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英华蕴藉《榴花梦》

《榴花梦》,清朝李桂玉(1821—1850)作,成书于道光二十一年(1841)。它共有三百六十卷,四百八十三万八千四百余字,七十三万六千五百余行,有“天下长著”之称,它是我国现存最长的一部弹词小说,也是中国最长的古典小说,同时也是世界上最长的韵文体长篇小说。它与《红楼梦》有“双璧”之誉,比《红楼梦》长四倍,比列夫·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长三倍。用韵文写成的《榴花梦》,比世界上最长的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多四十多万行。三百六十卷的长篇中,有三百五十七卷系李桂玉原作,后三卷由署名浣梅女史的福州女子翁起前和杨美君于1939年续补完整。

(一)《榴花梦》的流传与版本

《榴花梦》这部长篇弹词小说在福建民间流传有一百余年的历史。一百年来,一直以抄本形式流传,在福建地区深受女性欢迎,传说作者还没有脱稿时,就在当地官宦人家的闺阁中辗转抄录,转抄颇甚,甚至未出嫁的女儿在家中抄写《榴花梦》,以备出嫁时作为嫁妆。据百岁老人叶清芬回忆说:“弹词为妇女们所最喜爱的东西,故一般长日无事的妇女们,便每以读弹词或听唱弹词为消遣永昼或长夜的方法。一部弹词的讲唱,往往是需要一月半年的,故正投合了这些被幽闭在闺门里的中产以上的妇女们的需要。她们是需要这种冗长的读物的。”[15]《榴花梦》的抄本于道光年间在福州本地流传,也在书铺中租赁,据说租借时每天每册租金高达20文铜钱,但仍有大家闺秀半夜三更派人敲门租借。《榴花梦》是一部供案头阅读的弹词小说作品,虽名为弹词,实际是在案头阅读。如林复生《福建弹词小说〈榴花梦〉抄本当议》所言:“据老一辈人讲述,没有见过民间评话艺人演述过《榴花梦》,虽然其中夹杂有福州的方言俗语,但为数不多,明白流畅的文语仍占主导地位,因此,《榴花梦》与福州评话没有多大联系,说它是一部供案头阅读的弹词小说作品,似更为确切。”[16]

珍贵的《榴花梦》作者手写本早已消失。据林复生《福建弹词小说〈榴花梦〉抄本刍议》说:“李桂玉写到第340卷后,已是贫病交加不能为继,她深恐自己在世时日不多,于是就将大贡纸抄写的书稿和原稿交托她的一位邹姓干女儿收藏,邹姓干女儿后来迫于生计,就将原稿和书稿典押他人,终至无力赎回。”又据百岁老人叶清芬回忆:“李桂玉晚年,曾在福州李家书馆教学,大致有三个比较心得学生,其中姓邹的认李桂玉为干妈。这三个学生年长,李桂玉亲手誊出三部《榴花梦》原稿,以自己心血的结晶,为她们陪嫁的妆奁。”[17]以上所提:邹姓干女儿收藏后典押他人的作者手稿或作者亲手誊写的三部原稿本至今流落何处皆不得而知。《榴花梦》的抄本也所存无几,因这部长篇弹词小说篇幅太长,很多抄写多至半途而废,未能完成,而由未出阁女子誊录的手抄本,也大多随着她们出嫁和迁徙而散落四方,少有全帙。

在中国文学史上,首先注意到这部长篇巨著并进行著录研究的是著名的现代作家、文史学家、版本学家郑振铎,他在1938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中国俗文学史》中首次提到《榴花梦》:“福州传唱最盛者为‘评话’,也即弹词的别称,中多杂以方言。但多为抄本,很少刊印出来的。闺阁中人往往向出赁这种‘评话’的铺子去借阅,有《榴花梦》评话一种,最负盛名。闻有300余册,可谓最冗长的一种了,惜未得一读。”[18]由于这一提,载于《中国俗文学史》中的这部长篇巨著于是引起学界注意。后在20世纪50年代初,郑振铎在家乡福州偶然得到其手抄本,便即选入校勘,即定名《榴花梦》。

