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论
在伤寒初起时,可因不同的个体,不同的体质因素,致使同一发病方式呈现不同的证候类型,同一证候类型又可呈现不同的兼证。所以必须辨证论治。
[原文]
(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7)( 条码据宋刻《伤寒论》本,下同。)
[提要]
此外感病,阴阳两大证型。
[凡按]
以阴阳区分疾病的两种类型是执简驭繁的科学方法。阴阳、寒热、虚实、表里八纲概念,首见于《伤寒论》在人体所反映的错综变化的病理过程。阴阳为其总纲。这是因为人的脏腑形体,素有寒热虚实之异,所受之邪每从其寒热虚实而变化。故病初起发热而恶寒者,邪气从实而化为热证;其无热而恶寒者,邪从虚而化为寒证。阴阳二字指其人之寒热虚实言之。柯韵伯说:“阴阳指寒热,勿凿分营卫经络。”
伤寒六经辨证,就是根据上述原则划分三阴三阳的。太阳病有发热恶寒,少阳病有往来寒热,阳明病但热不寒。三阳经病均有发热,说明正气尚旺,抗邪有力,属正盛邪实的阳证,即“发于阳”也。三阴经病通常无热恶寒,甚至肢厥蜷卧,则是阳虚阴盛,正气虚衰的表现。正是“发于阴”之谓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六经辨证,颇为繁杂,但以寒热二证来辨别阴阳,便能指导治疗。如三阳证正盛邪实,当以祛邪为主;三阴证阳虚阴盛,当以扶正为先。如此,便能起到提纲挈领、执简驭繁的作用。
[选注]
万友生:同一伤寒发病,为什么有的病“发于阳”而现“发热恶寒”,有的病“发于阴”而现“无热恶寒”?这显然是由于相同的外因作用于不同的内因所致。即:病人内因阳盛(如阳脏之人),伤寒外邪入侵,体内正阳奋起抗邪的,则必“发热恶寒”(寒邪外束故恶寒,正阳亢进故发热);病人内因阴盛(如阴脏之人),伤寒外邪入侵,体内正阳无力奋起抗邪的,则必“无热恶寒”(寒邪外束故恶寒,正阳衰退故无热)。
沈金鳌:三阳病有不发热者,便是发于阴;三阴病有反发热者,便是发于阳。然常中有变。如太阳初期,也可以有一个暂短的未发热过程,此时虽未发热,但有恶寒,头项强痛,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等证,其病仍属阳证,不得以无热恶寒作病发于阴看待。
黄炫:若阴证,则无头痛,无项强,但恶寒而蜷,脉沉细。此在阴,可温里也。
[凡按]
《玉函经》以此节为太阳病开卷第一章,柯韵伯《伤寒来苏集》将本条作为“总论”列于卷首,可谓体现了仲景的心法。这是把疾病区分为阴阳两种类型,乃提纲挈领,执简驭繁的科学方法。
但阴阳是病情属性的概括,必须结合症状来理解,假使离开了症状,来推论其所以然,那么,任何结论,都不免是片面的、机械的、靠不住的。
[原文]
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近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11)
[提要]
辨真寒假热、真热假寒证。
[凡按]
仅从前后的“反”字着眼,便定出真寒假热与真热假寒的属性。身热恶衣,身寒喜衣本属正常,否则为反常,以衣与病人的喜恶供作客观标准,凭一“反”字作出正确裁判。
这里所说的身大热,为外在的假热,而实质上是内有真寒;身大寒为外在之假寒,而实质上是内有真热。如表热里寒,亦即真寒假热。原文317条通脉四逆汤主治证“下利清谷,里寒外热,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可以为例;表寒里热,亦即真热假寒。原文350条白虎汤主治证“伤寒脉滑而厥者”可以为例。由此看出,在体表之寒热可以发生假象。而从病人喜恶之情去判断,却是疾病的本质反映,如太阳曰恶寒,阳明曰恶热,少阳曰喜呕,太阴曰食不下,少阴曰但欲寐,厥阴曰不欲食,凡此皆病情也。程应旄所谓“情则无假也”。抓住这点才能去伪存真,不为假象所惑。故《内经》说“临病人问所便”。这条是示人在临床诊断上要以鉴别的方法从阳证似阴、阴证似阳的现象中,抓住病的本质。如喻嘉言治徐国祯伤寒“阴证似阳”,欲卧泥水之中,但索饮到前,复不能饮。此假阳证之真情毕露,喻即从此入手而治愈。参见表2。
