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临床安全合理用药
- 刘良主编
- 1782字
- 2025-04-12 21:15:35
二、给药途径和剂型
(一)给药途径
给药途径与有效性及安全性密切相关,中药的传统给药途径以口服和皮肤给药为主,故在此主要介绍口服和皮肤给药。
1.口服给药 口服给药具有简便、安全等优点。但有些药物在胃肠内会被消化液破坏。胃肠的病理状态也可能影响药物的吸收速度和吸收量。另外,只有在胃酸中呈脂溶性的酸性药物,才可在胃中被吸收;碱性药物在胃酸中不呈脂溶性,不易透过胃黏膜,必须在碱性环境的肠中才易被吸收,故多数药物须进入肠道后才能被吸收。因此,影响胃排空时间的各种因素,包括胃的盈虚、胃内食物性质等均能影响药物的吸收速度。
2.皮肤给药 皮肤给药的优点是不受消化道的酸碱度、微生物及酶的影响,并且吸收药物的速度变化较小,能够提供比较恒定的血药浓度,而且可避免肝肠循环的首过作用,减少药物代谢的丧失。此外,皮肤给药还可避免刺激胃肠而产生副作用。一旦出现不良反应,可立即除去药物,保证用药安全。在一定穴位的体表用药,还可通过药物对腧穴的刺激,对内脏或全身疾病产生类似于针灸的特殊治疗作用。
但若使用不当或过敏体质者,则可产生皮肤过敏、损伤等不良反应。
(二)剂型
早在《黄帝内经》中就记载有汤、酒、丸、散等中药的不同剂型,历代续有发展。关于剂型与药物疗效的关系及选择剂型的方法,古医籍中早有论述。如梁代《本草经集注》云:“本说如此。又疾有宜服丸者,宜服散者,宜服汤者,宜服酒者,宜服膏煎者,亦兼参用,察病之源,以为其制耳。”金元时期的李东垣更进一步指出:“大抵汤者荡也,去大病用之;散者散也,去急病用之;丸者缓也,不能速去之,其用药之舒缓,而治之意也。”
由于剂型不同,药物在机体内被吸收的情况不同,因而剂型也会影响中药的临床效应。故认识不同剂型的疗效和作用特点,合理选用中药剂型,将有助于临床疗效的提高及减少毒副作用的发生。
1.根据病证特点选择剂型 不同剂型具有不同的作用特点,甚至产生不同的治疗效果,故首先必须随病情的需要来确定药物的剂型,并应注意其禁忌病证。中药剂型种类繁多,仅举例介绍常用的几种。
(1)汤剂:汤剂处方可随证加减,切合中医辨证论治的需要,且药物吸收较快,为传统和目前最常用的中药剂型之一。药物在煎煮过程中,各种复杂的化学变化有可能使药效增强,或毒副作用降低。汤剂还有载药量多的特点,尤宜于服用量大,或治疗复杂难治性疾病的方药。大部分病证可选用汤剂。
(2)酒(酊)剂:酒本身具有活血通络的功效,易吸收且能增强药性,但酒亦能促进有毒药物的吸收,如草乌、川乌、附子等浸酒更易导致中毒,故忌用酒泡服有毒药材饮片,只可外用。风湿痹痛、跌打损伤、瘀血阻滞等病证宜选用酒(酊)剂。小儿、孕妇、酒精过敏、心脏病及高血压患者慎用酒剂或酊剂。
(3)散剂:据使用方法不同而分为内服散剂、外用散剂、煮散剂等。外用散剂主要用于皮肤、黏膜、五官疾患;煮散剂与汤剂比较,煎出率高,吸收、奏效快。大部分病证可选用散剂,其是值得推广的剂型。
(4)丸剂:丸剂根据辅料的不同有多种类型。常用的蜜丸溶散缓慢,作用持久缓和,患慢性病或需要进补者多选用之,但糖尿病患者忌用。糊丸和蜡丸质地坚硬,内服可以延长药效,减少药物对胃肠道的刺激,故多用于一些含毒性或刺激性较强的药物。
(5)颗粒剂:服用方便,以开水冲服,吸收较快,目前有单味药的中药颗粒剂,方便配方及服用。大部分病证可选用颗粒剂。
(6)茶剂:常用袋泡剂,便于携带,使用方便,尤其是夏天或保健类的药物适合选用茶剂。
(7)曲剂:具有健脾胃、助消化、消积导滞等功效,食积病证宜选用曲剂。
(8)膏滋剂:以滋补为主,兼有缓慢的治疗作用,体虚之人的补虚用药宜选用。但较滋腻,消化不良或脾失健运者,应配伍理气健脾药。
2.根据药材性质特点选择剂型 应根据药物的性能功效和性状特点、理化性质等选择恰当的剂型。如有效成分难溶于水的药物(如甘遂、琥珀等),或不宜加热及不宜入煎剂的药物(如冰片、麝香、苏合香、牛黄等),或气味臭秽之品(如阿魏),以及毒性大(如蟾酥),或对胃肠刺激性较强的药物(如斑蝥)等,宜作丸或胶囊类制剂服用,不宜作为汤剂服用。
多数药物都可作散剂服用,但液体类或半流体类药物(如竹沥),或含大量糖、油脂等成分而不易研细的药物(如熟地黄、肉豆蔻),或对黏膜刺激较大的药物(如皂荚、芥子),则不宜作散剂服用。
有效成分易溶于乙醇者,可作酒剂服用,反之则不宜作酒剂(如矿物类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