1956年中国曲艺研究会曾派人到福州搜罗此书,只购得第一卷至五十卷有头无尾的抄本。到1964年,福州当地的4位老学者,多方搜集,花费了整整15个月时间整理校正了4套完整的《榴花梦》手抄本,这即《榴花梦》现存最早版本,为光绪十年(1884)抄本。这4套手抄本一套送到了北京图书馆(现国家图书馆),一套珍藏在福建省图书馆(最善本,“文革”前曾校勘,有《校勘记》五卷),一套在福建省文化局戏曲研究所(“文革”中有散失,后抄配),一套在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有抄配)。之后福州古籍书院誊印了一批手抄本,现存的线装校勘本就是由福州古籍书店出版,每套186册。如今在全国仅剩下十来本了,由于年代久远,书本被虫蛀得很厉害。福建省闽侯县图书馆存有一套,是该馆的镇馆之宝。新出版的10册《榴花梦》,横排铅印精装本,1998年由中国文联出版公司付梓,共印刷了3000套,每套标价880元人民币。

(二)《榴花梦》的作者和创作

《榴花梦》作为一部弹词小说,一部民间文学巨著,虽然在当时当地流行传播,但很多持有“正统”观念的“正统”文人仍视民间文学为“难登大雅之堂”,不重视对此类民间文学的研究。《榴花梦》未留下关于作者太多的资料。至今可查的关于写作者李桂玉的确切资料,主要见于《榴花梦序》一文,由小说作者李桂玉的盟姐陈俦松署名“佩香女史”所作,序文记载:“今夫《榴花梦》一书,系余盟姐桂玉所著。盟姐生于西陇,长适南湘,为舅氏所钟爱。性本幽娴,心耽文墨,于翰章卷轴,尤为有缘。每于省问之暇,必搜罗全史,手不停披,出语吐词,英华蕴藉。常对余偶评历代兴衰,于唐室大有感叹。盖自贞观之后,法纪乖张……阅史至此,能无掩卷三叹乎?因出所著《榴花梦》,给予披阅。”[19]

以《榴花梦序》为主,综合其他可查资料,可勾勒出作者生平经历及创作情况的轮廓:《榴花梦》的写作者李桂玉,又名妲玉,字姮仙,出生并自幼生长于甘肃陇西巩昌府。陇西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陇山渭水,地域开阔,形盛博大,四路通衢,是古丝绸之路甘肃的中心文明地域。从汉代到清代一千五百多年间,这里间或是甘肃省会置地或重要郡州府的置地,历史上在此地形成了关陇军事贵族集团,他们在西魏、北周、隋和唐初都占据着统治地位,尤其在唐代因李氏陇西皇室而最为鼎盛。由于大唐文化遗风浸入民间文人学士根深蒂固,此地历来才人辈出,史典中素有“天下李氏郡旺”“老子原故里”“李白原故里”“秦王原故里”之称。[20]李桂玉自幼就生长于此人杰地灵、历史文化渊源深厚之地。她长于仕宦之家,受关陇文化濡养,自然地对历史上存在于此地的李氏陇西皇室有认同感,以为同宗,认同李氏血脉之传,竭毕生精力创作的《榴花梦》即取材于李唐故事。生于斯长于斯的李桂玉,濡染到唐代陇西籍传奇小说作家李朝威、李公佐、李复言《柳毅传》《南柯太守传》《杜子春》等名作故事,留心采集各种离奇怪异、蝴蝶鸳鸯故事,为她日后删订《三奇缘传奇》(已散失)、创作《榴花梦》积累了素材。李桂玉生来性情幽娴,好读书,博闻多才,长于诗体,她爱好文章写作,尤其对历史感兴趣,好思考历代兴衰之理,尤其“于唐世大有感叹”,这为她日后小说创作《榴花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桂玉成人后嫁于湖南,丈夫为福州望族林肖蝓,后随夫还居福州,夫早逝,迫于生计,在李厝馆寓庐设馆课女童,晚年在福州以此为生[21],在书馆教学的同时,寄情寓意,撰成《榴花梦传奇》前三百五十七卷,未竟而谢世。

