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等对话只是相对,而非绝对

在一个劳动仍是谋生手段的社会里,财富和权力必然是生活轴心和是非的归宿,欲求一种完全平等的语言交往,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我们只能尽可能地争取相对的平等,而非绝对。

在一次音乐课上,张老师让她的学生用打击乐器为某歌曲伴奏,同时,她还为此设计了伴奏节奏。但是,她发现有几个学生并没有按照她的要求去做,他们的打击乐器非常随意地堆在桌上。虽然张老师对他们的做法很不满,但是她并没有批评他们,而是试图与他们对话,以完成本次教学任务。于是,师生对话开始了:

“谁来说说,你选择了哪些打击乐器?”张老师满含期待地等待着学生们的发言。一阵沉默过后,有几个学生抬头看了一下四周,又偷偷地低下了头。

终于,同学甲鼓起勇气最先发言了,他说:“我选用了沙球。用XX来表达123这个节奏。”

“哦?是吗?”显然,张老师并不满意这个答案,并将期待的眼神再次投向学生们。乙站起来了,并提出了反对意见:“不对,这首歌曲情绪欢快活泼,不能用沙球伴奏。”

此时,同学甲开始处于下风,自信开始被瓦解:“啊?歌曲情绪欢快活泼就不能用沙球伴奏吗?”然而,全体同学:“不对……”一阵山呼海啸般的回答。

老师暗想同学甲平时说话总是不经过大脑,一丝不悦挂在了脸上,并对甲说:“请你想仔细了!”同时,将头转向一个不敢抬头的学生丙:“你来说说看。”

同学丙胆怯地站起来:“老师,我……我不知道怎么说。”其实,同学丙的表现早在张老师的意料之中。那么,是时候调出“精锐”了,张老师心里想着“别怪我没给你们机会”。于是,她先是表面“宽容”地对丙说:“好吧,你可以坐下了。”同时,把信任的目光投在了学生丁身上,并鼓励地点了点头:“你来说说看。”

“老师,这首歌曲情绪的确是欢快活泼的,但这首歌曲是二四拍的,所以不应该用XX、123这个节奏,我想用XX、12这个节奏比较好,而且沙球没有铃鼓能体现这首歌曲的情绪。”

“哦!说得真好。还能用什么节奏呢?”老师高兴地说,并开始饶有兴趣地准备和这个学生展开讨论。

谈话的现场开始变得热烈起来,几个不甘落后的孩子也开始相继站起来加入话题中,内容更加宽泛。几个原本就低着头的学生抬起头来茫然地看着老师和这几个参与其中的同学,倍感失望,显然他们被边缘化了。

张老师充分考虑到了要给学生们自由发言的空间和机会,给孩子们一个相对平等的对话机会。但是,我们认真辨识便会发现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她还是不可避免地根据学生平时的能力表现,人为地把学生分为了四个不同的等级:第一个级别的学生,是为数不多的几个,他们平时音乐成绩较好,能够听老师的话,老师愿意与他们对话,且他们也能够与老师积极对话,如案例中与老师积极对话者;第二个级别的学生,他们上课能够悠然自得,但缺乏动机与教师对话,如案例中的乙;第三个级别的学生,是那些愿意和老师对话,但往往答非所问或不得要领的,其发言常常遭到老师的否定或者贬斥,如案例中的甲;第四个级别的学生,是基本被漠视的一个群体,他们既没有能力回答问题,也不会被主动提醒回答问题,因为老师非常清楚,即使他们被叫起来回答,也是没有能力回答出来的,即便是个错误的回答,他们也没有,所以这类学生基本被老师无视了。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只有那些能够积极与老师对话,能力强的学生,也就是所谓的“对话强者”才有机会争取与老师进行相对平等的对话。而另外三类学生,是所谓的“对话弱势者”,他们要么只做“壁上观”,要么即使回答了问题也是遭到贬斥、冷遇,是不可能争取到与老师平等对话的机会的。

所以,不难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自从你决定与他人对话的那一刻起,你们之间的对话就可能存在着不平等。只有反复咀嚼透彻这个道理,才能让你与他人在谈话过程中保持清晰的头脑;只有不存任何幻想,才会没有失望。只要没有了失望,彼此之间的交往也就变得相对顺畅,彼此之间的对话也就相对平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