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写说明

中医防病治病的主要手段是中药,尤其是根据中医辨证论治及中药药性与七情和合等理论合理、正确地应用中药复方。可见,论中医临床的安全合理用药问题,并非仅仅是掌握单味中药品种真伪和品质优劣的鉴别,以及掌握单味中药的药性、毒性及处理方法,更加需要紧密结合理法方药理论,以及根据患者的体质、疾病及其证候特点,确立因人、因地、因时、因病、因证制宜的处方原则,同时合理地开具处方及给予医嘱。换言之,中医临床安全合理用药原则及方药的确定,是一个仔细权衡用药利弊和评估医疗风险与效益的审慎、周密过程,贯穿在医与药、利与弊、得与失之间的反复连动和斟酌,最终找出一个最适当的治疗方案(包括处方及用药方法等)给予患者。因此,善于临床安全合理用药者,必定知医而识药,知常而达变,且常中有变,变中有法。此书虽以“安全合理用药”命名,实则为中医临床防病治病、遣方用药而著,力求使临证者做到安全、有效、合理用药。

目前,市场上不乏有关中药毒性及安全性的中药学著作,中医临床各科专著也众多,唯这些著作并非以中医临床安全合理用药为出发点,以及采用以医带药、医药结合、药为医设的方法论述中药的安全合理用药问题,或论医,或论药,或重医轻药,或重药轻医,甚至医药脱节,这难免有失偏颇。此书试图克服这一弊端,将医与药紧紧相扣,让临床中医师能够直接参阅书中的有关论述、方法及文献资料为患者开具安全合理的处方,这也是此书的一个重要特点。在内容取舍上,本书既借古汇今,古今资料互参,力求全面完整,又以临床实用为原则,特别是对临床确有疗效的常用有毒或烈性中药予以重点论述;在写作方法上,既力求简明务实,避免冗长论说,又试图深入浅出,知医达理,使读者读之能用,用则有益。

一、本书的篇章结构

本书分为上篇(总论)和下篇(各论)两大部分。

总论分为三章。第一章为绪论,较全面地阐述了中医临床安全合理用药的概念、特征、意义及目的,以及追溯中医临床安全用药的历史沿革,介绍中国内地和香港的有关法规,归纳中药的安全性与中医临床合理用药的基本要素等。第二章从药物因素、医学(用药)因素、机体及环境因素,以及药后调摄等方面阐述了与中医临床安全合理用药的相关因素。第三章从中药作用的基本原理、有毒中药的安全合理用药、各系统病证的用药特点,以及中药药膳、特殊人群、病证用药禁忌、正确书写处方等方面阐述了中医临床安全合理用药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各论为常用中药临床安全合理应用的具体内容,与总论相呼应,使读者既有宏观而全面的理解,又增加具体的用药知识。各论中按功效将各种药物分类,共分为十五章,每章均分四节加以论述。第一节旨在连接中医药基础理论,概述该类药物所治病证的主证、病因病机、兼证、鉴别要点以及治则治法,力求简要而具有针对性,并且特别强调根据中医药理论辨证用药。此外,该节还根据药物的性能特点进行适当的分类介绍,包括结合中药的传统理论和现代的研究资料,论述药物的作用原理。第二节概括了该章药物安全合理用药的共性问题,以及为不同病证、不同兼证、不同人群、不同季节、不同地域患者处方时的安全和合理选药。此外,该节还对该章药物的用量用法、药后调摄、药膳的安全合理应用等也进行了论述。第三节和第四节分别论述了重点和一般药物的安全合理应用,力求理法方药融会贯通,并以安全用药为要务,对有安全隐患的药物给予详细论述,对一般药物则简要论之。

二、本书具体药物的内容编排结构

本书共选药184种。选药的重点为有毒,或药性较为峻烈,或临床报道有不良反应,或所含部分化学成分有安全隐患的药物,以及临床常用、方剂中配伍频率较高、有特殊疗效或特殊使用的药物。每章按毒性或峻烈药物、一般药物排序,以突出安全用药的要旨。根据香港地区的法规和实际用药情况,本书论述的仅为中药饮片,对中成药及注射剂则未予收载。

