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扁平疣

扁平疣是人类乳头瘤病毒(HPV)引起的皮肤良性赘生物,多伴有色素沉着。临床表现为皮色、淡红色或浅褐色的扁平丘疹,多见于面部和手背,无明显的自觉症状,病程慢性。部分可自行消退,但可复发。可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接触传染。

本病属于中医学“扁瘊”“晦气疮”等范畴。

一、诊断要点

(一)临床表现

1.扁平疣多发于颜面、手背及前臂等处,表现为正常皮色、淡红色或浅褐色的扁平丘疹,表面光滑,境界明显。

2.在初发病时,皮损发展及增多较快,因扁平疣的疣体中有大量活跃的病毒。

3.当局部被搔抓时,疣体表面和正常皮肤可产生轻微的破损,这时病毒很容易被接种到正常皮肤上而产生新的疣体。

4.偶可沿抓痕分布排列成条状(同形反应),长期存在的扁平疣可融合成片。

5.一般无自觉症状,偶有微痒。

(二)辅助检查

扁平疣需要做血常规、病理检查、体液免疫检测等检查协助诊断。

(三)鉴别诊断

本病应与汗管瘤、毛发上皮瘤等鉴别。

二、西医治疗要点

本病主要采用外用药物治疗和物理治疗,系统药物治疗多用于皮损数目较多或久治不愈者。

(一)局部药物治疗

适用于皮损较大或不宜用物理治疗者,但应根据不同情况选择药物及使用方法。常用药物有干扰素凝胶、维A酸软膏、咪喹莫特软膏等。

(二)物理治疗

包括冷冻、电灼和激光等,适用于皮损数目较少者。

(三)全身治疗

1.抗病毒药物

利巴韦林、阿昔洛韦、泛昔洛韦、干扰素等口服或肌内注射。

2.免疫疗法

左旋咪唑、转移因子、胸腺素等口服或肌内注射。

(四)预防

防止外伤,在体力劳动或容易受伤的工作人群中注意劳动保护是预防本病的关键。

三、中成药应用

(一)基本病机

从中医辨证来看,扁平疣的发病在四肢或面部皮肤,此乃六淫中的风、湿、热为患,由于人体感受湿热毒邪、内动肝火所致。因风为百病之长,风邪致病常侵犯人体上部,使人肌肤腠理疏松,卫外不足,导致风热邪毒侵入体内,或体内肝虚血燥,筋气不荣,热毒外发郁积皮肤而发病。

(二)辨证分型使用中成药

扁平疣常用中成药见表3。

表3 扁平疣常用中成药一览表

1.风热蕴结证

〔证候〕

主症:皮疹淡红,数目较多,或微痒,或不痒,病程短;次症:伴口干不欲饮;舌脉:舌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或弦。

〔治法〕

疏风清热,解毒散结。

〔方药〕

马齿苋合剂加木贼、郁金、浙贝母、板蓝根。

〔中成药〕

(1)治疣胶囊(指南推荐)(由木贼、忍冬藤、板蓝根、蜂房、路路通、红花、桃仁、苍术、土茯苓、灵磁石、煅牡蛎组成)。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活血化瘀,解毒散结。用于人乳头瘤病毒感染导致的各类疣等。用法用量:口服,1次3粒,1日2次。

(2)复方马齿苋片(指南推荐)(由马齿苋、大青叶、木贼、薏苡仁、山豆根、甘草、蜂房、党参、黄芪、黄精、败酱草、白术、灵芝组成)。功能主治:清热解毒除湿,益气散结。用于病毒性皮肤病及性病。用法用量:口服,1次4片,1日3次。

2.痰瘀互结证

〔证候〕

主症:病程较长,皮疹较硬,大小不一,其色黄褐或暗红,不痒不痛;舌脉:舌红或暗红,苔薄白,脉沉弦。

〔治法〕

活血化瘀,清热散结。

〔方药〕

桃红四物汤加生黄芪、板蓝根、紫草、马齿苋、浙贝母、薏苡仁。

〔中成药〕

(1)大黄䗪虫丸(药典)[由熟大黄、土鳖虫(炒)、水蛭(制)、虻虫(去翅足,炒)、蛴螬(炒)、干漆(煅)、桃仁、苦杏仁(炒)、黄芩、地黄、白芍、甘草组成]。功能主治:活血破瘀,通经消癥。用于瘀血内停所致的癥瘕、闭经,症见腹部肿块、肌肤甲错、面色暗黑、潮热羸瘦、经闭不行。用法用量:口服,水蜜丸1次3g,小蜜丸1次3~6丸,大蜜丸1次1~2丸,1日1~2次。

(2)祛疣颗粒(指南推荐)(由牛膝、穿山甲、桃仁、红花、熟地黄、何首乌、杜仲组成)。功能主治:活血化瘀,软坚散结,补益肝肾。用于治疗寻常疣、扁平疣,疣状神经性皮炎,增生性瘢痕。用法用量:口服,1次6g,1日2次。

(三)外治法

1.五妙水仙膏(指南推荐)

〔组成〕

黄柏、紫草、五倍子、碳酸钠、生石灰。

〔功效〕

去腐生新,清热解毒。

〔主治〕

毛囊炎、结节性痒疹、寻常疣、神经性皮炎等。

〔用法〕

外用。用探针将药物均匀涂于皮损,等药干燥后进行局部擦除,1日2~3次。

〔注意事项〕

①使用前应将药物搅匀,需稀释的药液随配随用,治疗要注意常规消毒,清洁皮肤。②擦洗药物,应用生理盐水或冷开水擦洗,不能用乙醇棉球擦洗。③切忌将药物进入眼内。大血管与近骨膜处药物不能久留。④用药后病变组织形成的痂,不可强行剥落,让其自行脱落,少数患者脱痂时间较长,有一定痒感,属正常情况。⑤脱痂初期,皮肤粉红或留有少量色素,1~2个月后可恢复至正常皮肤颜色。

2.化毒散软膏(指南推荐)

〔组成〕

乳香、没药、川贝母、黄连、赤芍、天花粉、大黄、甘草、珍珠粉、牛黄、冰片、雄黄粉。

〔功效〕

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主治〕

脓疱疮(黄水疮)、多发性毛囊炎(发际疮)、疖痈、丹毒及体表感染初起。

〔用法〕

外用。可直接涂于患处,1日2次。

〔注意事项〕

皮肤破溃处禁用。

3.鸦胆子油(指南推荐)

〔组成〕

鸦胆子(将鸦胆子剥去壳,取仁,捣碎,置于瓶中加入无水乙醇;隔2小时后,将上层浮油倒于平底玻璃皿中,等乙醇挥发后即得鸦胆子油,装瓶备用)。

〔功效〕

祛疣。

〔主治〕

用于扁平疣、寻常疣。

〔用法〕

外用。用牙签挑取少许鸦胆子油点于疣体上。

〔注意事项〕

不要碰及周围正常皮肤。

四、单验方

1.张毅(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验方——桔地汤

组成:茵陈、葶苈子、地榆、桔梗、鸡内金、牛膝、黄芪、土茯苓、桑枝。功效:清热解毒,利湿散结。

2.鲜芝麻花

用法:用鲜芝麻花揉搓患处,1次3~5分钟,1日2~3次。用于扁平疣、寻常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