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常见肛肠疾病中医特色护理
- 梅荣主编
- 3295字
- 2025-03-14 16:45:21
二、肛管
肛管是肠道的终末端,上接直肠,下止于肛门缘。从齿线(又称齿状线)至肛门缘为解剖肛管,长2~3cm,从肛管直肠线到肛门缘为外科肛管,长约4cm,无腹膜覆盖,周围有内、外括约肌和耻骨直肠肌与肛提肌围绕。肛管向下、向后与直肠形成一近90°的角,称为肛直角。其前壁较后壁稍长,平时为一纵裂,排便时扩张成管状,长度变短,直径约3cm。肛管的皮肤特殊,上部是移行上皮,下部是鳞状上皮,前者表面光滑色白,没有汗腺、皮脂腺和毛囊。在排便和麻醉时,内括约肌可向下移位与原来处于外下方的外括约肌皮下部平齐,甚至越出外括约肌皮下部,这点在做内括约肌切断时要引起注意。手术中要特别注意保护肛管皮肤,我国成人肛管周长10cm,至少应保留2/5,否则会造成肛门狭窄、黏膜外翻、肠液外溢等并发症(图1-1-2)。

图1-1-2 肛管
临床常将肛管分为四个界线和三个带区,即四线三带。
(一)四线
1.肛门皮肤线
即肛门缘,是消化道体外最低的界线。
2.肛管白线
肛管白线又称内外括约肌间沟或Hilton线,在肛门缘与齿线之间,因该处血管分布较少,皮肤呈灰白色,又名肛门白线。其深部是内括约肌与外括约肌皮下部的交界处,指诊时可触及一环状沟,故又称为括约肌间沟。
3.齿状线
又称梳状线,在肛门白线的上方,为黏膜与皮肤的分界线,故又称黏膜皮肤线。是原始肛膜的附着线,系肛瓣和直肠柱下端共同形成的锯齿状的环形线,距肛缘约2cm,约在内括约肌中部或中下1/3的交界处。线以上是直肠,以下是肛管;上方属于内胚层的直肠管,为单层柱状上皮;下方属外胚层,其皮肤为复层立方上皮和鳞状上皮,约80%的肛肠炎性疾病起源于此,具有重要的解剖和临床意义(图1-1-3)。

图1-1-3 齿状线
(1)齿线上下的上皮、神经、血管、淋巴均不相同(表1-1-1)。
表1-1-1 齿线上下分布表

1)上皮:齿线以上为消化管黏膜上皮,即单层立方或柱状上皮。齿线以下为皮肤,即移行扁平上皮和复层扁平上皮。故齿线以上的直肠癌多数为腺癌;齿线以下的肛门癌为扁平上皮癌,两者本质也不同。
2)神经:齿线以上属自主神经支配区,故齿线以上行内痔注射、手术缝合等操作,患者无疼痛感。齿线以下属脊神经(肛门神经)支配区,齿线以下的炎症、血栓性外痔或手术刺激肛门部皮肤时,可使外括约肌和肛提肌挛缩,引起剧烈疼痛。肛门疾病患者主诉以痛和出血最多,两者同时出现时诊断价值最大。无痛出血病变在齿线以上;痛与出血并存病变在齿线以下。
3)血管:齿线以上由直肠上动脉分布,其静脉与门静脉系相连。齿线以下由肛门动脉分布,其静脉属下腔静脉系。
4)淋巴:齿线以上的淋巴注入内脏淋巴结;齿线以下的注入腹股沟淋巴结(躯体淋巴结)。故肛门癌的转移先至腹股沟淋巴结,而直肠癌一般认为不在此处转移。
(2)肛柱:又名直肠柱,为肠腔内壁垂直的黏膜皱襞,有6~10个,长1~2cm,宽0.3~0.6cm,儿童期比较显著。肛柱是肛门括约肌收缩的结果,当直肠肛管扩张时则此柱消失。肛柱上皮对触觉和温觉刺激的感受甚至比齿线下部肛管更敏锐。各柱的黏膜下均有独立的动脉、静脉和肌组织。肛柱越向下越显著,向上渐趋平坦。
(3)肛瓣:各肛柱下段之间借半月形的黏膜皱襞相连,这些半月形的黏膜皱襞称肛瓣,有6~12个。肛瓣是比较厚的角化上皮,是原始肛膜的残迹,它没有“瓣”的功能。当大便干燥时,肛瓣可受粪便硬块的损伤而撕裂。
(4)肛乳头:呈三角形小隆起,在肛柱下端,沿齿线排列,2~6个,基底部发红,尖端灰白色,高0.1~0.3cm,肥大时可达1~2cm。肛乳头由纤维结缔组织组成,含有毛细淋巴管,表面附以皮肤。肛乳头的位置极不恒定,多数位于肛柱旁和下端,也可在肛瓣上或肛窦的下端,有时一个肛柱上有多个肛乳头,肛乳头形状常为锥体形,也可呈圆筒形或弦样,大的可呈梅花样或梨形(图1-1-4)。

