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章 业间谍渗透剧组?

地点在首都京郊。

那里有一栋银灰色的建筑,这就是飞凡映像花大钱建的【虚拟摄影棚】。

摄影棚里面特别大。

四周都是拼起来的高清LED屏幕墙,一点缝都没有。

天花板上全是灯光和感应器,很复杂。

地上铺了特殊材料,方便做动作捕捉。

整个棚子,不管是硬件还是软件,都是【飞凡映像虚拟制片平台】最核心的东西。

这代表了国内电影技术的最高水平。

王飞这次不只是导演。

他还是整个项目的技术负责人。

他几乎跟剧组一块儿到的。

一点没耽误,马上开始忙工作。

他做的第一件事,是给剧组核心成员培训。

培训【虚拟制片技术】,整整一个星期。

他亲自给大家讲。

从最基本的原理开始。

讲LED屏幕墙和摄影机追踪系统怎么配合。

讲动作捕捉数据怎么实时传。

讲“夸父”引擎怎么在现场实时渲染。

王飞把这些复杂的技术,拆开了揉碎了讲。

他尽量用简单直接的方法教给大家。

讲完理论,就是分组实际操作。

演员、摄影、灯光、美术、特效,每个部门都要练。

大家要在模拟拍摄环境里,熟悉新的工作方式。

王飞要求很高。

他要保证每个人都真正懂、会用这套新方法。

他很清楚,虚拟制片不光是堆技术。

它更像是一场生产流程的改变。

这对整个剧组的专业水平和合作效率,要求特别高。

压力很快就来了。

最先不适应的是演员。

他们习惯了在实景或者传统绿幕前拍戏。

现在突然要对着巨大的LED屏幕演,确实有点蒙。

屏幕上能实时显示很逼真的虚拟场景。

但那毕竟不是真的。

演员需要更强的信念感和想象力。

他们得“看见”不存在的对手,“摸到”不存在的道具。

还得走位准确,情绪到位。

特别是两个新人主演,李云帆和赵芊芊。

他们本来就没多少拍大电影的经验。

现在还要克服技术带来的表演困难,压力肯定大。

头几天,他们在镜头前有点手忙脚乱。

常常找不到看哪儿,或者演得太假。

李云帆私下跟王飞抱怨:“对着空气演戏,太难了……”

技术部门也遇到了大难题。

特效团队得保证“夸父”引擎稳定运行。

要能实时渲染高质量的虚拟背景。

还要跟摄影机运动、演员表演完美同步。

这对计算能力要求极高,延迟必须很低。

只要有一点卡顿或错误,画面就可能穿帮,前面的功夫都白费。

动作捕捉团队要精确捕捉演员的细微动作。

然后把动作映射到数字角色上。

数据传输的稳定和准确最重要。

灯光师要根据LED屏幕上的虚拟光线,调整现场的真灯光。

这样光影效果才能统一。

而且,剧组里还有外国的技术顾问和特效师。

语言沟通只是小问题。

更深层的是工作习惯和技术想法不一样,需要慢慢磨合。

整个剧组就像一台刚装好的精密机器。

各个零件之间还不太顺畅,运转起来磕磕绊绊。

一时间,摄影棚里气氛有点紧张。

进度也比计划的要慢。

面对这些预料到的困难,王飞表现得特别冷静,很有控制力。

他用了刚学会的【工业化管理(初级)】技能。

这技能虽然只是初级,但它提供的系统管理思路,正好适合《流浪月球》这种大型复杂项目。

他很快就把庞大的剧组,按照虚拟制片的特点,重新分成更小、更灵活的小组。

比如,专门成立了【虚拟资产管理组】。

这个组负责所有数字模型、场景的调用和维护。

还成立了【实时渲染监控组】。

这个组紧盯着引擎运行和画面质量。

他还建立了【跨部门快速响应机制】。

哪个环节出了问题,相关负责人必须在规定时间内拿出解决办法。

任务一层层分下去,责任明确到每个人。

一套围绕虚拟制片的高效工作流程,初步形成了。

对待两个新人演员,王飞更是花了很多心思。

他几乎是手把手地教。

他亲自示范怎么在虚拟环境里找到表演的支点。

怎么用想象力跟数字角色互动。

他一遍遍给他们讲角色的内心。

帮他们建立信念感。

王飞温和又坚定地鼓励他们:“别怕犯错,把这里当成你们的排练场。”

他还说:“技术是为表演服务的,你们才是画面的灵魂。”

