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缝出新天地

天刚蒙蒙亮,林小满就轻手轻脚地起床了。她昨晚兴奋得几乎没怎么睡,满脑子都是缝纫机的“哒哒“声和各种衣服的样式。当她摸黑来到堂屋,借着晨光看到那台“蝴蝶牌“缝纫机时,心里依然涌起一阵不真实的幸福感。

“真的属于我了...“她小声嘀咕着,手指轻轻抚过冰凉的金属机身。

林小满点上油灯,开始整理昨天接的活计。王婆婆的寿衣已经完成,还有赵铁柱媳妇的一条裤子要改,李二狗家闺女的衬衫要收边...她拿出一个小本子,认真地记下每家的要求和尺寸——这是陈超教她的,说要做生意就得有账本。

当第一缕阳光照进堂屋时,林小满已经踩动了缝纫机。“哒哒哒“的声音惊醒了睡梦中的兰花,小姑娘揉着眼睛爬起来,好奇地趴在缝纫机旁观看。

“嫂子,你在做什么呀?“

“给赵婶改裤子。“林小满头也不抬,全神贯注地控制着布料走向,“兰花乖,去帮妈烧火做饭。“

刘玉英也起来了,看到儿媳这么早就开始干活,既心疼又欣慰:“小满啊,别太累着。“

“没事,阿姨。“林小满抬起头,露出灿烂的笑容,“我喜欢做这个。“

陈超是被缝纫机的声音吵醒的。他躺在床上听了一会儿,那有节奏的“哒哒“声在他耳中宛如最美妙的音乐。这意味着林小满找到了自己的价值,意味着家里又多了一份收入来源,更意味着他们离好日子又近了一步。

早饭是玉米粥和咸菜,陈超却吃得格外香甜。他注意到林小满的手指上多了几个针眼,显然是练习时扎的,但她毫不在意,反而兴致勃勃地计划着今天的活计。

“陈超,我想好了。“林小满眼睛亮晶晶的,“除了做衣服,还可以接缝补的活。村里人衣服破了都舍不得扔,补一补能穿好久。“

陈超点点头:“好主意。不过别接太多,累坏了身子不值得。“

“我知道。“林小满咬着嘴唇,犹豫了一下,“我还想...能不能教我认更多的字?我想学看裁剪书。“

这个请求让陈超有些意外,但随即感到由衷的高兴。在这个知识贫瘠的年代,一个农村姑娘主动要求学习是多么难得的事。

“当然可以。“陈超立刻答应,“晚上我教你。“

饭后,陈超去地里干活,林小满则继续她的缝纫工作。当她埋头于缝纫机前时,院门外已经排起了队——消息传得飞快,附近几个村子的妇女都带着布料赶来,想见识见识这台传说中的“蝴蝶牌“缝纫机。

中午陈超回家吃饭时,被院子的景象惊呆了——十几个妇女围坐在院子里,有的在裁剪布料,有的在排队等候,还有几个纯粹是来看热闹的。林小满坐在堂屋中央,像一位女王般被众星捧月,缝纫机的“哒哒“声不绝于耳。

“回来啦?“林小满抬头冲他一笑,额头上沁出细密的汗珠,“饭在锅里热着。“

陈超点点头,悄悄数了数排队的人数,心里快速计算着今天的收入。照这个势头,不出一个月,买缝纫机的本钱就能赚回来了!

午饭是简单的窝头和野菜汤,但全家人吃得津津有味。林小满兴奋地汇报着上午的成果:“做了三条裤子,五件衬衫,还补了七件衣服,赚了两块八毛钱!“

刘玉英惊讶得筷子都掉了:“这么多?“

“这还是便宜的。“林小满解释道,“要是按县城的价格,能赚四块多呢!“

陈超暗自点头。林小满很聪明,知道在农村不能要价太高,薄利多销才是长久之计。这种商业头脑,在这个年代的农村妇女中实属罕见。

下午,更多的“客户“慕名而来。陈超家的院子简直成了一个小型裁缝铺,热闹非凡。最让人意外的是,连知青点的几个女知青也来了,她们站在院门口,既羡慕又犹豫,不好意思进来。

林小满看到后,主动走出去打招呼:“张芳,李梅,你们也来做衣服吗?“

为首的张芳红着脸摇摇头:“我们...我们就是想看看缝纫机...“

林小满大方地把她们请进来,还让她们轮流试用了缝纫机。女知青们像对待珍宝一样小心翼翼地操作着,眼中闪烁着渴望的光芒。

“林小满,你真有福气。“张芳羡慕地说,“陈超对你真好。“

林小满笑而不语,但脸上幸福的表情说明了一切。陈超远远地看着这一幕,心中涌起一阵满足感。在这个物质匮乏的年代,能让自己的女人成为别人羡慕的对象,是每个男人的骄傲。

傍晚时分,胡德贵的媳妇也来了,站在院门口探头探脑。刘玉英看到她,脸色顿时沉了下来——胡家一直跟陈家不对付,她来干什么?