关于此书的写作动机和背景,李桂玉的盟姐佩香女史陈俦松在《榴花梦序》中谈到,作者“常对余偶评历史兴衰,于唐室大有感慨。盖自贞观以后,法纪乖张,中、晚以来,朝纲废弛,外藩侮主,逆阉无君。神器动摇,柔懦不振”。根据《榴花梦》两篇序文所题时间:“道光辛丑(1841)年梅月(农历五月)”,李桂玉的《榴花梦》小说写成于道光年间。作者李桂玉生活在清朝由兴盛入衰的嘉庆、道光年间。《榴花梦》写作和反映的年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时期,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帝国主义入侵,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历史时期,此时的清王朝已经历200多年历史,整个封建王朝即将谢幕,处于末世王朝,其内部积累的阶级矛盾正日益尖锐化,又遭遇帝国主义入侵,内忧外患,风雨飘摇,日益走向末路的封建王朝统治上层手足无措、求降自保,对代表人民力量的抗敌爱国势力也畏惧恐慌,在殖民势力恐吓下,林则徐、邓廷桢等爱国抗敌名臣也备遭打击迫害。倾巢之下,焉有完卵?而此时的李桂玉又遭遇丧夫,没有了一般女子所有的家庭庇护,她更充分感受到时代风雨的侵袭。李桂玉是一个闺秀,身世坎坷,到读史有感而进行创作的时候,已是没落门庭了,致使她不能闭门不闻世事,为生活、或为了其它的原因。于是她自然地产生愤起反抗的英雄气概,她谴责当道“柔懦不振”,谴责权臣卖国求和、残害忠良,抨击昏庸官吏“武将文臣枉许多,平时坐享皇家禄,到此无能代国劳”。所以这部《榴花梦》小说不纯粹是写唐世、写历史,也是作者生活的现实世界的投射,是作者在精神的现实世界中所构筑的一个抵御风雨的理想榴花之梦。

《榴花梦》后三卷,续作者署名为“闽侯浣梅女史”,续于1935年。据查考,“浣梅女史”系现代福州女作家翁起前和杨美君的共同笔名。翁起前毕业于福州女子师范,由于封建家庭的束缚,无法“打破牢笼飞彩凤”,在她31岁那年,偶然间发现附近一家老婆婆家中藏有《榴花梦》,几经周折,才租借到手,看完全书三百五十七卷,深为书中女子的英雄业绩所感动,但美中不足,这部弹词没有结尾,遂生续貂之意。她反复研究原作,反复构思,安排结尾,腹稿酝酿了十年之久。1935年,她趁亲戚杨美君从天津来福州寄居之机,花了8个月时间合作续写完《榴花梦》最后三卷。杨美君丈夫游克昌在福州开设当铺,家道殷实富有,但生活奢侈,娶五房妻室,杨美君排行第三,杨对丈夫的奢侈行径深为不满,和翁起前有共同的渴望妇女挣脱封建枷锁的希望。她与翁起前共同把《榴花梦》续写完,足成三百六十卷全帙。她们的续书中柳湘君继承桂桓魁的英雄事业,唐皇后被谋害,桂桓魁之子梦蛟为太子李诚谋抓杀害皇后的凶手,报了深仇大恨。蟒蛇精化为仙女谋刺梦蛟,被罗毓铨擒杀……。续书是否符合原作意图,不得而知,但成其全璧,这点实在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三)《榴花梦》的得名和故事

《榴花梦》得名于此书第二卷中男主人公桓赋玉所做的奇梦:他在一棵石榴树下避雨与五个执花美女相遇,预示了他一生的婚姻。故事主要叙述唐朝年间,桂、桓、梅、罗几家族的男女英雄,互相联姻,携手平定国家乱局,建立并治理藩国的故事。《榴花梦》之榴花,色彩鲜艳,苏轼有《贺新郎》词描绘此花:“秾艳一枝细看取,芳心千重似束。”石榴最早由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即新疆南疆等地时从西域带回来石榴种子,栽植于古长安,也就是现在陕西西安临潼一带。李唐宫廷如杨贵妃等喜爱此花,石榴花现在还作为西安市的市花。渭水一带遍栽石榴树,石榴花开在盛夏,灿若云霞,灿烂热烈,灼人眼眸,是象征着成熟美丽、幸福富贵、多子多福、家室兴旺的梦之花,蕴含着作者李桂玉美好的思乡般的梦想。