表2 真寒假热、真热假寒证比较

上条论发阴发阳,此条论阴证似阳、阳证似阴,均体现《内经》“治病必求于本”之旨。“本”的含义——阴阳是也。“人之脏腑、气血、表里、上下,皆本乎阴阳。而外淫之风寒暑湿,四时五行,亦总属阴阳二气”(引《黄帝内经素问集注》)。《伤寒论》中的六经,即三阴三阳,就是一阴一阳的演绎或具体化。
[原文]
问曰:凡病欲知何时得,何时愈。答曰:假令夜半得病者,明日日中愈;日中得病者,夜半愈。何以言之?日中得病夜半愈者,以阳得阴则解也;夜半得病,明日日中愈者,以阴得阳则解也。(《辨脉法》17)
[提要]
据病解的时间以着重阐述阴阳自和的机理。
[凡按]
《素问·金匮真言论》指出,一日之中阴阳有消长,“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日中至黄昏,天之阳,阳中之阴也;合夜至鸡鸣,天之阴,阴中之阴也;鸡鸣至平旦,天之阴,阴中之阳也。”而人体对此,有相应的生理变化,《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病情变化亦应之。一日之间,人体的阳气,有升有降,有盛有衰,有出有入;邪气也有在气在血,在表在里,在腑在脏,或进或退,甚且有表里兼病,虚实错杂者,因而临床症状,作止时间,也必然错综复杂,种种不同。所以除伤寒六经病有不同的欲解时外,《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载有“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之说,与欲解时相互发明。有人指出,仲景的划分,三阳病解虽有早、午、晚之分,但都在昼间(从早晨三点到二十一点)。“阳气者,一日而主外”,人身之阳气应天时之升降或壮大,有助于正气之祛邪。三阴病解都在夜半至天明的稍前或稍后(从晚上二十一点到早晨七点),这是阳生或阳气渐长之时,阳生阳长,有助于扶正。任何一经的病解,都与阳气的活动有关。盖人体之阳,若天与日,天阳由于日之升降而有盛衰,人亦应之。这是对昼夜时间的区分和人的活动习惯所形成的生物节律的精彩描述。
关于人体昼夜节奏的反映,已引起国外学者的重视,有人观察到脉搏、体温、氧的消耗量、二氧化碳的释放量、通气量、排尿量及尿中氮含量等有昼夜起伏的不同,激素分泌也有二十四小时节奏等。有关十二经分属十二时辰的理论,近年有研究证明,在主时经的皮肤电生理特性,光子发射量和经络感传率,与非主时经有明显区别。一天中以午时心率最快,正当心经所主之时。还有人发现,在一天二十四小时的时间里,十二经凡属表里经者,均呈昼夜周期性的同步电位变化,绝大部分是以子时为分水岭,子时前电位高,子时最低,子时以后又转升高。以上表明,对六经“欲解时”的学术思想渊源于《内经》,但人类和动物生生化化于宇宙间,是与大自然浑然不可分离之一体,生息于大地之上,日星之下,因其旦暮昼夜之变化,春夏秋冬之不同,而种种之生物自然随之各有其生命之扬抑起落,或张或弛,即所谓周期性、节律性。
[原文]
问曰:脉有阴阳,何谓也?答曰:凡脉大、浮、数、动、滑,此名阳也。脉沉、涩、弱、弦、微,此名阴也。凡阴病见阳脉者生,阳病见阴脉者死。(《辨脉法》1)
[提要]
阴阳是辨脉的总纲,并从脉诊中决定其预后。
[选注]
柯韵伯:脉有十种,阴阳两分,即具五法。浮沉是脉体,大弱是脉势,滑涩是脉气,动弦是脉形,迟数是脉息,总是病脉而非平脉也。
[凡按]
了解阴阳的消长,可以判断邪正的盛衰,从而决定病机的发展趋势以及疾病的预后。夫诊脉而别阴阳,非为脉也,为病也。如“阴病见阳脉者生”,是正气旺盛,病邪转衰,病机向好的方面转化,故谓之曰生。如“阳病见阴脉者死”,是正气虚而邪气盛,病机有恶化的征象,故谓之曰死。《伤寒论》所载,如“厥阴中风,脉微浮为欲愈”,略同于阴病见阳脉者生之例;又阳明腑实重证,脉“涩者死”,与阳病见阴脉者死,正相类似。
[原文]
问曰:脉病欲知愈未愈者,何以别之?答曰:寸口、关上、尺中三处,大小浮沉迟数同等,虽有寒热不解者,此脉阴阳为和平,虽剧当愈。(《辨脉法》15)
[提要]
脉症合参,从脉诊而判断其预后。
[选注]
