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高压氧治疗
(一)概念
高压氧治疗(hyperbaric oxygen therapy,HBOT)是指在高于一个大气压的环境中吸收纯氧的疗法,目前广泛用于各种临床疾病的治疗,效果显著。颅脑损伤后,患者出现一系列的问题,如感染、缺氧、有害物质的堆积及脑水肿等。大量的研究表明,颅脑损伤后及早地进行高压氧治疗,能有效缓解患者的症状及降低死亡率。
(二)机制
高压氧在创伤性颅脑损伤的应用也是目前研究的热点,虽然其治疗机制尚未明确。目前研究的机制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高压氧治疗可以大幅度地增加血液中氧的物理溶解量。
2.高压氧治疗能有效地提高血氧弥散率和增加毛细血管血氧弥散半径。
3.高压氧治疗可增加脑网状结构和脑干等部位血氧供应,有助于改善觉醒状态。
4.高压氧治疗具有促进损伤神经轴突的修复、发生新的侧支、建立新的突触联系等作用,促进脑的复苏和神经功能的恢复。
5.缺氧损伤的脑组织,由于处于缺氧和自我调节机制损伤状态,脑血管不收缩,血流量没有降低,导致脑水肿的发生。高压氧治疗可使正常脑组织脑血管收缩,脑血流量下降约22%,减轻脑水肿,损伤组织的氧气供应得到迅速改善。这一机制在迅速改善受损脑组织缺氧的同时,更有利于降低脑组织的含水量,降低血脑屏障渗透性,切断脑缺氧—水肿—代谢障碍—再缺氧—再水肿的脑水肿恶性循环链,降低颅内压。
6.高压氧治疗可抑制血小板和红细胞的聚集,降低血液黏滞度,改善红细胞的变形性,促进侧支循环建立,改善脑血管和脑组织微循环。
7.高压氧治疗还可以激活自由基清除酶系统,提高活性,改善神经细胞钙超载,降低兴奋性氨基酸水平,降低炎性反应,促进碎组织的清除和神经组织的修复。
(三)高压氧治疗的适应证、禁忌证
原则上,颅脑外伤患者如无明确禁忌证应尽早采用高压氧治疗。但由于颅脑外伤致病原因多样,病情复杂,常伴有机体不同部位的复合伤,有些患者还可能伴有其他系统疾病或并发症,所以应由高压氧专业医生和神经外科医生共同会诊后决定高压氧治疗的时机和治疗方案。
1.适应证
(1)闭合性颅脑外伤:
闭合性颅脑外伤无脑疝和颅内活动性出血急剧加重风险的患者。
(2)开放性颅脑外伤:
颅骨骨折合并脑损伤患者经神经外科医生进行手术清创或行去骨瓣减压血肿清除术后,确定无活动性出血,生命体征相对平稳者。
2.绝对禁忌证和相对禁忌证
(1)绝对禁忌证:
开放性颅脑损伤中,脑内外伤口未完全闭合、脑脊液外漏、有可能形成颅内积气或张力性气颅的患者。
(2)相对禁忌证:
①颅脑外伤病情极不稳定,有活动性出血急剧加重可能性,合并高热、癫痫持续发作的危重患者;②开放性骨折未经处理的患者;③颅底骨折,伴有耳漏、鼻漏患者;④合并其他机体外伤和严重并发症不适宜高压氧治疗的患者;⑤长期未能进食,营养支持差、体质虚弱的患者等。
(四)治疗方案、剂量与疗程
目前高压氧舱分为空气加压舱和氧气加压舱,临床上主要运用的为空气加压舱,通过面罩或者头罩吸氧治疗。对于颅脑损伤后高压氧介入时机的选择,国内尚未统一,大多数学者认为,在病情稳定的情况下越早介入越好。理论上在损伤后12h内介入比较合理,近年来,大多数学者研究提出在损伤后1个月内介入效果明显。近年来高压氧治疗颅脑损伤的压力以2.0ATA为主,1次/d,5次/周,10次为1个疗程,建议多个疗程。
(五)注意事项
颅脑损伤后癫痫未控制、气胸、活动性出血者禁止高压氧治疗,对于病情不稳定需要高压氧治疗的患者应由医务工作者陪同进舱。入舱前患者需了解相关注意事项,进入舱内需穿全棉衣裤,注意减压时保暖。医务人员需告知患者如何开启咽鼓管,预防气压伤。舱内需要吸痰患者,应用负压吸引装置,成人一般将负压设置在30~40kPa,每次吸痰不超过10s。需密切观察吸氧者的病情变化,患者出现紧急情况需立即减压出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