《榴花梦》是一部弹词小说。弹词是明末清初时发源于江浙一带的新型小说话本,最初以手抄本形式流行,后来随着书坊大量的刊印出版,以及众多艺人结合琵琶、三弦等伴奏乐器,将之发展成为一种兼有说唱的新型曲艺方式。弹词小说则多以七言韵文和散文相间来虚构故事和人物形象,它的内容与一般长篇小说略同,具有完整的故事性。弹词小说初时多是民间落魄文人整理原创,被儒家正统人士批为“乞儿谎语”,故长期不被传统文学界重视,从明末清初到民国初年“大家闺秀”们对弹词小说的延续,贡献甚为巨大,使这种小说形式焕发了历史生机。从17世纪至20世纪,女作家创作弹词数量很大,单是流传下来的文本就有三四十种,如《天雨花》《再生缘》《笔生花》《凤双飞》等,多长篇巨制,动辄百卷。主要以儿女英雄类为主。《榴花梦》是“弹词小说中之最大作品”,塑造了文武双全、女扮男装、建功立业、保国安邦的女英雄形象代表。

《榴花梦》以唐朝的衰落藩镇割据时期为历史背景,借桓武、罗玉桂、梅媚仙、桂桓魁四大家的变化,评论当时的政局,借古讽今,体现了李桂玉的忧患国事民生的思想。作者以桂恒魁的主要经历为主线,交织四大家族联姻及宫廷政治风云的副线。主要情节是描写了一位能文善武、智勇绝世、有治国才能的女英雄桂恒魁(桂碧芳)的一生。作者将凡属人世间的一切丰功伟绩都理想地集中在女主人公一人身上。桂桓魁幼出名门,长逢乱世。在权奸当道,勾结外藩,倾覆邦国,唐帝被围于扬州之时,她毅然女扮男装,起兵经略天下。她先平定叛乱,然后回兵救驾,唐帝拜她为天下兵马大元帅,让她节制诸路勤王军马,分兵收复失地。当事定之后,唐帝赐她丹书铁券,裂土分王。但数年后,唐帝又嫌她功高震主,产生猜忌。于是罗织罪名,准备将她赐死。后来她以自己的聪敏才智克服种种困难,才幸免于难。再后来,朝政混乱,外侵重生,皇帝才醒悟,又令桂桓魁统兵平定南蛮,并回师北上,诛锄奸党,整顿国家。整个故事以大圆满结局,女英雄桂恒魁功成身退、恢复女装、相夫教子,构建了女作家集社会理想和家庭理想合一的女英雄的理想人生境界。

(四)《榴花梦》的人物和艺术

《榴花梦》人物众多,约300多个。小说重点塑造了一个理想的女英雄形象桂恒魁,作者在自序中说:“是书也,独生色桂恒魁一人耳。夫桂恒魁一女子也,生居绮阁,长出名门,仕女班头,文章魁首,抱经天纬地之才,旋转乾坤之力,可称女中英杰,绝代枭雄,千古奇人,仅闻仅见。当其深闺雉伏,不飞不鸣;一经骇浪,惊涛光起,百年事业。”女主角桂恒魁是一个“天下奇才”的女英雄,她生活于唐朝,闺名桂碧芳,她幼出名门,长逢乱世,自幼习得文武双全。她胸怀壮志、治国为贤相良将,齐家是贤妻良母。作者把人间的一切美德、天下所有的功勋,都集中在这位女英雄身上。作者把抱负、理想、才情、爱憎全部融入女主人公一身。小说明显带有自传的性质。

