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经济发展内外需动力协同战略与政策
- 李智 马龙龙
- 2040字
- 2025-02-17 12:27:22
3.1 消费内需规模影响路径的理论逻辑
扩大消费内需规模是我国的一项长期国策,但是长久以来,消费内需规模不足的问题却未能得到有效解决。从理论逻辑上讲,消费内需来源于城乡居民有支付能力的需要。因此,决定一国消费内需以及消费内需投向的宏观因素便聚焦于四大方面:一是人口规模,二是可支配收入,三是消费倾向,四是消费结构。众多学者都曾试图从这四个方面探讨影响我国消费内需的宏观因素,进而解决我国消费内需规模不足的问题。
3.1.1 人口规模
凯恩斯主义认为,人口的增长能够增加投资者乐观预期,打开投资通路。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截至2015年,人口规模已经达到13.8亿。庞大的人口规模对内需的影响有两方面:首先,人口规模直接决定消费规模;其次,人口规模决定产出规模。由于之前一个时期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加之经济发展造成人口生育率的必然下降,我国人口数量增长放缓,人口老龄化等问题逐渐显现。虽然“二孩”政策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一系列问题的产生,但是人口增长率下降的趋势已不可逆转。除了人口数量之外,我国还可以通过提高人口素质,改变人口结构、分布等因素实现内需扩容(于学军,2009)。
3.1.2 可支配收入
可支配收入直接决定了居民的可支付能力,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是扩大内需规模的重要途径。除了提高居民收入水平之外,实施更加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的重要方式。此外,目前我国城市与乡村之间、不同产业之间收入差距较大,资本要素在利润分配中占比过高等问题都造成不同人群之间收入差距拉大,消费积极性降低。而当前税收制度在收入分配方面的乏力也是居民可支配收入不足的另一诱因。
3.1.3 消费倾向
消费倾向是指消费支出与可支配收入之比。从微观层面来看,影响居民消费倾向的因素较为复杂,现有研究发现,收入和支出预期、消费文化、消费习惯、社会制度等都会影响居民的消费倾向。从宏观层面来看,市场经济体系与社会保障制度对消费倾向的影响较大。首先,在成熟的市场经济体系下,居民收入与支出的预期稳定,居民消费倾向较高。李慎恒(2009)对1984—2009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与平均消费数据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农村居民消费倾向经历了一个先升后降的过程,造成这样结果的原因是传统消费观念、人均收入增长缓慢、不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以及未来的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李慎恒(2009)认为,改善农村消费环境、培养良好的消费习惯、完善现行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是提高农村居民消费倾向的关键。贺洋、臧旭恒(2016)研究了家庭资产结构与居民消费倾向的关系,结果表明,家庭流动性较高资产占比越高,该家庭资产变现的成本越低,居民消费倾向越高。贺洋(2016)提出,进一步完善资本市场、多样化家庭资产结构、提高家庭资产结构中流动性较强的资产占比可以提高居民的消费倾向。其次,完善、覆盖面广的社会保障制度可以减少消费与支出风险,减少预防性储蓄,提高消费倾向。涂玉华(2012)认为,长期来看农村社会保障支出能够增加农村居民的消费支出,因此健全农村社保制度、扩大社保覆盖面可以为农村居民树立消费信心,使农村居民放心消费、敢于消费。肖攀、李连友、苏静(2016)基于1998—2012年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采用面板平滑转换模型分析了农村社会保障对农村消费的影响,结果发现,农村社保对农村居民消费存在门槛效应,在相应的门限值之后能够显著促进农村消费。
3.1.4 消费结构
消费结构决定了居民消费支出的投向,进而决定了不同产业乃至不同产品的消费内需规模。一般而言,生存型消费、享受发展型消费构成了居民消费结构的两个方面。随着人均收入的增加,居民消费中享受发展型消费占比会逐步增加。具体表现为:食品消费支出占比下降,教育、娱乐、医疗保健等方面的支出增加;居民消费更加注重“质量”。消费结构的变化需要产业结构、市场结构以及流通领域做出相应的调整。江小涓、李辉(2004)认为,我国居民特别是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激发了对服务业的巨大需求,但是与相同人均GNI国家的比较发现,我国服务业占比偏低,不能匹配居民消费需求。肖立(2012)以江苏省为例,考察了农村居民消费问题,指出农村薄弱的基础设施建设限制了农村居民在享受型消费方面的支出。孙红玲、唐未兵、沈裕谋(2014)认为,非市场化分配关系的交互作用持续时间过长,造成新的城乡二元结构障碍,其结果是人户分离现象与城镇化滞后问题的出现,抑制了我国城镇居民(包括常住人口与户籍人口)民生消费。郑维校(2010)认为,在一定时期内,消费规模与结构和流通规模与结构呈现出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关系。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影响消费内需规模的四大宏观影响因素之间呈现出递进关系。首先,人口因素构成了消费内需规模的基础,直接影响了需要的规模;而人口年龄分布、城乡分布以及人口素质则影响需要的水平与结构。其次,居民收入,特别是可支配收入决定了支付能力的高低,是需要向有效需求转化的重要前提。再次,有效需求向现实需求转化和投放,还取决于居民的消费倾向与消费结构。最后,居民最终消费的实现还会受到消费信贷、消费环境、消费外流等中微观因素的影响,对此将在后续章节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