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章 业间谍渗透剧组?
- 华娱:从魔幻手机开始
- 路过无痕
- 3056字
- 2025-04-16 18:01:42
地点在首都京郊。
那里有一栋银灰色的建筑,这就是飞凡映像花大钱建的【虚拟摄影棚】。
摄影棚里面特别大。
四周都是拼起来的高清LED屏幕墙,一点缝都没有。
天花板上全是灯光和感应器,很复杂。
地上铺了特殊材料,方便做动作捕捉。
整个棚子,不管是硬件还是软件,都是【飞凡映像虚拟制片平台】最核心的东西。
这代表了国内电影技术的最高水平。
王飞这次不只是导演。
他还是整个项目的技术负责人。
他几乎跟剧组一块儿到的。
一点没耽误,马上开始忙工作。
他做的第一件事,是给剧组核心成员培训。
培训【虚拟制片技术】,整整一个星期。
他亲自给大家讲。
从最基本的原理开始。
讲LED屏幕墙和摄影机追踪系统怎么配合。
讲动作捕捉数据怎么实时传。
讲“夸父”引擎怎么在现场实时渲染。
王飞把这些复杂的技术,拆开了揉碎了讲。
他尽量用简单直接的方法教给大家。
讲完理论,就是分组实际操作。
演员、摄影、灯光、美术、特效,每个部门都要练。
大家要在模拟拍摄环境里,熟悉新的工作方式。
王飞要求很高。
他要保证每个人都真正懂、会用这套新方法。
他很清楚,虚拟制片不光是堆技术。
它更像是一场生产流程的改变。
这对整个剧组的专业水平和合作效率,要求特别高。
压力很快就来了。
最先不适应的是演员。
他们习惯了在实景或者传统绿幕前拍戏。
现在突然要对着巨大的LED屏幕演,确实有点蒙。
屏幕上能实时显示很逼真的虚拟场景。
但那毕竟不是真的。
演员需要更强的信念感和想象力。
他们得“看见”不存在的对手,“摸到”不存在的道具。
还得走位准确,情绪到位。
特别是两个新人主演,李云帆和赵芊芊。
他们本来就没多少拍大电影的经验。
现在还要克服技术带来的表演困难,压力肯定大。
头几天,他们在镜头前有点手忙脚乱。
常常找不到看哪儿,或者演得太假。
李云帆私下跟王飞抱怨:“对着空气演戏,太难了……”
技术部门也遇到了大难题。
特效团队得保证“夸父”引擎稳定运行。
要能实时渲染高质量的虚拟背景。
还要跟摄影机运动、演员表演完美同步。
这对计算能力要求极高,延迟必须很低。
只要有一点卡顿或错误,画面就可能穿帮,前面的功夫都白费。
动作捕捉团队要精确捕捉演员的细微动作。
然后把动作映射到数字角色上。
数据传输的稳定和准确最重要。
灯光师要根据LED屏幕上的虚拟光线,调整现场的真灯光。
这样光影效果才能统一。
而且,剧组里还有外国的技术顾问和特效师。
语言沟通只是小问题。
更深层的是工作习惯和技术想法不一样,需要慢慢磨合。
整个剧组就像一台刚装好的精密机器。
各个零件之间还不太顺畅,运转起来磕磕绊绊。
一时间,摄影棚里气氛有点紧张。
进度也比计划的要慢。
面对这些预料到的困难,王飞表现得特别冷静,很有控制力。
他用了刚学会的【工业化管理(初级)】技能。
这技能虽然只是初级,但它提供的系统管理思路,正好适合《流浪月球》这种大型复杂项目。
他很快就把庞大的剧组,按照虚拟制片的特点,重新分成更小、更灵活的小组。
比如,专门成立了【虚拟资产管理组】。
这个组负责所有数字模型、场景的调用和维护。
还成立了【实时渲染监控组】。
这个组紧盯着引擎运行和画面质量。
他还建立了【跨部门快速响应机制】。
哪个环节出了问题,相关负责人必须在规定时间内拿出解决办法。
任务一层层分下去,责任明确到每个人。
一套围绕虚拟制片的高效工作流程,初步形成了。
对待两个新人演员,王飞更是花了很多心思。
他几乎是手把手地教。
他亲自示范怎么在虚拟环境里找到表演的支点。
怎么用想象力跟数字角色互动。
他一遍遍给他们讲角色的内心。
帮他们建立信念感。
王飞温和又坚定地鼓励他们:“别怕犯错,把这里当成你们的排练场。”
他还说:“技术是为表演服务的,你们才是画面的灵魂。”
在王飞的耐心指导和不断鼓励下,李云帆和赵芊芊慢慢找到了感觉。
