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高楼阻断了邻里亲情,小区的围墙看不见外面的世界,在2022年都向往农村生活的时候,你是否记得,儿时母亲烛光里的影子。
月仙的母亲带着月仙在空地里收稻谷,这里春播秋收,收获的季节就把稻谷收完,把稻田退成平地。
在这空地里,晒着刚打回来的稻谷,竹席垫底,抓住竹席的这头,拉到竹席的那头,就可以把稻谷都放在中间,用簸箕把谷子再装进竹篓里,等月仙的父亲过来挑回家。
炊烟袅袅,在竹林和山坳里一座木头房子。
母亲总会在太阳下山的时候抓紧做晚饭,因为那时候还没有通电。
快速洗漱,吃晚饭。
父亲他们的节目就是打胡牌,也叫桥牌。
四色组成,纸长条,分别都是辛,将,兵,卒,士,相,马,炮,很像象棋的字,又不同于象棋的说法。
月仙的爷爷73岁,精瘦的个子,喜欢打桥牌,所以晚上的娱乐节目就是叫另一座山里的三叔公,和三叔一起过来打桥牌,加上月仙的母亲,正好四人成组。
点着煤油灯,偶尔会点一根蜡烛。
月仙的母亲在罩台前忙碌,她要把泥鳅烤成干。
她还需要把白天摘回来的野草煮熟,给猪吃。
收拾完碗筷,月仙的母亲整理屋子,其实就是简单的扫地,因为家里简陋。
饭后的母亲总是最忙碌的一个,她做在煤油灯前面,用竹子的针织毛衣,赶在冬天来临之前要把家里两个小孩的毛裤织出来。
母亲一边织着,一边打哈欠。
哥哥郑聪在门口用稻草点燃,把红薯放到稻草灰里烤红薯。
还会把豆子也一起放到稻草灰里烤,带着月仙在那里扒拉烤出来的豆子。
两个人嘴角都是草灰,一团一团的黑。
如果现在邀请你们去农村生活,你们愿意吗?
在老家农村没有水费,都是山里来的山泉水。
没有物业费,房子周围都是自己打扫。
买菜的日子也是集中在每五天一次赶集,赶集的时候舍得买的也就是豆芽,豆腐干。
更奢侈一点的是买咸带鱼,那几根带鱼是要留一大部分给哥哥上学吃的,哥哥用两个瓷杯子装菜。
一个杯子装辣椒酱,那是辣椒剁碎放了很多蒜末和盐巴。
另一个杯子就是装点白萝卜丝,或者装两块带鱼。
那就是一周五天的菜。
米是自己带的,每周一哥哥会和村里的小伙伴一起背着妈妈做的布书包,走2个小时的路程,到国道旁的小学上课。
那时候村里穷,学生也不多,建不起学校,更是请不到老师。
月仙的哥哥是个顽皮的小男孩。
每次去学校以后不好好学习,这点长大以后工作一直很后悔。
他住宿在学校,每次放学以后,就在学校里和同学爬树,学校里有好几十个寄宿的小孩,那是来自很多村庄的。
一个村十几个小队,只有这一个学校。
女孩子放学玩跳皮筋,爱干净的女孩子会把衣服拿到学校旁边的小溪里洗衣服。
男孩子总是玩得满头大汗,也不洗澡,回宿舍的时候用冷水往脸上抹一头的水就算是洗头了。
衣服更是不换,很多男孩子只有一套衣服。
他们虽然顽皮,但是各个都是热心肠,学校每周三都会安排学生去山上砍柴火,供学校的学生和老师蒸饭。
蒸饭请的是一个学校附近的孤寡老人。
老奶奶平时待学生也很好,她种了菜,平时煮菜也会给这些寄宿的小孩吃。
小孩子会给老奶奶提水井里喝的水。
也会主动得把柴火都抱到煮饭的灶前面,平时拿大锅盖这种重活,寄宿的男孩子也都会帮忙干。
那是贫穷的,精神上是很满足的,玩得开心。
在郑聪离开家乡前往福建打工后,小山村依旧保持着它的宁静与质朴,但在郑月仙和李兴国的心中,却悄然掀起了追逐梦想的波澜。
郑月仙和堂姐郑月英同在村里那所简陋的学校上学。学校的教室是几间破旧的瓦房,窗户没有玻璃,一到冬天,寒风就呼呼地灌进来。桌椅也是参差不齐,有的甚至缺了腿,用几块砖头勉强垫着。然而,这些艰苦的条件并没有阻挡住她们对知识的渴望。