桂恒魁原名桂碧芳,桂碧芳一日在花园得到仙书,习练剑法时,夜遇表哥桓赋玉,表哥向她求婚,碧芳应允。后桂碧芳在一次家船遭劫中不敌强人,投江自尽,被仙女救至龙家花园,与龙雅玉结为金兰,从此“弃脂妆台,拾衣冠于廊庙”。桂碧芳乔装书生,改名为桂恒魁,帮助龙雅玉解除了史家逼婚的危机。后来又赴京考中状元,被张小姐彩楼招亲,入赘为婿。这时,表哥桓赋玉又与梅媚仙订婚。后因媚仙被逼和藩,跳水自尽,被桂恒魁救起,结为金兰,改名恒超,并易男装,中武状元。二人挂帅赴北番救出桓赋玉,此时恒赋玉认出媚仙,并从媚仙口中得知恒魁真相。凯旋回京后,恒超恢复女妆,嫁于赋玉。恒魁却不愿改换女装。她向君王讨到丹书铁卷,受封为南楚国的藩王。在她满怀欢喜,准备离京赴任的时候,赋玉与恒超向皇帝奏明桂恒魁的女性身份,结果桂恒魁及假妻张绛枝连同南楚国的藩位都归了恒赋玉。桂恒魁气得大病一场,欲弃世学道,但考虑到父母恩情和她与媚仙的姐妹情谊,强忍悲愤,继续她的未竞事业。此后,她做中宫,为国母,弃前嫌,辅佐赋玉治理藩国,匡扶社稷,当外藩再度入侵时,桂恒魁又提兵殄灭南蛮,并回戈北上,肃清君侧,终于廓清宇内。桂恒魁是一个集英雄美德之大成的人,极富人格魅力,正如《榴花梦自序》所说“尤难者,处千军万马之中,谈笑自若;际恶怪奇妖之队,锋刃莫撄。情钟姐妹,何辞割股伤身;义重兄弟;不惮开疆拓土。驭兵料敌,则别具心裁,覆险临危,不形声色。为千百代红裙巾帼,增色生新。”她性格的主要方面是刚强、豪爽、有心计、尚权谋,堪称女中丈夫。最不同寻常的是:“众人皆醉,而彼独醒。”她以大智大勇入世济世,又以大彻大悟出世脱俗,她文武双全、智勇绝世,集刚柔相济之美好,表现了作者对理想人生境界的哲思。《榴花梦》成功塑造的女英雄形象,一洗百世裙钗所受的封建桎梏,让闺中女子扬眉吐气。

作为与桂恒魁对照出现的人物梅媚仙则是另一种理想女性的典型。她与其他女英雄相比有更多的女人味——“赋性偏柔软”,为人随和,善良纯真,温柔婉顺,细腻多情。但她又不是那种恪守妇道、软弱无能的普通女子。她出身于书香门第,通览书史,擅长诗赋。通过应试,入宫做了女学士,为公主授课。她与恒赋玉一见钟情,私订终身。为国家大局,她被迫和番,因不甘受辱,欲守贞自尽。获救后中武状元,在战场上能征善战。与桂恒魁的形象相比,她在治理国家时暴露了性格的弱点,如心软、无主见、重情面、无是非、缺乏思考等。但瑕不掩瑜,作品中说她“成就芳名只为情”,表现在与桂恒魁的交往中,知音姐妹情谊笃厚,婚后与赋玉伉俪情深。梅媚仙对她生活中最爱的两个人,表现出忠心耿耿,但又难以周全。为此,桂恒魁怨她“死重恒郎不重吾”。但最后为了追随金兰姐,媚仙抛弃夫妻恩爱、父母子女天伦,恒赋玉埋怨她“盖世痴迷无过汝,只念中宫姐妹情”,“金兰有姐何恩爱,鄙孤不及女娥眉”。金兰情胜过了海誓山盟,反映了作者对女性情谊的偏爱。

《榴花梦》还塑造了几十个反抗旧礼教、走出深闺、各建奇功的巾帼英雄形象,她们中有精通岐黄之术、多次救死扶伤的女医生韵珍(化名岳钦祥);有武艺超群、指挥神勇的女帅珠卿、毓钗;有落户绿林、智勇双全的女侠钱彩春、李艳珍、柳桂仙;有超凡入圣,功力卓越的女仙祁艳雪;有女扮男装,为官忠正的艳徽(化名耿瑶光)、秦丽娟(化名潘茗仙)、潘茗卿等。这反映了作者李桂玉的英雄情结,在民族危亡时期,巾帼不让须眉,欲拯救国家百姓于水火的英雄气概。

