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易促使管理与伦理结合

大易和管理,若是风马牛不相及,丝毫扯不上关系,那就不可能产生大易管理。既然有大易管理,就必须叙明两者之间的关系,才能够名正言顺。

人类的基本欲望在于“求生存”,在不同的生态环境中产生了各自的生存方式,构成人类大同小异的多样文化。中国人从黄河流域的艰困情境,体会出大易式的生存之道:一方面以汉文化来建立共识,维系统一的“大同”局面;一方面则十分尊重各种族的特殊民俗,保持“小异”的色彩。“包容性”实在就是我国先哲处理“多元化”的宝贵心得。想不到现代化的中国人,竟然被多样化弄得七荤八素,真是不知从何讲起。

从历史来看,中国几乎从来没有真正统一过。但是说中国从未统一,却曾出现过大一统的朝代。“说有似无,说无还有”,似乎就是大易式的生存哲学。

现代管理,讲求“永续经营”,说起来正是人类求生存欲望的延伸。大易式的永续经营,就是我们常挂在口头上的“生生不息”。

我国先民,警觉求生存的先决条件,在“趋吉避凶”。中国人对吉凶十分重视,而且明白吉凶临头时,很不容易趋避。因此,中国人觉得最好的办法,莫过于预先知道吉凶,对于事先趋避比较有把握。中国人喜欢预测未来,对于未来的变化,不但深具兴趣,而且热心去探索。

聪明的人,于是设计出一套“卜”法,来满足人们预测未来吉凶的需求。当时民智未开,蒙上一些迷信的色调,显得更加神秘,可能更能博得大众的信心。

由于龟的外形,符合“天圆地方”的要件,因此被视为灵物,拿它的腹甲作为占卜的用具。

现代管理,面对市场的快速变化,必须正确地预测,才能合理地因应。“研发”(R&D)的功能,其实就是“趋吉避凶”,不过摒弃占卜,改用科学方法,有所不同罢了。

但是,我们听到预测,总觉得不但需要,而且合乎科学,不是迷信;一听到占卜,便有许多人皱起眉头,认为不合乎科学,是一种迷信。

这不是很奇怪吗?我们固然很难断定占卜不是迷信,却也提不出证据来,指称占卜便是迷信。为什么这些人如此斩钉截铁,果断地说占卜是一种迷信呢?

最合理的态度,应该是不拒绝也不接受,先听听人家怎么讲,再作判断,是不是更安全可靠?

由于龟甲不敷使用,古代的中国人就把牛的肩胛骨也拿来应用。后来农业逐渐发达,牛只改为农用,舍不得把它杀掉,而农业社会接触植物的机会很多,所以改用蓍草来占筮。

这些顺乎自然的改变,有如现代管理,不断研究预测的方法,力求精准,迄今仍未达到理想的地步。

卜的依据,是甲骨被火烤灼,所产生的裂纹,叫作“象”。象就是卜兆,用来判断吉凶。中国人喜欢看相,不论面相、手相,都是依“象”而论定的方式。

筮的依据,则是蓍草分来分去,所得的数目,称为“数”。数字的组合,据以判断吉凶,成为中国人“心中有数”的预测方式。

卜筮的经验累积起来,言之成“理”,便进入“推理”的境界。不占而能预知未来,和现代化的科学预测,几乎是相同的理想。

卜象和筮数,逐渐构成“八卦”。这种自然的演进,正如管理措施的自然形成,丝毫没有神奇的奥秘。

在文字出现以前,古人用一些奇怪的符号,例如“—、”等来记载卜筮的结果。由于出土的文物中,这些奇怪符号都刻在甲骨上面,所以称为甲骨文。

1978年,张政烺先生认为这些奇怪的符号,乃是数的记录。他指出“—”为“一”,“”或“”为“五”,“”为“六”、“”为“七”,而“”则为“八”。为什么“二、三、四”从缺呢?因为“二、三、四”原来的符号为“”,很容易和“一”混在一起,难于分辨,因此弃而不用。古今数字的对照,有如图1-11。