“陈婶子...“胡媳妇讪笑着走进来,“我...我也想做个褂子...“

院子里顿时安静下来。所有人都知道胡家和陈家的恩怨,胡媳妇这个举动无疑是在打胡德贵的脸。

林小满犹豫地看向陈超,后者微微点头。她这才起身招呼:“胡婶子,您要做什么样的?“

胡媳妇如蒙大赦,赶紧拿出布料:“就普通的对襟褂子,下地干活穿...“

林小满量完尺寸,约定三天后取货。胡媳妇千恩万谢地走了,留下一院子面面相觑的村民。

“太阳打西边出来了?“赵铁柱媳妇小声嘀咕,“胡家的人居然来找陈超家做衣服?“

陈超心里明白,这是胡家内部出现分歧的信号。胡媳妇这个举动,说明胡德贵在家庭内部的权威已经开始动摇。这是个好兆头。

晚饭后,陈超兑现承诺,开始教林小满认字。他们用的是兰花的小学课本,从最简单的“上中下、人口手“开始。林小满学得很认真,一个字一个字地跟着念,然后在草纸上反复练习。

“你学得真快。“陈超惊讶地发现,林小满一个晚上就掌握了二十多个汉字。

“我小时候上过三年学。“林小满轻声解释,“后来父亲出事,就辍学了...“她的声音低了下去,眼中闪过一丝阴霾。

陈超轻轻握住她的手:“以后有机会,我送你去上学。“

林小满摇摇头,笑了:“不用,我跟你学就行。现在有了缝纫机,我得好好经营这门生意。“

夜深了,但堂屋的油灯依然亮着。林小满在灯下苦读,陈超则帮她整理布料和线轴。刘玉英和兰花早已睡下,屋里只剩下翻书声和偶尔的低语。

“陈超...“林小满突然抬起头,欲言又止。

“怎么了?“

“谢谢你。“林小满的眼睛在灯光下闪闪发亮,“谢谢你给我这个机会...让我觉得自己...有用。“

陈超心头一热,正想说些什么,院门突然被急促地敲响。

“谁啊?这么晚了。“陈超皱眉起身。

开门一看,是气喘吁吁的李二狗:“陈超,不好了!胡德贵带人去公社告状,说你搞资本主义经营。

“什么时候的事?“

“就刚才!我路过大队部听见的,他们明天一早就去公社!“李二狗焦急地说,“你得赶紧想个办法!“

林小满也出来了,听到这个消息,脸色瞬间煞白:“怎么办...缝纫机会不会被没收?“

陈超沉思片刻,突然笑了:“别担心,我有办法。“

他转身回屋,从箱底取出县里颁发的那张奖状和持枪证:“有这个,胡德贵翻不了天。“

李二狗看到奖状上的大红公章,顿时松了口气:“对啊!我怎么忘了这个!胡德贵再横,也不敢跟县里对着干!“

送走李二狗后,林小满依然忧心忡忡:“真的没问题吗?“

“放心。“陈超自信地说,“明天你照常接活,我倒要看看胡德贵能玩出什么花样。“

这一晚,林小满辗转反侧,而陈超则睡得格外踏实——他早就料到胡德贵会有这一手,已经做好了万全准备。

第二天一早,缝纫机的“哒哒“声照常响起。林小满虽然担心,但手下的活计一点没耽误。奇怪的是,直到中午,也没见胡德贵带人来“割尾巴“。

下午,赵铁柱兴冲冲地跑来报信:“胡德贵吃瘪了!公社领导看了你的奖状,把他臭骂一顿,说他诬告好人!“

原来,胡德贵一早就去公社告状,说陈超搞资本主义经营。但当公社干部看到陈超的奖状和县里的特批文件后,态度立刻变了,反而批评胡德贵思想僵化,跟不上形势。

“听说胡德贵从公社出来时,脸都绿了!“赵铁柱幸灾乐祸地说。

这个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传遍全村。到了傍晚,来陈家做衣服的人更多了,连平时跟胡家走得近的几户人家也厚着脸皮上门。胡德贵在村里的威信,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崩塌。

夜深人静时,陈超坐在院子里,望着满天星斗,思绪万千。缝纫机带来的不仅是经济收入,更是一种地位的改变。在这个物质匮乏的年代,掌握一门手艺,拥有一件“大件“,就能让一个家庭挺直腰杆做人。

堂屋里,缝纫机的“哒哒“声依然响着。林小满还在灯下赶工,她的身影透过窗纸,映出一幅勤劳美丽的剪影。陈超知道,这只“蝴蝶“已经在这个农家小院安家落户,并将带着他们飞向更广阔的天地。

明天,还有更多的挑战和机遇在等待着他们。但此刻,陈超只想享受这难得的宁静与满足。家人的笑声,缝纫机的声响,还有那越来越近的好日子,都是他奋斗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