在王飞的耐心指导和不断鼓励下,李云帆和赵芊芊慢慢找到了感觉。

他们的表演状态越来越放松、自然了。

技术上遇到的难题,王飞也亲自参与解决。

他常常待在导演监视器前。

跟特效总监、摄影指导,还有量子视界的周明、星河智造的李维这些人一起讨论。

一讨论就是好几个小时。

有时为了把一个特效镜头做好,王飞会直接坐在渲染师旁边。

他会一起调整参数,细化细节。

他对画面要求很高,每个像素都不放过。

这种做法很投入,也很专业,团队的人都很受鼓舞。

大家看到导演这么认真,也都不敢放松。

时间一天天过去。

剧组像一台大机器,在王飞这个懂技术又经验丰富的“总工程师”的调整下,开始顺利运转。

之前不顺畅的地方,慢慢变得协调。

虚拟制片技术的优点,开始真正体现出来。

演员们习惯了在LED屏幕前表演。

他们觉得这种“看到的就是最终效果”的环境,比绿幕更能激发灵感,更容易投入情绪。

导演的创作空间也更大了。

王飞可以直接在监视器里看到接近成片的画面。他可以随时调整摄像机角度、光线,甚至虚拟场景里的天气。很多以前实拍很难完成的复杂镜头,现在都能实现了。

特效制作效率也提高了很多。

很多特效元素在拍摄现场就实时完成,大大缩短了后期制作的时间和成本。

整个剧组的拍摄速度明显加快。

更重要的是,实时预览保证了画面质量,避免了后期才发现问题的风险。

飞凡映像这个亚洲最大的虚拟摄影棚,还有它背后的【量子视界】和【星河智造】的核心技术,也就是【飞凡映像虚拟制片平台】,很快就在行业内引起了很大反响。

一开始还在观望的国内同行,看到一些非官方渠道流出的拍摄花絮和技术演示后,都被震住了。

“我的天,这实时渲染效果,跟好莱坞大片一样了!”

“听说他们现场就能看到最终画面?效率太高了吧!”

“飞凡这次玩大了,要变天了!”

一下子,很多国内电影公司来摄影棚参观、学习、寻求合作。

杨蜜的公关团队每天要接待好几拨人。

飞凡映像在行业内的技术领先地位和影响力,得到了提升。

这股风也吹到了国外。

一些对中国电影技术不太信任的国际顶尖特效公司和技术供应商,了解到【飞凡映像虚拟制片平台】的功能和《流浪月球》的实际效果后,也表示很有兴趣。

他们主动联系飞凡映像,想进行技术交流,甚至想参与《流浪月球》项目。

《流浪月球》的国际合作,看起来很有希望。

一切,似乎都在往好的方向发展。

剧组士气很高,拍摄进度顺利,技术优势明显,内外环境都很好。

然而,就在大家觉得《流浪月球》这艘大船要全速前进,驶向成功的时候。

意外发生了,没有任何预兆。

那天下午,剧组正在拍一组需要高精度动作捕捉的重要戏。

李云帆穿着动捕服,上面有很多标记点。他在指定区域完成了一系列复杂的跑跳动作。

一切都很顺利。

突然!

“滴——滴——滴——”

控制室里,负责动作捕捉系统的设备主控台,突然响起急促的警报声!

然后,屏幕上实时捕捉的演员动作的三维模型,瞬间卡住,变成一片雪花。

“怎么回事?!”动作捕捉技术负责人脸色变了,立刻跑到设备前检查。

“报告导演!主服务器坏了!数据流中断!”

“动捕核心阵列出现未知硬件故障!重启不了!”

“备用系统也连不上!”

一连串坏消息传来。

整个剧组的运转,像被人按了暂停键,一下停了下来。

所有人都愣住了,互相看着,不知道发生了什么。

核心的动作捕捉设备,是虚拟制片流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它一旦坏了,很多需要数字角色和真人演员互动的戏,就没法拍了。

这不只是耽误几个小时的问题,如果不能尽快修好,整个拍摄计划都会被打乱,损失会很大!

技术人员满头大汗地紧急检查。

初步检查结果让人担心。

故障不是简单的软件错误或线路问题,好像是设备核心硬件坏了!

而且,损坏的方式…有点奇怪。

这台从国外买的,刚调试运行不到半个月的核心设备,怎么会突然出现这么严重的硬件故障?

是长时间高强度工作导致的意外损坏?

还是…

一个不好的想法,在王飞和几个核心技术人员心里出现。

难道是…人为破坏?

一股寒意,瞬间蔓延开来。

《流浪月球》的拍摄,再次到了危险的边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