周澂之:三处同等者,病在气分,经络无所阻滞,上下无所隔塞,寒热虚实无所夹杂,是正气未伤而邪有去路也,故外证虽剧而易治。《内经》谓脉之浮沉及人迎与寸口气小大等者,病难已。又曰:阴阳如一者,病难治。则又邪气之混一也。盖彼见弦强,此主缓弱也。又按同等云者,非俱大俱小俱浮俱沉俱迟俱数也,正谓不甚大,不甚小,不甚浮,不甚沉,不甚迟,不甚数也,故曰阴阳和平,谓三处与平人同等,即人病脉不病之义也。
[原文]
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4)
[提要]
依据脉证,判断太阳病传与不传。
[选注]
柯韵伯:太阳主表,故寒邪伤人,即太阳先受。太阳脉浮,若见太阳之浮,不兼伤寒之紧,即所谓静也。脉静,证亦静,无呕逆、烦躁可知,今又有发热、恶寒、头项强痛,不须七日衰,一日自止者,正此不传之谓也。若受寒之日,颇有吐意,呕逆之机见矣。若见烦躁,阳气重可知矣。脉急数,阴阳俱紧之互文。传者,即《内经》人伤于寒,而传为热之传……欲字、若字,是审其将然,脉之数急,是诊其已然,此因脉定证之法也。
[原文]
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5)
[提要]
承接上条,再论太阳病不传。
[凡按]
《素问·热论》说:“伤寒一日,巨阳(太阳)受之”,“二日阳明受之”,“三日少阳受之”……这是计日传经说的依据。验之临床,并不如此机械刻板。既不是一日传一经,也不是太阳、阳明、少阳依次相传。因此仲师设此两条,反复强调,诊断传经与否,以证候为主。上条指出伤寒一日有传者,此条又说伤寒二三日亦有不传者,可见不能拘泥于发病日数的多寡,而应以脉证为依据。方有执云:“证见如经为诊”“非计日以限病”,可谓精辟之言。
[原文]
伤寒六七日,无大热,其人躁烦者,此为阳去入阴故也。(269)
[提要]
辨伤寒表病入里之证。
[选注]
柯韵伯:此条是论阳邪自表入里证也。凡伤寒发热,至六七日,热退身凉为愈。此无大热,则微热尚存,若内无烦躁,亦可云表解而不了了矣。伤寒一日,即见烦躁,是阳气外发之机;六七日,乃阴阳自和之际,反见烦躁,是阳邪内陷之兆。阴者,指里而言,非指三阴也。或入太阳之本而热结膀胱,或入阳明之本而胃中干燥,或入少阳之本而胁下鞕满,或入太阴而暴烦下利,或入少阴而口燥舌干,或入厥阴而心中疼热,皆入阴之谓。
[原文]
伤寒三日,三阳为尽,三阴当受邪,其人反能食而不呕,此为三阴不受邪也。(270)
[提要]
辨伤寒不传三阴之证。
[选注]
汪苓友:此承上条之病而言,乃少阳之邪自解,不传入于阴经也。伤寒三日者,即《素问》相传日数。上条言六七日,此只言三日,可见日数不可拘也。邪在少阳,原呕而不能食,今反能食而不呕,可征里气之和,而少阳之邪自解也。既里和而少阳邪解,则其不传三阴,断断可必,故云三阴不受邪也。
柯韵伯:若胃阳有余,则能食不呕,可预知三阴之不受邪矣。盖三阳皆看阳明之转旋,三阴之不受邪者,藉胃为之蔽其外也,则胃不特为六经出路,而实为三阴外蔽矣。胃阳盛则寒邪自解,胃阳虚,则寒邪深入阴经而为患,胃阳亡,则水浆不入而死。要知三阴受邪,关系不在太阳,而全在阳明。
[原文]
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8)
[提要]
太阳病自愈之机与截断传经之法。
[选注]
陈修园:何以谓发于阳者七日愈,请言其所以愈之故?如太阳病头痛等证,至七日以上,应奇数而自愈者,以太阳之病,自行其本经已尽七日之数故也。若未愈,欲作再经者,阳明受之,宜针足阳明足三里穴,以泄其邪,使经不传则愈。推之发于阴者六日愈之故,亦可以此例而得其旨矣。
[凡按]
此条,实受《内经》“七日巨阳病衰,头痛少愈”的影响。临床当与发热、恶寒、项强、脉浮等合参,方不致机械失误。
[原文]
风家①,表解而不了了②者,十二日愈。(10)
[提要]
表解后,尚觉身体不爽,可待其自愈。
【注】①风家:泛指太阳病患者,包括患中风或患伤寒的人。②不了了:了,清楚。不了了,就是不清楚之意。
[选注]
喻嘉言:风家表解,已用桂枝汤之互词也。用桂枝汤表解,已胜其任矣。而不了了者,风为阳邪,卫为阳气,风邪虽去,而阳气之扰攘未得遽宁,即欲治之,无可治也。七日不愈,俟十二日,则余邪尽出,正气复理,必自愈矣。见当静养以需,不可喜功生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