具体药物的阐述按以下内容进行安排,但如某药的某项缺乏,则该项不纳入:

1.概述 包括药名、来源、图片和应用历史。其中药名使用中文名和拉丁学名,中文名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或国家统编教材为准。来源则列出正品药材的来源、拉丁学名及药用部位。药材图片共96幅,选择重点药物和部分一般药物。应用历史仅就历代对该药物的安全和合理用药的认识以及用药情况做简要概述,以了解其应用的历史概貌。

2.作用特点 概述传统中医药理论对其性味、毒性、功效特点的认识,现代研究的结果,以及影响药材疗效的因素,如种植、品种、药用部位、炮制等,以利于中医师根据临床需要选用。

3.安全合理用药 介绍药物的适应证(药证相符)、禁忌证(重点是病证禁忌和特殊人群的用药禁忌)、用法用量、疗程,以及服药中的注意事项,并总结历代著名医家在用法用量方面的使用经验,以供临床参考。中药有独特的应用方式如配伍、煎服法等,但现在许多方法已不多用,导致中药的疗效和安全性受到影响,本书在此方面亦尽量介绍。

4.不良反应及处理 概括药物出现不良反应时的临床表现、中毒原理、中毒解救措施和预防措施,并附典型不良反应病例。需要留意的是,许多中药临床不良反应报道仅是个案报道,其毒性并不一定与该中药有关,收录这些报道的主要目的是为广大读者提供参考,临证若遇到类似情况,可便于诊断和治疗。

5.鉴别用药 对药名或功用相似的药物进行比较,同时对于容易因混淆用药而引起不良反应的药物予以强调。

6.配伍用药与减毒增效配伍 部分药物项下也收录了具有增效或减毒的著名配方,其中大部分是历代医家临床用药经验的积累。

7.与西药合用的禁忌 虽然香港特别行政区法规不允许中西药合用,但实际上许多患者存在着中西药并用的现象。而在内地,中西药并用则比较常见,因此也积累了许多经验,对临床安全合理使用中药亦有很好的参考价值,故在部分药物项下予以收录。

8.配伍禁忌 对于中药配伍应用有禁忌记录者,则予以收载。

三、关于本书中引用的古今病案

古代中医总结临床用药的经验主要来自病案,即通过病案记载用药后的疗效和反应,无论是有利的药效,还是不良反应。其除了在病案中记载自己用药的经验外,有时也收载其他医者用药的药后反应。中药的用药经验,是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历代无数医家勇于探索、勤于观察所积累的宝贵经验,并参考了现代报道的大量中药临床不良反应的病案。因此,研究中医临床安全合理用药,分析古今名医医案非常重要。

引用病案的目的是为了更加切合临床实际,为临床安全合理应用提供可直接参考的例证。

本书所引用的古今多种文献资料,其中包括大量有关中药应用的医案和病例报道,这些资料大大丰富了本书的内容。首先,我们向被引用资料的作者、病案的原作者和病例的报道者表示衷心的感谢;其次,我们也郑重声明:

第一,本书引用的病例基本未做修改,亦未做验证。

第二,本书引用病例的目的是为了举例说明临床现象(包括个案),不作为医疗纠纷判断的佐证与依据。

第三,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研究的深入,对所引用的资料和病例的分析和认识将得到不断的深化和完善。

随着中医药理论的发展和医疗实践经验的积累,中药学的研究正向纵深方向发展,对中医临床安全合理用药的认识亦将不断修正、补充和完善,因而评价中医临床安全合理用药具有发展性和相对性的特征。本书在中医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方面所做的尝试,目的是抛砖引玉,唤起更多的研究人员和临床中医师、中药师来关注中医临床的安全合理用药,并积极投身其研究之中,把中医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水准推上一个新的台阶。

限于笔者的学识水准,本书尚有许多不足之处,欢迎医药界同仁指正,以期进一步改进与完善。

编 者

2022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