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回归心灵的纯净透明
- 大学:平民的修养
- (战国)曾参原著 刘强编著
- 1404字
- 2025-03-26 15:18:38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知止]知道目标所在。
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使心灵安静;心灵静了就会感到安适;内心安宁才能够周详地思考问题,确定事情发展的方向;深思熟虑后制定的举措必然能够有所收获。
朱子云:“止,就是应当停止的地方,即至善之所在。知止,则志有定向。静,指心不妄动。安,即所处而安。虑,是处事精详。得,即得其所止。”
人生的静悟
动与静是生命的基调。动是进取的姿势,是积极奔赴的承担;静是心灵的常态,是回归心灵的栖居。动是行为的实践与择取,使我们求证、拥有;静给我们以休憩与颖悟,让我们思考、品味。动是不甘固守而打破庸常的奋然前行,静是休养德行的必由之路。
在喧哗而又忙碌的尘世,很难分出一点闲情来体悟生命之本原。于是,喧闹、甚至于碌碌无为渐渐占据了我们所有静谧的空间!于是,常常有一种疲惫、焦虑,袭向我们的心灵深处,让人茫然不知所措。
静是一种感受,是一种心灵的升华。当你闲居独处于静雅陋室,抛却一切世事纷扰,品一杯香茗,任思绪袅袅飞舞,这是一种淡淡而惬意的静。如果还能够有一曲喜欢的旋律陪伴,抑或敲出一段心情文字,自是“小静”有所“小得”了。
真正的静,是一种境界。诸葛亮有“宁静致远,淡泊明志”的睿智哲言。意思大概是,保持心灵的宁静,不张扬,向着心中那个目标做出实实在在的努力,从而实现自己的理想。怀着恬淡自在的心境,使自己的心灵得到自然的滋养,在宁静淡泊中,渐渐走近人性的本源。“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意思是说,人们在树立了要达到的善的最高境界的志向时,应心怀宁静,使浮躁的心绪回归透明,不让过多的杂念干扰到我们。这种静的境界,应该是贯穿人生修行的始终,让我们不断地返观自己的内心,在纷纷攘攘的尘世中,不断认识自己,超越自己。
茫茫人海,芸芸众生,我们每个人都是沧海中之一粟。然而就是这一粒粟,装点着精彩纷呈的世界,使得世界如此神奇微妙。那么,就让我们的心灵从蓝天白云,从幽谷山林般的安逸中获取一份宁静,静静地来,静静地走过,然后静静地离去。
让思想在心灵的纯净天空中自由飞翔
徐彦伯,名洪,兖州瑕丘(今属山东兖州)人。七岁能文。结庐于太行山下。薛元超安抚河北,表彰其贤德。以对策高第。授薄州(今山西境)司马参军。当时司户韦嵩擅长审定文字,司事李巨擅长书法,而彦伯长于词章,人称“河东三绝”。武后诏考天下文士,彦伯试居首位,被授予“宗正卿”之职。彦伯文章典缛,语言清丽沉凝,功力深厚。参与撰修《武后实录》。两次出任州刺史,颇有政绩。后官至太子宾客。年老辞归,善待其寡嫂和孤侄,受到乡邻的赞誉。唐玄宗开元二年(714年)去世。
徐彦伯任太子宾客时,正值则天皇帝清除异己,冤狱大兴。朝野上下不少王公大臣、达官显贵都因为语言不慎而遭到迫害,治罪,甚至处死、充军。泱泱一国,人心惶惶。徐彦伯为此写了《枢机论》一书,阐述“多言”的危害,告诫世人“慎言”谨行。他认为言论是道德的手柄,行为的主宰,志向的端绪,立身的表现。它就像一个人的枢机,只要发动,外物就会随之有所感应,得失就会体现出来。语言可以帮助自己成功,也可以毁灭自己。它同个人的灾祸、幸福、光荣、耻辱密切相关。如果能深思熟虑以后再说,反复推敲之后再表达,看准对象以后再谈论、行动,那么后悔的事情就不会发生,怨恨仇隙也不会到来。只有做到了“慎思”,而后才可“谨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