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中医哲学思想产生的源流与时代背景

刘完素是金元四大家之首,刘氏自“二十有五,志在《内经》,日夜不辍,殆至六旬”。其在中医理论发展中有诸多创新建树,源于其在长期临床实践中不仅学习中医学的有关书籍,而且诵读在其以前的大量经史古籍,包含道、儒、佛、诸子百家之作,学习、继承其中的哲学思想,结合中医临床实际情况,做了创新性系统归纳总结,从而成为继医圣张仲景之后无与伦比的大家。其著作《素问玄机原病式》是刘氏中医哲学思想的高度凝练。现将中医哲学思想产生的源流与背景总结如下。

(一)三坟五典之概况

刘完素研究了自伏羲氏开始中国的传统文化所包含的哲学思想,根据孔安国《尚书》序记载曰:“伏羲、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少昊、颛顼(zhuān xū)、高辛、唐(尧)、虞(舜)之书,谓之五典,言常道也。盖五典者,三坟之末也,非无大道,但专言治世之道。三坟者,五典之本也,非无常道,但以大道为体,常道为用,天下之事毕矣。然而,玄机奥秘,圣意幽微。浩浩乎不可测,使之习者虽贤智明哲之士,亦非轻易可得而悟矣。”

(二)我国最早哲学流派的形成

刘氏研究了我国古代三坟五典之后传统文化流派的发展,分为道教、儒教及医教三大体系。

1.儒教、道教的形成

刘完素在《素问玄机原病式》序谓“洎(jì)乎周代,老氏以精大道,专为道教,孔子以精常道,专为儒教。由是儒、道二门之教著矣,归其主,则三坟之教一焉。儒道二教之书,比之三坟之经,则言象义理,昭然可据,而各得其一意也。故诸子百家,多为著述,所宗之者,庶博知焉。”

2.医教的形成

夫医教者,源自伏羲,流于神农,注于黄帝,行于万世,合于无穷,本乎大道,法乎自然之理。

《新刊图解素问要旨论》中刘氏作序:“祖圣伏羲占望天机,及视龙马灵龟,察其形象而密解元机,无不符其天理。乃以始为文字,画卦六甲历记,命曰《太始天元册》文,垂示于后人也;以诮神农诏明其道,乃始令人食谷,以尝百药而制《本草》矣;然后黄帝命其岐伯及鬼臾以发明太古灵文,宣陈造化之理,论其疾苦,以著《内经》焉。凡此三皇之经,命曰三坟,通为教之本始,为万法宗源,正为天之候也。若论愈病济苦,保命防危,非此圣典,则安得效之矣!……完素愚诚,则考圣经,撮其枢要,集而岁久,集就斯文,以分三卷,叙为九篇,勒成一部,乃是《内经运气要旨论》……河间刘守真谨序。”

(三)儒道医三教的哲学不同点

刘氏研究了本土三教的同宗同源,但又各有不同。道教(易教)体乎五行八卦,儒教存乎三纲五常,医教要乎五运六气。其门三,其道一,故相须以用,而无相失,盖本教一而已矣。若忘其根本,而求其华实之茂者,未之有也。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阴阳者,天地之道也……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此虽为后世教材所选用,乃入门学子诵读之常规,但刘氏独选《素问·天元纪大论》中“五运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可不通乎”。刘氏强调“五运阴阳”为医教之总纲,还引用了《素问》所云“夫五运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作为中医哲学思想与道、儒二教的不同点。

(四)中医哲学的总纲

刘氏提出以“五运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为中医哲学之总纲。在这总纲之下进行了梳理归纳,使疾病分类系统化。创造性地将疾病分为两大类,一类以五脏、五运为中心的“五运主病”,一类以六气、六淫为中心的“六气为病”。

1.以“五运主病”“六气为病”的疾病分类

刘氏提出“五运主病”“六气为病”,根据对《素问》病机十九条进行了梳理,五运主病以心、肝、脾、肺、肾五脏发病为纲,代表了五脏主体的病变。六气为病即以六气(六淫)风、热、湿、火、燥、寒为客体的病变,病机十九条中无“燥”为病,刘氏增加燥邪为病。刘氏将“五运”“六气”运用于中医疾病分类,对辨病、辨证、辨误、正治、反治纲举目张,为辨病性,辨病位,辨邪气,辨虚实、寒热之真假,注入了新内涵,便于临床医师学习和应用。

2.刘完素丰富了玄府学说内涵

刘完素发展了玄府学说,认为玄府学说是认识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假说。刘氏阐述了玄府的部位与功能,认为疾病是玄府功能异常的表现,提出了玄府功能异常的治疗原则。

3.刘完素对中医“神学说”进行了总结和阐述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物质决定精神。刘完素概括了中医神学说中神的定义和内涵,认为神包括精神、神志、意、神识、神机和神华;神是物质的,神是气、血、精及器官等物质的产物;神是五官功能的外在客观表现;神是脏器功能的外在客观表现。

我们在研究中医哲学思想的过程中发现,金元时期的刘完素不仅是金元四大家的旗手,在其著作中还较多论述了中医哲学思想,形成了比较系统的理论体系,指导着中医理论研究和临床辨证治疗的创新。迄今为止,依然具有指导意义。刘完素发展了中医哲学思想中的认识论、唯物论、疾病分类法和辩证法,形成了“中医哲学”理论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