图1-11 古今数字对照

每次卜筮得到一个数字,每问一事,卜筮三次,记录三个数字,构成一个三画卦。

后来把“一”“五”“七”归纳为“奇数”,总称为“━”。“六”“八”归纳为“偶数”,统一用“”来表示。于是数分奇“━”、偶“”,而卜必三次,排列组合起来,就成为八卦。

可见易卦的起源,来自“数”;希望从奇偶的变化,找出已定之数。

从这个角度来看,宇宙间一切变化,无非“数字游戏”。管理实际上也是一种数学游戏,由少变多,由亏转盈,离不开数的变化。

古代巫师依据卜筮所得的数来判断吉凶,现代管理通过研究数据的变化来进行决策,岂不是异曲而同工?同样是数,难道有神秘与否的分别?应该说是明了与不明了所造成的成见吧!

管理从数开始,应用数字管理,正是大易与管理的配合。不通过卜筮,而是通过正确的计量,说来说去,都属于数的变化。

不管是“”,或者是“—”,转换成符号,便是“”或“”。这时候构成“”和“”的“象”。象就是“像”,从这些符号的组合,也就是数的组合,来观赏它到底像什么?古人看“”或“”时,好比悬挂影像在其中,所以称为“卦”。

“卦”就是“挂”的意思,把相关的因素悬挂出来,使人看清当时所处的情境,以便预先警戒,而趋吉避凶。

管理者最困难的,莫过于“搞不清楚自己的处境究竟是吉是凶”。决策时最困惑的,正在于“到底有多大的风险性”“有没有超出自己的负荷能力”。

如果管理者弄清楚自己所面对的“卦”,知道自己正处于宇宙间八八六十四种情境中的某一种特定状况,就等于预测出正确的风险性,并且知道应该注意哪些事项,及早趋吉避凶。这时候卦的功能,就会十分清楚地显现出来,对决策很有帮助。

三画卦由阴()阳(━)两种爻组成,只能表示八种类型的静态自然现象。六画卦由上卦和下卦重叠而成,由静态进入动态,产生上下两卦之间的往来变通关系,使我们由天道的自然法则,探求人事得失吉凶的道理。上卦称为外卦,表示当时所处的环境;下卦叫作内卦,表示这件事情的本质。管理者掌握事情的本质,明白当时周遭的环境,再依据卦下所系的“象辞”来判断,便能够作出正确的决策。

彖辞是整卦的卦辞,用来统述卦义。彖就是“断”的意思,主要在断定一卦的由来,及其所含的意义。彖辞的解释,可以参阅《彖传》。管理者从《彖传》当中,找出这一卦当时所处的象位和易理,作为决策的依据。

六画卦每一卦有六个“爻”,相当于把一件事情,划分成六个阶段来探讨。管理者必须详细考察所得的“象”(现象)和“数”(数据),来研判究竟处在这种“卦”(情境)的哪一“爻”(阶段),才能够更进一步确切地掌握实际需求,作出正确的判断。

《易经》的六十四卦,代表宇宙间可能出现的六十四种情境。四象相当于四个象限,区分得不够精细,所以分割为八卦,代表八种方位。再分为十六,续分为三十二,然后分成六十四,可以说十分精密了。我们把经营管理所可能遭遇的情境,划分成六十四种类型,再分别探究各种类型的特性和趋吉避凶的要领,供管理者作决策的参考,应该相当有帮助。

我们先找到六十四卦中的某一特定情境,再进一步研判这一特定情境中的某一阶段,从它的现象和数据,来探究应该遵行的道理,以便依“理”作出决策。

管理者追求管理“合理化”,却不倡导管理合法化。因为一切法则,实际上都具有相当的弹性。如何在“合法”的范围内找出“合理”点,乃是管理合理化的一大难题。

“数”要配合着“象”来分析,“象”要配合着“数”来解释;寻找出“象”“数”背后所隐藏着的“理”,才能够依理决策。可见管理寓有“管得合理”的意思,亦即“依照易理来管理”。