《榴花梦》这部巨作是用韵文写成,每卷回目,用八字四句组成,如第一卷:“唐天子建储安国本,贤小姐园中争宝剑,桓总戎遣子探慈亲,桂舍文月下遇妖魔。”全书多用弹词七字句的韵文写成。采用明白流畅的通行文语“语体入诗”,不夹杂方言俚语。文笔通俗活泼秀丽流畅,韵如环扣,节律相称,文词畅美朴实,运用典故贴切准确,无论记叙与描写,都带有我国古代女性作者特有的细腻特色。读起来令人产生一种平凡的美感,情节动人。关于艺术上的特色,陈俦松说:“提纲布伏,莫不一新。如海市蜃楼,隐约幻化;如天孙织锦,绮丽惊奇”,“意则层出叠深,事则千奇万变。望之如危峰叠嶂,屹立参差,或形舞凤飞鸾,或现龙蹲虎踞”,评论颇得其实。《榴花梦》卷帙浩繁,谋局布篇纵横变化,层出叠深,堪为我国弹词小说翘楚巨作。

(五)《榴花梦》的人性价值和影响

首先,《榴花梦》最值得肯定的是它的女性价值。作为闺阁女作家的闺阁之作,《榴花梦》为千百年来被封建桎梏压迫的广大妇女鸣不平,表现了很多女性在父权、夫权淫威下的婚姻悲剧,塑造了完美的女英雄形象,故事长期流传于福州“闺阁”之间,为闺阁中人所喜爱,但它不同于一般的才子佳人小说,体现了当时妇女同胞新的精神诉求。清朝末年闺阁外的风声雨声不可阻挡地影响到女性,特别是接受过现代女学教育的中上层知识女性,她们有主动地参与社会生活的愿望,已不满足仅是相夫教子,不满女性被规定的“雌伏”状态,不满于活动氛围囿有一己之家,已有关心社会、匡救天下的更高愿望,所以《榴花梦》中的女英雄形象能够得广大妇女之心,李桂玉为天下妇女同胞唱出了要求解放、实现自身价值的时代愿望。从这个意义上分析,《榴花梦》的思想可以说不亚于《再生缘》。人们将《再生缘》与《红楼梦》并称南缘北梦,《榴花梦》中女性意识的觉醒,女性价值的实现,更以其篇幅胜过一筹,表现出作者对男女平等社会的朦胧追求。

其次,《榴花梦》展现了高层次的精神恋爱价值。《榴花梦》对以郎才女貌作为爱情标准的老套有所突破,显示了作者在社会伦理道德观和审美观念上的突破。由于女性对现实婚姻状况的不满、厌倦乃至失望,反映在小说中出现了对常态婚姻淡化和消解的倾向,试图追求婚姻的“非常态”,故意模糊性别界限,描绘平等的如同朋友般的恋人关系,注重两性由相敬到相慕,再到相爱的过程,忽略普通男女间相厮相守的平凡,往往营造出一种“清”的气质和氛围。善于借性别身份的隐晦不明,表现其精神层次恋爱的魅力。

最后,《榴花梦》反映了补天救世的历史责任意识。《榴花梦》是一部具有警世意义的历史演义,它取材于唐朝故事,以女英雄桂恒魁成长壮大的过程,匡扶大厦将倾局面的英雄事迹为线索,兴谈唐代的兴衰,同时谈古讽今,以“梦”反衬现实,反映“外藩侮主”“宫闱淫乱”“草野怨声”的社会现实,指斥清政府的腐败、奸相的弄权,无情地抨击“废弛”的“朝政”,痛惜那些由于妒贤嫉能而“宰相不举”“天子不用”的英雄,严正指出“贤才抱屈”“英雄流离”的后果,呼唤英雄救世,呼唤明君良相。作品中有补天救世的高尚思想,作者表现出忧国忧民、愤世嫉俗的崇高思想境界。

《榴花梦》作为一部中国最长的弹词小说,以其鸿篇巨制,书写了女性辉煌的奋斗历史,构筑了一个历代女性无限向往的精神世界,为人类心灵世界描绘了芬芳的榴花梦想,绵绵无尽。

参考文献:

[1]黄飞英:《闺阁巨著〈榴花梦〉与三位女作者》,《知识窗》,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年。

[2]范开宏:《中国最长的古典小说——〈榴花梦〉》,《图书馆建设》,枣庄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03年。

[3]阿英:《弹词小说论》,《小说闲谈四种》,上海古出版社,1985年。

[4]鲍震培:《中国女性文学叙事传统的建立——清代女作家弹词小说创作回眸》,《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

(作者:刘美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