资金少但数量巨大的个人客户,这些个人客户也被称为长尾客群。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智能金融关注并服务长尾客群的成本大大降低,效率也相对提高。巨大数量的微小市场占据了市场中可观的份额,使得智能金融迅速发展。

同时,银行业的客户结构也在发生巨大变化,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初出生的“千禧一代”客户,在国外也被称为生活在数字时代的“Generation Z”。这代人的成长伴随着互联网、计算机科学的形成与高速发展,他们的生活高度依赖互联网及数字设备。

银行业的客户将逐步转变为智能金融的用户表现在:一方面,以20世纪80年代的年轻客户为代表的长尾客群表现出相当不同于成熟客群的消费偏好:他们个性意识强,在消费行为上偏好能解决个性需求的金融产品及服务,不愿忍受在银行给定的范围内选择和购买大众化的产品及服务,他们不再是银行及传统金融机构的忠实客户。相反,他们是智能金融的忠实用户,会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主动获取多样化、个性化的金融产品及服务,以构建(主动构建或借助外部力量构建)自己期待的个性化金融需求解决方案;另一方面,“千禧一代”用户的付费习惯发生逆转。他们更偏好互联网快捷、免费的服务模式,他们不再愿意为银行标准化产品及服务付费。同时,他们愿意支付更高的费用去购买能够满足他们个性化金融需求的产品与服务。目前,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年轻客户群体正在被智能金融平台、智能金融公司锁定,传统金融业庞大的长尾客群正逐渐变成智能金融的忠实用户、粉丝甚至会员。

1.2.2.3 传统金融的脱媒,智能金融的触媒

“脱媒”一般是指在进行交易时跳过所有中间人而直接在供需双方间进行。传统金融脱媒是指在金融管制的情况下,资金供给绕开商业银行这个媒介体系,直接输送到需求方和融资者手中,造成资金的体外循环,也可以称之为金融的“去中心化”。金融脱媒最早于1969年在美国产生,是金融制度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传统金融中介理论认为货币金融中介、非货币金融中介以及证券市场之间是以交易成本为核心的竞争与替代关系。该理论认为,在交易技术不发达时期,金融中介机构利用技术上的规模经济降低交易成本,随着交易技术的进步,金融中介在交易成本上的优势不复存在,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传统金融中介被“去中介”,金融脱媒就出现了。但几十年来,美国等发达国家的金融实践表明,金融中介不仅没有消失,各种各样的非银行金融中介反而发展起来。对此,传统金融中介理论框架下的金融脱媒无法给出答案。

20世纪90年代中期,经济学家莫顿(Merton)提出了金融功能观,大大扩展了传统金融中介理论。其核心思想是,金融体系的基本功能稳定,但金融机构的构成及形式却是不断变化的,以充分发挥金融体系的功能为依据,金融体系功能发挥得越充分,金融中介机构竞争力越强。同时,莫顿提出的“金融创新螺旋”从根本上揭示了金融中介与金融市场的动态关系:金融中介将小规模的金融产品或服务推向市场,日益完善、扩大和标准化的金融产品逐渐从金融中介转向金融市场,各种金融市场随着技术进步和金融创新的发展迅速增长,使得金融中介的边际交易成本迅速下降,这又反过来促使金融中介的新产品与服务不断增加,依次螺旋演进。因此,金融产品与服务的提供者既不是单纯的金融中介,也不是单纯的金融市场,而是“金融中介—金融市场”的循环。

也就是说,当金融市场还不是很发达,并且其他非银行金融中介还不够壮大的时候,银行是金融体系中履行资金融通效率最高的组织形式;当非银行金融中介(如证券、保险、基金等)的发展使得自身资金融通的效率超过银行,则会出现银行层面的金融脱媒;当直接融资的金融市场的资金配置效率超过银行和非银行金融中介,就会出现金融部门层面的金融脱媒。但金融中介与金融市场的关系不是简单的替代性竞争关系,而是相互补充和促进的,是动态的金融创新螺旋。因此,我们不能把银行层面的金融脱媒视为整个金融部门在经济中重要性的下降,金融中介因信息不对称的存在而存在,只是其组织形式会不断变化,向着能够充分降低交易成本,发挥组织效率的方向演进。

随着信息化的高度发展,根据金融需求方日益明显的个性化需求,可以推测,传统金融中介会继续发展壮大,要么拓展新的功能,要么接近互联网模式,利用智能技术改革自己的组织形式,提高运作效率;否则就会被新的金融中介组织所取代,即传统金融被“脱媒”的同时,智能金融“触媒”,这就是智能金融应运而生的最重要理论动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