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贝母

商品川贝母为产于四川及其邻近诸省数种贝母鳞茎的统称。以前多在采收后按鳞茎大小及药材性状特征的不同分为松贝、青贝、尖贝等规格。凡鳞茎呈圆锥形,外层两瓣鳞叶大小不等,顶端闭口而尖,底部平,能平稳直立,其颗粒较小者为尖贝;颗粒较大者为松贝;鳞茎为扁球形或圆锥形,两瓣鳞叶大小几乎相近(偶有悬殊),顶端平或尖,通常开裂,颗粒多歪斜者为青贝。但目前大多不分规格而统称川贝。

【别名】

松贝母、松贝、乌花贝母、尖贝、珍珠贝、炉贝等。

【来源】

为百合科植物暗紫贝母Fritillaria unibracteata Hsiao et K.C.Hsia、卷叶贝母(川贝母)Fritillaria cirrhosa D.Don 及其数个变种、甘肃贝母Fritillaria przewalskii Maxim.ex Batal.、梭砂贝母Fritillaria delavayi Franch.等多种同属植物的鳞茎。

【鉴别】

1.暗紫贝母、卷叶贝母及甘肃贝母

三者药材性状区别不大,在商品上按性状不同分别分为“松贝”和“青贝”两类。

(1)松贝:

呈类圆锥形或近球形,高0.3~0.8cm,直径0.3~0.9cm。表面类白色。外层鳞叶2 瓣,大小悬殊,大瓣紧抱小瓣,未抱部分呈新月形,习称“怀中抱月”;顶部闭合,内有类圆柱形、顶端稍尖的心芽和小鳞叶1~2 枚;先端钝圆或稍尖,底部平,微凹入,中心有1 个灰褐色的鳞茎盘,偶有残存须根。

(2)青贝:

呈类扁球形,高0.4~1.4cm,直径0.4~1.6cm。外层2 枚鳞瓣大小形态相近,相对抱合,在顶端形成裂口。习称“观音合掌”。鳞瓣内有心芽和小鳞叶2~3 枚及细圆柱形的残茎,底部钝圆。质硬而脆,断面白色,富粉性。气微,味微苦。

栽培品呈类扁球形或短圆柱形,高0.5~2cm,直径1~2.5cm。表面类白色或浅棕黄色,稍粗糙,有的具浅黄色斑点。外层鳞叶2 瓣,大小相近,顶部多开裂而较平。

2.梭砂贝母

即炉贝,又名知贝。四川产品多集散在康定,该地旧名打箭炉,相传为三国时期诸葛亮南征打箭之处,故有炉贝之称。在商品分类上一般统归入川贝类。药材呈棱状圆锥形或长卵圆形,形似马牙状,由4~6 瓣鳞叶组成,高1.2~2cm,直径0.8~1.3cm,外层2 瓣大鳞叶通常相似。顶端较瘦尖,均呈开口状,露出细小的小鳞叶或心芽,经验鉴别术语称“马牙嘴”。底偏斜不平,多凸出略显锥形,不能放平直立。“梭砂贝母”之“梭”字的由来与此有关。外皮稍粗糙,色淡黄而杂有黄斑者称“黄炉贝”或“虎皮贝”(虎皮川贝)。味甘、微苦。其用硫黄熏过而色白者,称“白炉贝”,有时带有硫黄气味。

【道地与分布】

暗紫贝母主产于四川西北部和青海东南部,以四川的松潘、若尔盖、马尔康、刷经寺、洪源、理县及青海的兴海、河南、果洛、班玛等地产者为佳。卷叶贝母主产于西藏东南部、云南西北部、四川西部至西南部及青海等地。甘肃贝母以产于甘肃南部(洮河流域)、青海东部和南部(湟中、民和、囊谦、治多)以及四川西部(甘孜、宝兴、天全)等地者为佳。炉贝(梭砂贝母)主产于四川、青海、西藏及云南,以产于四川西部,云南西北部,青海南部的杂多、囊谦和西藏的拉萨、亚东等地者为佳。

道地药材均以颗粒小而均匀、完整、质坚实、粉性足、色白者为质优。

【伪品及易混品】

1.轮叶贝母

为百合科植物轮叶贝母Fritillaria maximowiczii Freyn 的干燥鳞茎。药材呈圆锥形或卵圆形,高0.4~1.2cm,直径0.4~1.0cm。表面浅黄色或浅棕黄色。顶端渐尖,基部突出多数鳞芽。一侧有浅纵沟。质坚硬,难折断。破碎面黄白色,胶质,嚼之粘牙。味淡微苦。以基部鳞盘显著为其特征。

产于河北北部(承德、遵化)、辽宁、吉林和黑龙江(博克图)等地。尤以东北地区产量为大,产区将其作为贝母的伪品处理,而近年来却大量外销,北京、西安、四川丰都和全国很多地区均有发现混充川贝销售的现象。一些省份的药政管理部门已正式发出通知,明令禁止使用本品混充川贝母。

2.米贝母

为百合科植物米贝母Fritillaria davidii Franch.的干燥鳞茎。

在四川宝兴称米百合、灯笼花、山慈菇,彭州称“土知母”。干燥的鳞茎多呈圆形、类圆形或不规则而皱缩,直径0.6~2cm。表面白色或油质浸色,上部具5~20 片大小不等的肥厚鳞叶,向内弯曲,近于相互抱合,稍似莲花状;中下部为子鳞茎脱落后而遗留下小突起的鳞盘;底部具残存须根的圆形疤痕。质地坚硬,断面白色或粉白色,具粉性。气微香,味微甜。

米贝母在彭州当地作民间药使用已有50 年以上的历史,但它与中药贝母有别。米贝母是植物名而不是药材名,它与川贝中薏米型的“米贝”(珍珠贝)在名称上容易混淆,但实质不同。

3.光慈菇(老鸦瓣)

为百合科植物光慈菇Tulipa edulis Baker 的鳞茎。药材呈圆锥形,表面黄白色,顶端尖,底部圆,中央凹入,单个,不分瓣,形似独蒜,一侧有一纵沟,外表光滑,质地硬而脆,断面白色、粉性,味淡而不苦。本品含秋水仙碱,有毒,绝不可混作贝母使用。

4.丽江山慈菇

为百合科植物丽江山慈菇Iphigenia indica Kunth 的干燥鳞茎。本品呈不规则类圆锥形或卵圆形,直径0.5~1.5cm,高0.8~2cm,黄白色、浅黄色或棕色。顶端渐尖,基部平圆或歪斜,中央多凹入。单个,不分瓣,一侧有一纵沟,表面光滑。质坚硬,不易折断,断面类白色,角质或粉质。气微,味极苦而麻。

在云南丽江、楚雄、曲靖与四川西昌地区、凉山、渡口称此为土贝母或草贝母,甚至有作贝母应用因而发生中毒死亡事故。

5.西藏洼瓣花

为百合科植物西藏洼瓣花Lloydia tibetica Baker ex Oliver 的干燥鳞茎。又名高山罗蒂、胡莲。陕西太白山的草医将本品混称为“尖贝”与“狗牙贝”。

6.唐菖蒲

为鸢尾科植物唐菖蒲Gladiolus gandavensis Van Houtte 的鳞茎。其鳞茎呈扁圆形。高约1.5cm,直径约3.5cm。表面未去皮者棕褐色,皱缩不平,有多数凹陷圆形芽痕,节明显,常有残留鳞叶,节间长约1cm。顶端有残留的鳞叶。基部有凹陷瘢痕及细小的根痕或残根。质坚硬,不易折断,断面黄白色,粉性。气微香,味淡。