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画

三七

三七为一种名贵中药,始载于《本草纲目》。三七缘何得名,古来有很多解释,但大都难以令人信服。唯清人赵翼的《檐曝杂记》所云:“三桠七叶,其根如萝卜”与三七的形态最为吻合。

【别名】

田七、滇七、参三七、旱三七、山漆、金不换。

【来源】

为五加科植物三七Panax pseudoginseng Wall.var.notoginseng(Burkill)Hoo et Tseng [Panax notoginseng(Burk.)F.H.Chen]的干燥根。

【鉴别】

根呈纺锤形、圆锥形、类圆柱形或不规则的块状,长2~6cm,直径0.3~2cm。外皮呈光亮的黑棕色(铁皮)或黄棕色(铜皮)。顶部有根茎痕或残茎,周围有乳状突起。侧面有断续的纵皱纹,并有支根的分歧及横向皮孔。侧面及底部有切断支根的痕迹。质坚,体重,难折断。断面灰黑色或灰棕色,具光泽,中央木质部颜色较深,呈放射状纹理。味先苦而后觉微甘。

本品的特征可用“乳包、钉头、铜皮、铁骨、菊花心”11 个字概括。“乳包”是指顶端及周围的瘤状突起物;“钉头”是底部切断支根的痕迹;“铜皮”是指灰黄色的外皮;“铁骨”是指质地坚硬难折断的木部;而“菊花心”是形容断面的放射纹理。具此五个特点者即为三七正品。

【道地与分布】

主产于云南文山、广南、西畴、砚山、马关等县及广西的田东、田阳、靖西、德宝、睦边、隆林等县的药材为道地药材。

道地药材以个大肥实,体重皮细,灰绿色有光泽者,断面灰黑带绿,无裂隙者为上品。广西产三七个头略比云南产三七小,以紫皮三七居多;云南产三七个头大,略圆,紫皮、绿皮均有。

此外,本品在四川、贵州、江西等地也有栽培。

【伪品及易混品】

1.温莪术

为姜科植物温郁金Curcuma aromatica Salisb.‘Wenyujin’ [Curcuma wenyujin Y.H.Chen et C.Ling]的干燥根茎,以其干燥根茎经手工雕刻而冒充正品三七。此品呈卵圆形、圆锥形或长纺锤形,较之正品略大,长3~6cm,直径2~3cm。外表的瘤状突起和皱纹仔细观察可见雕刻痕迹,但顶端无茎痕。表面有明显环形的节,断面维管束点痕多而明显。味微苦而辛,无甜味。

2.苦楝树叶等的加工品

广西百色有人采楝科植物苦楝树叶和冬青科熊胆木的叶加水煎煮,取煎煮液加入大戟木薯粉中,混匀,在石臼中捣成糌粑状,然后搓捏成三七的外形,晾干后,置黄泥粉中搓滚着色,伪充三七出售。此品外形虽似正品,但无栓皮,凹陷的部位常黏附有泥土。上端中心处有一伪造突起的假茎基,周围有4~6 个伪造的瘤状突起,但无纵皱和支根痕(即无钉头),中部与下部刻有横向突起的假皮孔,体重而质坚,但击碎后可见断面与三七完全不同,无皮部和木部之分,呈灰绿色或棕黄色,有的已发霉,具白色毛状菌丝。味苦,嚼之粘牙。

3.藤三七

为落葵科植物落葵薯Anredera cordifolia(Tenore)Steenis 的干燥块茎,呈不规则纺锤形,直径3~4cm,稍扁。表面有多数瘤状突起及皱纹。质硬而脆,断面类白色或黄棕色。气微,味微甜,嚼之有黏滑感。本品为民间草药,具有滋补、壮腰膝、消肿散瘀的功效。故可依其本名入药。

4.菊三七

也称土三七、水三七、菊叶三七。为菊科植物菊三七Gynura japonica(Thunb.)Juel.[Gynura segetum (Lour.)Merr.]的干燥根茎。商品呈拳状或圆块状,肉质而肥大,长3~6cm,直径约3cm,外表灰棕色或棕黄色,多具瘤状突起及断续的弧状沟纹。顶端留有茎基或芽痕。质坚实,断面黄色,显菊花心。味甘淡后微苦。功用为散瘀止血,解毒消肿。

5.竹节三七

也称人参三七、竹节参、竹节七、萝卜七、峨三七等。为五加科植物竹节三七Panax pseudo-ginseng Wall.var.elegantior(Burkill)Hoo & Tseng 的干燥根茎,呈竹鞭状,扁圆柱形,稍弯曲,长5~22cm,直径0.8~2.5cm,节密集,节间长0.8~2cm,每节上方有一圆形深陷的茎痕。表面灰棕色或黄褐色,粗糙,有致密的纵皱纹和根痕。质坚硬而脆,易折断,断面较平坦,排列成圈。气微香,味苦微甜。本品有滋补强壮,散瘀止痛,止血,祛痰的功能。

6.姜三七

也称土田七、三七姜、姜叶三七、竹叶三七、姜七等。为姜科植物姜三七Stahlianthus involucratus (King)Craib的干燥根茎。外形较三七为小,呈圆锥形或不规则圆形,外表土黄色或棕褐色,具有明显的花环节,无光泽,两侧常有排列整齐的须根疤痕。顶端常有叶鞘残留物。根茎内面棕黄色,粉质,芳香而有辛辣味。

本品野生、栽培均有。野生品多生于山谷沟边阴湿处;人工栽培者,又有红苗、白苗之分。分布于广东、海南、广西、江西等地。

7.水田七

又名屈头鸡、水鸡头、水鸡仔、水吓公、马老头、水萝卜、水狗仔等。为蒟薯科植物裂果薯Schizocapsa plantaginea Hance 的地下块茎。干燥的块茎呈圆球形或长圆形,稍弯曲,“屈头鸡”之名即由此得来。长2~4cm,直径1.5~2cm,上端有残存的膜质叶基,表面黄白色或浅棕黄色,有粗皱纹,须根痕多数。质稍硬,折断面较平,颗粒性,暗黄褐色,微有蜡样光泽,有散在的点状维管束。

本品生于溪边、田边等潮湿地带。分布于华南及西南地区。

8.景天三七

又名土三七、墙头三七、见血散、血山草、破血丹、六月淋、鲜三七、广三七等。为景天科植物费菜(景天三七)Sedum aizoon L.的根茎。根茎粗厚,肉质,近木质化。支根圆柱形或略带圆锥形,表面暗褐色,不平坦,呈剥裂状,干燥后质疏松。气无,味微涩。

本品生于山间岩石上或较阴湿处。分布于东北地区及河北、陕西、甘肃、宁夏、山东、江苏、浙江、江西、湖北及四川等省区。

三七的混伪品种类较多,还有以姜科的莪术、姜黄、高良姜,天南星科的独角莲,兰科的白及,毛茛科的草乌等冒充正品三七。

因三七的主要功能为止血,故在各地亦把一些具有止血功效的植物根充三七混用。其历史来源已久,也常冠以三七之名,应注意严加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