图1-1-4 肛乳头瘤
肛乳头肥大时常无症状,与直肠息肉鉴别点是:前者在齿线处为皮肤覆盖,表面光滑,呈乳白色或淡红色,不易出血,触诊较硬,常为多个;后者在齿线以上,多在直肠壶腹部,为黏膜覆盖,色暗红,易出血,触诊较软,常为单个。
(5)肛窦:或称肛隐窝,是位于肛柱之间肛瓣之后的小憩室,其数目深度和形状变化较大,一般有6~8个,呈漏斗形;上口朝向肠腔的内上方,窝底伸向外下方,深度一般为0.3~0.5cm,比较恒定而大的隐窝通常在肛管的后壁。隐窝内易积存粪屑和受损伤,感染后可发生肛窦炎和肛乳头炎。炎症向肛门腺蔓延可形成脓肿,为肛裂和肛门直肠脓肿发病的主要原因之一。
(6)肛腺:肛腺亦称肛管肌内腺,其形态、数目、结构样式和分布范围因人而异,肛腺个体差异较大,一般有3~18个,常开口于肛隐窝内,但有少数开口于肛管和直肠壁。肛腺导管走向在齿线下方者占68%,在齿线上方者占28%,横跨齿线分布齿线上下者占4%,肛腺是感染侵入肛周组织的门户,95%的肛瘘均起源于肛腺感染,在临床上有着重要的意义(图1-1-5)。

图1-1-5 肛腺
4.肛管直肠线
位于齿线的上方,距齿线1.5~2cm,为肛管直肠环上缘的水平线。指诊时,手指渐次向上触及狭小管腔的上缘,即达该线的位置,是判断肛瘘走向、位置高低的重要标记,也是耻骨直肠肌的上缘线。
(二)三带
1.柱带
为肛管直肠线到齿线的环带区域,其间有肛柱(即直肠柱),为肛垫所在的区域,黏膜表面为单层柱状上皮。
2.痔带
即痔环,又名肛门梳,为齿线到肛门白线的环状区,因受内括约肌紧缩而成环形隆起。此处表面平滑光亮,是黏膜与皮肤的移行部分,从齿线由单层柱状上皮转变成复层立方上皮及未角化的鳞状(复层扁平)上皮。
3.皮带
为肛门白线到肛门缘的环区,由外括约肌皮下部所环绕,表面为角化的复层鳞状(复层扁平)上皮。
(三)肛垫
肛垫是指肛管内由直肠柱相对集中、局部黏膜及黏膜下组织增厚而成的组织块,是不分年龄、性别和种族,人人皆有的正常人体解剖结构。
1.肛垫的解剖结构
肛垫位于肛管内齿状线上方,系宽1.5~2cm的环状组织带,人们习惯称痔区、柱带,又称肛管直肠移行区、柱区,为内外胚层的分界区。由肛垫黏膜、黏膜下血管组织和纤维肌性组织组成。因括约肌的收缩使其呈Y形分割为右前、右后及左侧三叶状关闭肛管的上口,肛镜检查可见3个隆起的黏膜块。
2.肛垫的功能
肛垫是人类进化形成的特有的解剖结构,由于其位置和解剖结构的特殊,具有闭合肛管、括约肛门、抗病免疫和辨别感觉等主要功能。
(1)自制功能:
肛门肛管的闭合决定于内、外括约肌的弹性厚度和肛垫的厚度。由于内括约肌有高度的张力,可持续性收缩而不易疲劳,因此在静息状态下肛门的闭合主要靠它来维持,但并不完善。外括约肌是随意性横纹肌,虽有较强的缩肛能力,但因易疲劳、不持久,一般随意性收缩仅能维持50秒,且不能持久有效地对抗腹内压的升高而随意关闭肛门。肛垫内血管丰富类似勃起组织,有很大的可塑性,可通过血液量的多少动态地调节其弹性和大小。加之其三叶状的排列形态犹如心脏的三尖瓣,成为适应肛管腔扩大与缩小变化的理想活瓣装置,可有效地协助括约肌维持肛管的正常闭合。
(2)免疫功能:
肛垫位于肛管移行区,覆以肛管移行区(ATZ)上皮,ATZ上皮含有大量柱状细胞、杯状细胞和肛腺上皮细胞等黏液分泌细胞,分泌含黏蛋白、黏多糖、中性多糖及糖原等多种具有重要防御功能的物质,这些多蛋白复合物覆盖肛垫黏膜表面,形成厚厚的一层黏液保护膜,成了一道黏液屏障,不仅有冲刷润便的作用,更主要的是能有效地阻止病害物质入侵;由于肛垫黏膜血流量高,其上皮细胞又多为复层,上皮呈栅状排列组成细胞连接复合体,上覆多糖蛋白复合物等可有效地阻止病菌、病毒进入和防止肠内有害刺激物的损伤,形成了肛垫防御机制中的第二道防线——黏膜屏障。因此肛垫的黏膜免疫反应在肛垫免疫机制中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可以有效阻止病菌的入侵和帮助组织修复。
(3)感觉功能:
肛垫黏膜上皮内感觉神经末梢极为丰富,尤以齿线附近最为密集,是肛门反射中重要的感受装置,对直肠内容物的性质有精细的辨别能力。静息时,由于括约肌呈收缩状态,肛垫被保护在肛管内,有效地防止与直肠内容物接触,因而无辨别觉。然而当直肠充胀时,可使内括约肌短暂松弛,致肛管上口短暂地张开,此时少量直肠内容物即可趁机进入肛管,与肛垫黏膜上皮短时间接触,使肛垫能受到不同温度或压力的影响,来分辨不同内容物的性质,从而进行有效的取样反射(sampling response),产生良好的控便作用(图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