“爻”即是“效”的意思,仿效万物的动态而立象,叫作爻。爻表示变动的象,告诉管理者“一切事项随时在变动”,而管理措施也应配合着变动的事项,而有所因应。因应得合理,叫作“得”;因应得不合理,便是“失”。得为吉,失则为凶。

管理所面临的变动,有正反两个方向。正向动态的,为阳爻,即为“━”。反向静态的,便是阴爻,即为“”。一卦六爻,其动静变化,产生吉凶悔吝的情状。爻有爻辞,帮助我们了解各个阶段的因应要点。

每卦六爻,阴阳奇偶相杂。所系爻辞,主要在说明当“时”和当“位”的变化。“时”指时间、时势和时宜;“位”指空间、卦位和爻位。管理必须追求“当时、当位最合理的措施”,依据时、位的变化来因应,才能合理。

现代管理,除了追求利润、提高绩效、达成目标之外,逐渐重视回馈社会,强调社会责任。这一点大易最为重视。因为自古以来,大易就明白地指出“趋吉避凶,只有品德良好的人,才有把握”的道理。《左传》记载“易不以占险”,便是通常所说的“福地福人居”,如图1-12。

图1-12 易不占险

吉地,需要有德的人来居住,才能发达;无德的人,虽然居住吉地,仍然没有幸福可言。就算有能力看出趋吉避凶的先兆,若是品德不良,还是“看得到,避不过”或者“看得见,得不到”,不能担保必然获得良好的效果。

管理从管理者自己的修身开始,用意即在“管理与伦理”合一,加重管理的“重德精神”。

西方管理,殊少论及德行的修养。大易管理,则由于“易不占险”的启示,必须将伦理溶入管理之中,因此也才有价值,才有优良的风气。

中国人喜欢说:“凭他那种德行,也想来管我。”可见管理和德行合一,早已深入中国人的心中,迄今未有改变。事实上伦理和管理合一,从《大学》一书,最能体会。它不但是初学入德之门,而且是管理的基础课本。

大易对于卦爻吉凶悔吝的判断,因人、因事、因时、因地而异,管理同样以人物、事件、时势、环境的变迁,而有所调整。这些外在的变数,固然是成败得失的关键,但是最终起决定作用的主要因素,显然在管理者本身的行为。现代管理者,必须重视这一观点,发扬“敬德”“重德”“明德”的精神,使伦理重现于管理之中。

出于生生不息的永续经营理念,管理的成效不是由一年一度的评估考核所能断定的,应该长期评估,使管理者保持长远的眼光与持续的调整。大易每一卦的卦义,除了“谦”卦之外,都是吉中有凶、凶中有吉,用意在警告管理者“处顺境不可大意”,而“处逆境不能灰心”。这种“忧患意识”,乃是管理“在变化中有持续,在持续中有变化”的最佳保证,也是生生不息的“阶段性调整”法则,以“进者退之,退者进之”,随时保持“审慎乐观”的态度,而逢凶化吉。

“谦”卦六爻皆吉,时时保持谦虚、谦恭、谦让的态度,永保顺吉。管理者的修己,以“诚、正、谦、敬”为要则,随时不忘易理,运用“象、数、理”的连锁作用,辅之以占卜,便是大易与管理的结合和应用。

管理者要以“修己”作为管理的起点,先把自己管好,再来管理别人。我们常说的“以身作则”,并不是说管理者应该在专业技能方面胜过部属。事实上若是部属的专业技能不及主管,这一个部门的工作,一定做不好;就算能勉强支撑,迟早也要累死主管。以身作则,指的是做人的态度与处事的心态。在这些方面,作为部属的表率,可以收到上行下效的效果。

主管行得正,部属也就会模仿主管,照样行得正。主管重视伦理,确实掌握“通过好好做人,来好好做事”的原则,先把人做好,再进一步把事情做好;部属同样也重视伦理,大家尊重主管,跟着好好做人好好做事。这样的管理,不但气氛良好,彼此在和谐中求进步,而且还能使大家同心协力,士气高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