他们的表演状态越来越放松、自然了。
技术上遇到的难题,王飞也亲自参与解决。
他常常待在导演监视器前。
跟特效总监、摄影指导,还有量子视界的周明、星河智造的李维这些人一起讨论。
一讨论就是好几个小时。
有时为了把一个特效镜头做好,王飞会直接坐在渲染师旁边。
他会一起调整参数,细化细节。
他对画面要求很高,每个像素都不放过。
这种做法很投入,也很专业,团队的人都很受鼓舞。
大家看到导演这么认真,也都不敢放松。
时间一天天过去。
剧组像一台大机器,在王飞这个懂技术又经验丰富的“总工程师”的调整下,开始顺利运转。
之前不顺畅的地方,慢慢变得协调。
虚拟制片技术的优点,开始真正体现出来。
演员们习惯了在LED屏幕前表演。
他们觉得这种“看到的就是最终效果”的环境,比绿幕更能激发灵感,更容易投入情绪。
导演的创作空间也更大了。
王飞可以直接在监视器里看到接近成片的画面。他可以随时调整摄像机角度、光线,甚至虚拟场景里的天气。很多以前实拍很难完成的复杂镜头,现在都能实现了。
特效制作效率也提高了很多。
很多特效元素在拍摄现场就实时完成,大大缩短了后期制作的时间和成本。
整个剧组的拍摄速度明显加快。
更重要的是,实时预览保证了画面质量,避免了后期才发现问题的风险。
飞凡映像这个亚洲最大的虚拟摄影棚,还有它背后的【量子视界】和【星河智造】的核心技术,也就是【飞凡映像虚拟制片平台】,很快就在行业内引起了很大反响。
一开始还在观望的国内同行,看到一些非官方渠道流出的拍摄花絮和技术演示后,都被震住了。
“我的天,这实时渲染效果,跟好莱坞大片一样了!”
“听说他们现场就能看到最终画面?效率太高了吧!”
“飞凡这次玩大了,要变天了!”
一下子,很多国内电影公司来摄影棚参观、学习、寻求合作。
杨蜜的公关团队每天要接待好几拨人。
飞凡映像在行业内的技术领先地位和影响力,得到了提升。
这股风也吹到了国外。
一些对中国电影技术不太信任的国际顶尖特效公司和技术供应商,了解到【飞凡映像虚拟制片平台】的功能和《流浪月球》的实际效果后,也表示很有兴趣。
他们主动联系飞凡映像,想进行技术交流,甚至想参与《流浪月球》项目。
《流浪月球》的国际合作,看起来很有希望。
一切,似乎都在往好的方向发展。
剧组士气很高,拍摄进度顺利,技术优势明显,内外环境都很好。
然而,就在大家觉得《流浪月球》这艘大船要全速前进,驶向成功的时候。
意外发生了,没有任何预兆。
那天下午,剧组正在拍一组需要高精度动作捕捉的重要戏。
李云帆穿着动捕服,上面有很多标记点。他在指定区域完成了一系列复杂的跑跳动作。
一切都很顺利。
突然!
“滴——滴——滴——”
控制室里,负责动作捕捉系统的设备主控台,突然响起急促的警报声!
然后,屏幕上实时捕捉的演员动作的三维模型,瞬间卡住,变成一片雪花。
“怎么回事?!”动作捕捉技术负责人脸色变了,立刻跑到设备前检查。
“报告导演!主服务器坏了!数据流中断!”
“动捕核心阵列出现未知硬件故障!重启不了!”
“备用系统也连不上!”
一连串坏消息传来。
整个剧组的运转,像被人按了暂停键,一下停了下来。
所有人都愣住了,互相看着,不知道发生了什么。
核心的动作捕捉设备,是虚拟制片流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它一旦坏了,很多需要数字角色和真人演员互动的戏,就没法拍了。
这不只是耽误几个小时的问题,如果不能尽快修好,整个拍摄计划都会被打乱,损失会很大!
技术人员满头大汗地紧急检查。
初步检查结果让人担心。
故障不是简单的软件错误或线路问题,好像是设备核心硬件坏了!
而且,损坏的方式…有点奇怪。
这台从国外买的,刚调试运行不到半个月的核心设备,怎么会突然出现这么严重的硬件故障?
是长时间高强度工作导致的意外损坏?
还是…
一个不好的想法,在王飞和几个核心技术人员心里出现。
难道是…人为破坏?
一股寒意,瞬间蔓延开来。
《流浪月球》的拍摄,再次到了危险的边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