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颠覆自我:吉利的十堂管理课
- (法)王华 (美)张文献 (中)凌建平
- 2524字
- 2025-04-16 01:13:29
放牛娃李书福:摆脱贫穷是最初的动力
1963年6月25日,李书福出生在浙江省台州市路桥区的一个普通家庭,在五个兄弟姐妹中排行第三。
童年的李书福就有汽车缘,怀揣着无数远大的人生梦想。孩提时代,他曾目睹过中国汽车的高端品牌——红旗轿车,并以此为原型,在沙滩上画出了自己的第一辆汽车。他后来回忆说:“当时我们买不起任何玩具,我无法想象如何制造一辆真正的汽车。”(Flannery,2014)
李书福的童年充斥着贫困,“脱贫”成为李书福最初的动力,也成就了李书福最早的商业意识和精神。在那个自行车还是奢侈品的年代,李书福探索出通过自行车载人的方式挣钱。李书福在《向改革开放四十周年致敬》一文中写道:“我是一个放牛娃,上小学时,我利用暑假为生产队放牛,每天0.15元,一个暑假能赚6元~10元人民币,对我来讲这是一笔大钱。上小学每学期交书本费大概1.2元,学费是免交的,有了这笔钱,我比其他同学富裕多了。”
李书福很聪明,仅用两年时间就完成了初中三年的学业,并考上了当时路桥中学的尖子班。但李书福一门心思扑在挣钱上,对高中的学习逐渐失去了耐心,适逢当时浙江沿海盛行通过创办企业发家,李书福早已蠢蠢欲动,按照他自己的说法是“人在学校,心在游离”,李书福为此也受到了父亲的多次惩罚。20世纪80年代初,李书福高中毕业后没有选择在当时被称为“鲤鱼跳龙门”的考大学之路,而是直接下海从商。
从放牛悟出的管理哲学
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李书福从小就从贫苦的生活中悟到了很多管理方面的哲理,这后来也成为他在人际交往和公司管理中的制胜法门。李书福小时候天天放牛,与牛为伴,久而久之,他竟然从牵牛的实践中悟出道理:只要与牛积极互动,就能让牛发挥最大“能力”,从而实现共赢。
李书福回忆说:“成功放牛的两大关键,第一是白天要把牛喂饱,我骑在牛背上,一边请牛吃草,一边看书学习,这是一种合作多赢;第二是晚上要为牛驱赶蚊子,让牛好好休息,晚上我会在牛棚周边点燃牛烟,为牛驱赶蚊虫,这样牛高兴,自己也快乐。”
当时的放牛娃李书福才八九岁,由于营养不良,个子长得矮,为了跨上牛背,李书福又灵机一动:他先把牛牵到草长势较好的地方,让牛低头进食,在牛弯曲行走时,利用牛的左大腿,一边用手抓住牛的脖子,一边用脚飞快地踩上牛的大腿关节,这样就能很轻松地登上牛背。
李书福早期创业的历程(见图1-2)都见证了他的初心和人生哲学。

图1-2 李书福早期创业的历程
从照相馆迈出的创业第一步
高中时期,排队拍毕业照的李书福灵光一现,萌生了人生中第一个创业的目标——摄影。在那个年代,照相馆是特种行业,属于国有企业,需要经由公安部门批准才能营业。起初,李书福在一家国营照相馆做免费的学徒,吃住都在店里,他用短短两个月的时间就掌握了基本的人物和艺术摄影技能。
19岁那年,李书福从父亲那里借了120元钱买了一台手提照相机,骑着自行车在台州城里转悠,见人就问要不要拍照。不到6个月,李书福就净赚了1000元,这在当时是一笔巨款,这笔钱成为他的创业启动资金,李书福很快就在城里开了间属于自己的照相馆。
“循环经济”的好生意
回顾李书福尝试的第二个项目——回收废金属,即使放在当下,这也是一个具备战略价值、低碳环保的项目。
在开照相馆的过程中,李书福逐渐意识到,从用于照片处理的定影液中回收溴化银可以赚更多的钱,加之收到管理部门关于关店的强制性要求,他就顺势关闭了照相馆,一门心思从化学废料中提取银,然后把产品卖到杭州。举一反三,他还琢磨到了从废弃电器中回收铜、银、金等金属的方法,做起了现在被称为“循环经济”的生意。
冰箱厂让21岁的他成为百万富翁
接下来的创业历程让李书福真正地从传统农民转向了现代工业。
当时,李书福回收废旧金属的技术被人“偷师学艺”,于是李书福果断放弃了“循环经济”的生意,并将目光投向了刚刚兴起的冰箱制造业。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老百姓向着小康生活迈进,随着富裕人口的不断增加,人们对现代电器有了强烈的需求。起初,李书福通过同学的家长将企业挂靠在路桥中学,用校办工厂的名义生产冰箱,但由于生产发出的噪声引起了老师的抗议,只得在家乡工办主任的帮助下,将企业挂靠在一家乡镇企业——“黄岩县石曲电冰箱配件厂”。李书福生产的电冰箱零配件主要包括蒸发器、冷凝器、过滤器等,工厂成为上海上菱等全国几乎所有知名电冰箱厂的供应商。那年他21岁。
后来,李书福生产“北极花”牌电冰箱,并很快使其成为当时最畅销的电冰箱品牌之一。那时,李书福的企业成为当时台州最大的民营企业,电冰箱业务也让他成为中国改革开放初期为数不多的百万富翁之一。
然而,随着全国各地的企业纷纷入局电冰箱行业,市场盲目扩张,迎来国家对行业的整顿。李书福的工厂由于某些原因只好停业关门,这也是李书福人生中遭遇的第一次重大挫折。
经历房地产泡沫
退出家电行业之后,李书福开始寻找新的机会。
1992年,在房地产的热潮中,李书福去了海南,但两年后房地产泡沫破裂,他损失了数千万元。
从这段痛苦的经历中,李书福意识到自己的优势在于工业制造,而不是投机房地产。回到台州后,李书福和他的兄弟创办了一家生产建筑材料和铝塑板的公司,这家企业后来为李书福的家族带来很大的回报。
盯上摩托车
1994年,在寻找下一个创业目标的时候,李书福关注到日渐富裕的中国消费者把消费需求转向了昂贵的进口摩托车。李书福再次展示了他敏锐的商业头脑和创业才能。在认识到广大民众对出行服务的需求将成为下一个主要增长机会后,他决定创立一家摩托车生产企业。
当时主管摩托车生产的部门是机械工业部,生产许可证仅向国有企业颁发。聪明的李书福从上次生产电冰箱的经历中吸取了经验教训,收购了浙江一家濒临破产的国有摩托车厂,这样一来,新企业就有了生产许可证。这是李书福创业生涯中的第一次重要收购。通过收购快速进入一个有壁垒的产业,这一商业模式对吉利汽车的创立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李书福的摩托车业务经历了巨大的增长,他的摩托车厂在几年内迅速成为全国最大的二轮踏板摩托车生产基地之一。性价比是李书福打出的最大卖点,他的“嘉吉”牌摩托车售价不到日本进口车型的一半,不仅成了享誉国内的知名品牌,还出口到世界上22个国家和地区。摩托车让李书福获得了巨额回报,连续的创业经历更是历练了李书福不断寻找下一个蓝海市场的企业家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