她们深知,对于大山里的孩子来说,读书是走出大山、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每天天还没亮,整个村子还沉浸在梦乡之中,郑月仙和郑月英就已经起床了。她们借着微弱的星光,在院子里背诵课文。那朗朗的读书声,打破了清晨的寂静,仿佛是在向大山宣告着她们的决心。
夜晚,村里时常会停电,她们就点上一盏昏暗的煤油灯,在那跳动的火苗下复习功课。灯光昏黄而黯淡,映照着她们专注的脸庞,也将她们的影子拉得长长的。长时间在这样的灯光下学习,她们的眼睛布满了血丝,但她们从未有过一丝抱怨。
郑月仙的成绩在班级里一直名列前茅,她尤其擅长语文和英语。她写的作文常常被老师当作范文在班上朗读,那些充满真情实感的文字,描绘着她心中对山外世界的向往和憧憬。她的英语发音标准,读起课文来就像电台里的播音员,同学们都羡慕不已。
郑月英则在数学方面展现出了过人的天赋。那些复杂的数学公式和难题,在她眼里就像是一个个有趣的谜题,等待着她去解开。她常常为了一道数学题钻研到深夜,一旦找到解题思路,她就会兴奋得跳起来,那种喜悦和成就感,让她更加坚定了学习的信念。
而李兴国,在繁重的农活之余,也从未放弃过学习。每天,他跟着父母在田间劳作,除草、施肥、收割,样样都干。太阳火辣辣地烤着大地,汗水湿透了他的衣衫,但他的心中始终想着学习。休息的时候,他就会从口袋里掏出一本皱巴巴的书,如饥似渴地读起来,哪怕只有短短的几分钟,他也觉得无比珍贵。
晚上回到家,他已经疲惫不堪,但他还是强打着精神,坐在那张破旧的书桌前,开始复习功课。他没有多余的辅导资料,就把课本上的知识点反复抄写、背诵,直到烂熟于心。遇到不懂的问题,他就会在第二天早早地来到学校,向老师请教。
在学校里,李兴国是同学们眼中的学霸,他的成绩在年级里一直稳居榜首。他不仅自己学习好,还经常帮助其他同学。当有同学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他总是耐心地为他们讲解,直到他们完全理解为止。他的善良和乐于助人,赢得了老师和同学们的一致喜爱和尊敬。
尽管学习的道路充满了艰辛,但郑月仙、郑月英和李兴国从未想过放弃。他们相互鼓励、相互支持,在梦想的道路上携手前行。他们会在放学后一起讨论学习上的问题,分享彼此的学习心得;也会在考试失利时,互相安慰,共同寻找原因,总结经验教训。
在一次全县的统考中,郑月仙、郑月英和李兴国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他们的名字在学校的光荣榜上熠熠生辉,成为了全校师生的骄傲。当他们拿着奖状回到家中时,父母们的脸上洋溢着欣慰的笑容,整个村子都为他们感到高兴。
然而,他们并没有因此而骄傲自满。他们知道,这只是他们人生道路上的一个小小的起点,未来还有更长的路要走。他们依然每天早起晚睡,努力学习,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而不懈奋斗着。
而此时,远在福建打工的郑聪,也在关注着家乡伙伴们的消息。他从父母的来信中得知了他们的成绩,心中既为他们感到高兴,又有些羡慕。他深知自己没有机会继续读书,但他希望郑月仙、郑月英和李兴国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走出大山,去看看外面更广阔的世界。
在这个小小的山村里,郑月仙、郑月英和李兴国的梦想正在悄然绽放。他们用自己的努力和汗水,书写着属于自己的青春篇章。未来的日子里,他们又将面临怎样的挑战和机遇呢?他们能否实现自己的梦想,走出大山,开启新的人生旅程呢?这一切,都充满了未知,等待着他们去探索和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