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为何是吉利,从三十年前的小微企业持续发展,最终成为世界五百强的跨国公司?为何是吉利,从原先制造冰箱零部件的小企业,进入资本技术密集型的汽车产业,并进入多个新技术领域?为何是吉利,从家族企业演变为上市公司,并将业务分拆上市,不断扩大商业帝国?

本书不仅仅叙述一个企业的发展轨迹,更希望借助吉利的案例,提炼出中国中小企业发展壮大的深层次商业逻辑。

第一,恪守民营企业的灵魂—企业家精神。不同的历史阶段有不同的发展机会,而企业家精神,首先就是日复一日地贴近设定的目标,而且目标会随着阶段变化而动态发展,然后在发现市场机会之后,如猛虎下山、似蛟龙出海,打破包括市场准入、技术壁垒、资本运作等种种枷锁。李书福在企业发展多个阶段的重要战略升级,包括产品定位、国际化、商业模式创新等,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第二,保持四个维度(产品、技术、品牌及资本)的动态平衡。无论是实体型企业,还是服务型企业,在发展壮大的过程中都需要考虑上述四个维度的动态平衡。以制造型企业为例,那些有技术与工程师背景的企业家,往往在前两者中投入很多精力,而忽略了后两者的重要作用。吉利在掘到了“第一桶金”之后,很快开始关注品牌和资本运作,并由此得到跨越式发展,很值得中小企业借鉴。当然,吉利更是在商业模式创新范畴迈出了一步,持续突破自己的舒适圈,扩大企业的抗风险能力。

第三,拥有中国制造、全球布局的大胆识和大格局。从中国企业发展的角度看,协同中国市场与全球市场,不断扩大企业的发展空间,是重要的战略选择。在最近几年全球供应链格局重塑的大背景下,中国企业依然有巨大的海外市场发展空间,时不我待!部分企业家以自己“不会英文”“不懂国际市场”为由,放弃了海外市场。其实,这恰恰是企业家精神的悖论。企业家并不要求是全才,既然能够在国内整合资源创业,为何自认为一定走不出国门?企业家的格局限制了企业的发展!李书福面对沃尔沃的股东和工会代表,只需要用英文说“I Love You”。

第四,信守文化与社会责任。企业从小到大,从企业家精神,逐步提炼与升级成为企业的文化,这是个动态演化过程。从民营企业变成上市公司,从制造型企业变成多业态集团公司,直到升级成为跨国公司,公司文化与社会责任,也都需要动态升级。吉利的发展过程,给有志于发展壮大的中小企业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本书的目的是系统性地呈现中小企业的发展逻辑,为此我们特别采用了商学院和管理学院十堂课的方式,专注分析吉利的案例,从现象到本质做系统性剖析,这也正是本书与众不同的分析视角。以MBA(工商管理硕士)、EMBA(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项目为例,在过往的商学院案例教学中,往往是不同的老师分别用不同的案例,去阐述某一个学科的问题。而本书试图用一个大案例,去覆盖十门课程的内容,包括企业家精神、公司战略、品牌策略、研发创新、产品架构、商业模式、跨境并购、资本运作、企业文化、可持续发展。对于希望进一步了解每个课程背后的理论框架的读者,本书在每个课程的最后部分提供了理论探讨。这对于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感兴趣的读者来说,也是一个重要收获。

由此,本书希望为中小企业的企业家和管理者,提供企业成长发展的范式性思考。当然,对于已经就读MBA、EMBA、EDP(高级经理人发展课程),以及希望就读工商管理课程的管理者,本书也可以提供一个相对系统性的案例。对企业家而言,全书的阅读毫无疑问是值得的。对于管理者来说,可以先选取与自己工作相对比较接近的某个课程开始阅读,包括理论探讨部分。当然,从自身职业发展的视角,通读全书,一定会帮助管理者站在更高的视角,看自身部门的功能与未来发展的可能性(例如业务的全球化、商业模式创新对本部门的影响等)。

成功的企业,有其成功的发展之道!现在,让我们一起向中国的跨国公司学习持续成长、动态创新、全球视野的精髓,夯实你的壮大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