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如果说可以是进入P大的话。我想我是愿意的,我愿意去一个不那么好的专业。既然已经是P大了,我又何必那么在意专业呢?大不了还可以转专业嘛!而且,我如若真的是通过这先修课程进入P大的话,我十有八九确乎可能是历史系,甚至有一定几率是考古系。这不是什么好系,不好找工作更不好赚钱什么的。
然而,我是不在意学考古的,研究古文古物之类的反而会让我有很心动的感觉,比面对这无聊的现实和无聊的人们要好得多。因为过去的就已经过去了,应用上的是我个人的思维,而现世的这些那些只是会阻止我的征途而已。
至于辛苦这件事情对于我来说,就是一件一件很小的事。人生在世,又有何人不辛苦呢?去学那些令人羡慕不已、出来就能光宗耀祖的专业,或许面临的是人们难以想象的艰辛。就比如说学医,学医是出了名的好专业,可是辛苦自然不必多说,懂的都懂。
而且,选择的专业也只是漫漫人生路中一个微不足道的部分。又有多少人走出校园之后,还能从事这方面的工作呢?就像高等数学这门学科,哪怕就是学校的数学老师恐怕都不怎么使用,因为他们也不过只是教简单的初等数学而已。
毫不客气地说,在我选择先修的时候,我就做好了大学搞文科类的东西。我想要先行试试看如果大学学习文科类,会是怎么样的感觉。虽然我从来都没有想过放弃选物理,可是我清楚我对物理连半点兴趣都不存在。
我自诩文科生,不是因为我想学文科,而仅仅是因为我这方面的素养足以配得上一个正统的文科生。可并不代表我真的就瞧得上文科生,在我看来,文科生选择文科,十有八九是因为没有实力去学理科。我的想法是,高中还是好好数理化,用它们去争一个更好的前途,毕竟这个社会更多地是在呼唤理科类人才。
卫冀老师的习惯就是让我们不断地好好看书,而他真正在好好讲的东西也不过只是把书上零零散散的东西稍微做些总结。他的逻辑思维能力很强,看起来可以毫不费力地进行归纳与总结。只是在平时上课时,他只是会反复提醒我们课前课后要多多看书,反复看书。
而在先修课上,他索性就给我们充足的时间让我们来好好看书。不得不说,他确实猜对了些许,拿到书之后,我反正是连区区一页都不曾看过,别人就不知道了,但估计好也好不到哪里去。毕竟我虽然绝对不是什么学有余力的类型,可学习这件事情对于我来说是可以迅速完成的那种。写完作业之后,我剩余的时间在我们班上绝对算得上多的。
让人感觉神奇的是,明明同样是一本教科书,却没有多少枯燥的感觉,反而感觉很有意思。我喜欢读书,也喜欢学习,但与这是不同的东西。读书是发自内心地喜欢。而对于学习而言,我只能说比起不学习偏向于乐意学习而已。
可是,同样面对的是本教材,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更偏向于一本书本身。是封面带给我一种闲书的味道?还是张帆教授严谨而不失风趣的语言风格?还是因为它带给我考试的压力尚在远方?还是说,我不得不承认,我是真的喜欢历史。我也说不太清楚,可至少可以确定的是,比起物理,我确实更喜欢历史,而且绝对不止一点点。
来不及考虑太多,卫冀便接着开始继续讲课了。如果说正常历史课堂的我是走神的专业户,那么先修课堂的东西,我是真的不敢不听。普通历史课堂,我知道的还是很多的,课上摸摸鱼什么的就不会有什么损失,大不了我还可以好好看书。可是,先修课堂不一样,东西更多也更杂,难得也让我有紧张和害怕的感觉。也不得不感谢亲爱的先修课程,我好像又重拾了一点对历史最初的悸动。
张帆教授《中国古代简史》是从史前史开始的。所谓史前史,就是有文字记载之前的历史,或者说是商之前的历史,这里包括传说。史前史这里涉及的东西就有很多了,因为这是九州文明的起源。许多学者为之提出过不同的观点,苏秉琦的满天星斗说、傅斯年的夷夏东西说、严文明的重瓣花朵式还有顾颉刚的古史层累说。
至于传说为什么会出现在历史教材书上,我有些不解,然卫冀老师很明显已经准备好来解答这一切了。“传说不是历史,但传说是绝对可以反应历史的。历史上仓颉这个人不存在,可是,一定有那么一些人像仓颉那样创造了文字。”
而传说的失真也是一步步的过程,随着时间的推移,传说中的人物越来越伟岸,传说故事的时间也越来越往前。这便是口耳相传所天生带有的弊端么?逐渐变目全非,辨不得真假,文字的出现便加强了历史的可信程度。虽然文字同样也可以造假,可是加上实打实的实物佐证,历史真相也是可以琢磨的。
卫冀突然之间一股脑说了一堆东西,也没有做很深入的解释。或许意识到讲多了话,赶紧淡淡地说了一句:“如果你们想要了解更多的话,就自己去找资料吧!”
我也随即意识到,卫冀老师平时给我们上的课都是这家伙在刻意藏拙,虽然我没听过他太多的内容,可这种感觉很真实。可能也不是他故意为之,只是他在不经意间就将平时的上课和先修课程分得挺开。人同样是那个人,可表达的方式就是变得不太一样了。具体的,我学识有限,说不上来!
我只能说,我经历过的老师终归还是太少,我也不知道这是好还是不好,只能说我不讨厌这样的模式。怎么说呢,我觉得现在的卫冀才是在正儿八经地自我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